..續本文上一頁它有沒有變?它沒有變。怎麼沒有變?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這是永恒不變的。所以精神界也好,物質界也好,要講到本性,是同一個性;佛在有情衆生上說叫佛性,在無情衆生分上說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所以經上常說,「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些經文要常常念念,念念你就會曉得我跟一切衆生的關系,我跟宇宙大自然的關系,就搞清楚了。只有清楚明了,真誠的愛心才生得起來。爲什麼?真誠愛心是性德。明了就是見性,性德自然流露,不明了是迷惑,這個要知道。迷惑不能見性,一定是破迷開悟,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佛法講破疑,伊斯蘭教教人不可以用歹意猜測別人。歹意是什麼?不善的念頭去猜那個人,《古蘭經》上不許可。所以,聖人教人都是以善心、善意待人。爲什麼?我們要以真誠恭敬,善心善意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對別人,感化別人。所以,佛法裏頭講到最高的,禅宗裏頭常說「向上一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華嚴經》上講四個字「不可思議」。禅宗裏面講八個字,八個字跟四個字一個意思,不可思議就是:言語道斷,不可議;心行處滅,不可思。你能常在定中,你對于宇宙之間一切事物你就看得清楚、看得明了。你一定「定言不變」,諸位想想,這不就是分別執著嗎?定言,肯定說真如不變,這是執著;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已經落在第二義,不是第一義。
我過去在講席裏面常常用四句話來講,我講「不變隨緣」,這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隨緣不變」,權教菩薩。像我們現在也發了菩提心,這菩提心不管是真的是假的,反正你已經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學做菩薩。在隨緣裏面學什麼?學不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初發心到菩提道。第叁種,「不變不隨緣」,小乘、外道很執著,他不變,他不隨緣;第四種,「隨緣隨著變」,六道凡夫,隨緣隨著變。我用這四句解釋,就容易明白得多了。早年在臺灣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他對我這四句話很欣賞,這個老居士往生很久了。
我們總得要把經教講清楚、講明白,你才沒有過失,你一定執著不變有過失,一定執著隨緣也有過失。所以佛家講緣起,它不講因起,凡事都有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這一生會很自在,會很快樂,不會去攀緣,不會去妄想,心常在定中。常在定中就生智慧,常常在不定當中就生煩惱,這也未嘗不是初學重要的一個科目。所以中國從小(童子),佛法裏面從沙彌(佛法許可出家是七歲,七歲就可以出家做小沙彌),修什麼?學根本智,修福,修福、修根本智,很有道理。前面這一大段介紹我們就說到此地,下面是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
這句話是前提,是大前提。
【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這是總說。『心性』既然是一,一哪裏會有差別?不應該有差別。可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是『種種差別』。既有種種差別,怎麼能說一?這就是來問難,出難題來問你。下面經文是別說:
【所謂往善趣惡趣。】
『往』是往生,『趣』就是道,善道、惡道。我們講得最明顯的,叁善道跟叁惡道。
【諸根滿缺。】
六道衆生沒有例外的,無論在哪一道,有諸根圓滿的,有缺陷的,哪一道都能看到。
【受生同異。】
『同』是相同,『異』是不相同。
【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菩薩問了這幾個難題。下面這一段我們也可以把它念完,下面是清涼的科題,「結成前難」: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問了這麼多問題,這個真正叫做尖銳問題,這是難題,誰能解答?我們有沒有能力解答?如果沒有能力解答,我們細細看看「問明品」這一品裏面的十位菩薩,這十位菩薩是怎樣說的。所以說文殊菩薩問明,十首菩薩是答明。這一段是長文,後面有十首偈頌,問答完了之後,十首菩薩起來再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與十首菩薩解釋。實在講,他們就像在演戲,演雙簧,在表演,這一問一答,問的人通達無礙,答的人也不是真正的初信位的菩薩。覺首初信,初信位菩薩不定是哪一尊諸佛如來示現的,佛法裏面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作教主,「千」不一定是指數目字,就是說有許許多多、無量諸佛如來來協助他,來做他的學生,來做他的護法,來做他的弟子,這一臺戲才唱得圓滿,才唱得很生動,你要懂這個道理。
他在這裏表演的是覺首這個角色,你真的把他當作覺首,你就錯了。舞臺臺面上的人到幕後,幕後才能看到他的真身,在舞臺上我們常常看到的。舞臺上表演主角的,他的配角或者是給他跑龍套的,拿著旗子跑龍套的,說不定跑龍套在後臺是主角的老師,這常常有的事情。老師在導演,要把這出戲演得有聲有色,真正能感動人,能教化人,這個意思我們要懂。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現在我們先看經文:
