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一九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經文,文殊菩薩問的第一句開始,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經文到這裏是一段。這一段是文殊菩薩問的,這個問的意思很深,下面有十首菩薩以偈頌來爲我們解答。問的意思很深,清涼大師有詳細的注解,我們今天采取的本子是《纂要》,《纂要》裏面就是節錄清涼大師《疏鈔》裏面重要的開示,這是便利于初學,因爲我們如果依照《疏鈔》來學習,時間就更長了。好在我們希望,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綱、提示,我們學習應當細心去體會。尤其重要的是要把這個經典的教誨,如何落實到現在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才能夠得受用。如果經教與我們日常生活脫節,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利益。這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不許的,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沒有不著重契機契理。
清涼大師在解釋裏面,就是疏文,這一段經他分成叁段。第一段,「初佛子下,立宗案定」,先把宗旨確立,在經文就是『心性是一』這一句,這一句是第一個段落。下面這是問題,這是第二,從第二句『雲何見有種種差別』。第二,「雲何下,設難相違」,這就來問難了,爲什麼它相違背?「心性是一」就不應該相違背,爲什麼相違背?這個問題現在人講尖端問題,非常非常尖銳。我們看到這一問一答,只要我們冷靜下來,不要有意見。最怕的是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其中,你就聽不出所以,在佛門裏面講,你就不會開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心谛聽,他會開悟。
所以,你能不能聽懂,能不能悟入,經典上常常講「谛聽谛聽」。什麼叫谛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心專注,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妄心;專心的聽,一心谛聽,你就會有悟處。悟處有淺深、有廣狹不相等,有人悟得很深,悟得很廣,有人悟得比較狹窄,悟得比較淺。這什麼原因?還是谛聽裏頭有差別。谛聽裏面譬如說有十分專注的,有八分專注的,有六分專注的,這就不一樣,他所得的也不相同。正是印祖在《文鈔》裏頭他老人家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谛聽,用在聽講上,誠敬用在聽講就是谛聽,這個道理要懂,要認真學習。
可是我們凡夫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這什麼原因?毛病、習氣太重,總是喜歡去攀緣。幾個人能夠把攀緣心收回來?真的不多見;有真的是確實有,不是沒有,太少。凡是能夠把心收回來的,沒有不成就,《孟子》裏面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成就的人心地清淨,凡夫心地不清淨,很容易觀察得出來。眼看看東、看看西,到處去看,耳到處想去聽,六根總是往外面跑。儒、佛,特別是佛法,教我們怎麼用功?觀世音菩薩教的是最好的原則,「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眼睛不是往外看嗎?你看觀世音菩薩怎麼看法?往裏面看,不往外頭看。耳朵往外聽,不向外聽,往裏面聽。裏面是什麼?六根的根性,這個法子太高明了!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講這個道理。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楞嚴》,其實我到臺中去想學一部大經。那個時候自己准備的是《法華經》,所以我帶了十幾種《法華經》的注解,學經需要參考資料。到臺中見了李老師,把自己的願望向他老人家報告,他就說了,我現在找不出時間來教你,忙得不得了!這個情形我知道,過去我曾經跟過他,沒有出家之前跟過他,現在出家之後希望再跟他學一部大經。他告訴我,現在正在講《楞嚴》,《楞嚴》也是一部大經,分量跟《法華》相當。而且這兩部經在大乘教裏面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所謂是「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個意思是說,開智慧要讀《楞嚴》,成佛要讀《法華》,這兩部經的分量相當。他說我現在正在講,你就不如學《楞嚴》好了。
我聽了以後也很歡喜,我說好。可是《楞嚴經》手上沒資料,找不到參考書。在臺灣只有兩種,一種是香港這邊印的,圓瑛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可以在臺灣買到;另外一種,好象是臺南哪個書局一下都想不起來,《楞嚴經直解》,是臺南那邊翻印的,《楞嚴經直解》,什麼人著作的不知道。就這麼兩種參考書,我也很快的委托朋友找到了。我說好!跟老師學《楞嚴》。這就想起香港有一位法師,「香港佛經流通處」很有名,智開法師。我那時候以爲智開是個老法師,剛剛到這邊來參觀,你們諸位都看到了。我就寫信給他,我跟他不認識,寫信給他,現在想學《楞嚴》,有個老師來教我,希望有關《楞嚴》古大德的注解我統統都要,你有沒有辦法給我搜集?他到處去找,在一年半當中找到了二十多部,都是木刻版本的線裝書,我歡喜得不得了。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楞嚴經》,我特別去拜訪他,這一見面才知道他很年輕,他不是個老法師,跟我同年,還小我幾個月,我們就這樣交了朋友。他對我非常的照顧,那個時候我初出家,沒人供養,生活非常清苦。這麼多書寄給我,我沒有辦法付錢,他很好,他說淨空法師,你什麼時候有錢你什麼時候寄給我,你所要的書我盡量找,找到馬上就寄給你。所以他對我的修學幫助很大,今天看到我們有一點成就,他歡喜得不得了。身體還算不錯,只是行動不方便,行動不方便應該是缺少運動,他說確實如此,缺少運動。
我們同年出家的很多個,在美國的,有浩霖法師,紐約的浩霖;妙峰,妙峰好象是在DC那裏;在洛杉矶的印海,這我們都熟;中國大陸一誠老和尚也同年,現在是佛教會的會長;還有個傳印法師,也是同年。我在紐約,浩霖給我算算,有七、八個,其他的我都說不上來了,有七、八個。還有星雲法師,星雲法師同年。很多個,這些我們都很熟,年輕的時候都常常在一起,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成就,都值