【佛子,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文殊菩薩所問的。清涼大師在這一段《注疏》裏面他分爲叁個段落,第一段是「立宗案定」,就是前面第一句『心性是一』,先把宗旨案定。「謂心之性故,是如來藏也」,清涼大師的注解注的文字不多,簡明扼要,心之性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心之性。清涼大師又說,我們多看看他這幾句,這個意思就能會通。「又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又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皆平等無二,故雲一也」,我們先來看這一段,這段就是立宗。
心之性,心跟性都難懂,都不是我們凡夫六道衆生所能夠知解的,這就難懂。我們常說的,不是我們的知識範圍,我們的知識,世間凡夫知識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心之性,問的文是「心性是一」。佛法,特別是在《華嚴經》,佛給我們說出,宇宙萬事萬物從哪裏來的?佛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心能現,一切現相是所現。所現何以不能常住?爲什麼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原因?識,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華嚴經》也成爲法相宗主要的經典之一,經上說這個道理。
清涼跟我們解釋,「心之性故」,講心性,講心性是心之性,著重在這個性,「是如來藏也」。這是清涼教導我們的,如來藏就是心之性。如來藏也不好懂,但是比前面這一句好懂多了,「如來就藏在這個裏面」。如來怎麼個講法?《金剛經》上解釋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是佛自己說的。「如」一般講就是這個樣子,一切諸法就是這樣,這句話很深!我們凡夫不懂。怎麼說一切法就是這樣的?真的,本來就是這樣的。《楞嚴經》裏面說得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又告訴我們一句真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爲它有阿賴耶在裏面,所以它現的相絕對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它所現的相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但是所現的這些相,你真的是通達明了,覺悟了,你就會肯定《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實性如是,實相亦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之性就是心性,虛妄之性就是如來藏,關鍵就在覺迷。覺悟了,從此以後解脫了,真正解脫,得大自在;迷了?迷了就要受不同空間維次的障礙。在許許多多不同維次的空間,你只能夠見到一個境界,或者你能夠見到兩個境界、叁個境界,你不能統統見到。
清涼大師第二個解釋讓我們更清楚,「心即性故」,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是自性清淨心」,這個話我們比較好懂,自性清淨心就是「心性是一」。特別是我們修淨土的同學,淨宗裏面所修的法門再多,方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自性清淨心,心不顛倒就是自性般若心,心不顛倒就樣樣都明了,通達明了。心跟性可以合起來講,也可以分開來講,看在什麼時候。我們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得清淨心?得清淨心就是得一心不亂,功夫到了你自然知道,不必去問別人。自性清淨心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事一心還不清淨,理一心才真正清淨。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沒得一心,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裏頭的理事因果我們總要曉得,我們才知道要怎樣用功,怎樣努力。
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了,什麼都是假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要記住佛這個教訓。得究竟圓滿殊勝的利益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真正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你必須要把這個世緣放下,你心裏面還有那麼多牽挂、憂慮,這個東西決定障礙你往生。不但障礙你往生,障礙你開悟,不舍不行!清淨心怎麼那麼難得?眼前這些事事物物放不下,你的清淨心怎麼能現前?這事事物物裏面最難舍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財是第一個,能舍嗎?眼前許許多多這些事物,你都很喜歡,你都想擁有,你能放下嗎?你要想想,我現在在修道,我修的是自性清淨心,這些東西跟我所修的完全相違背。我心裏面有這些東西,自性清淨心永遠不會現前,這虧吃大了。
帶業往生這是最幸運的,最難得的,也最殊勝的,令一切修行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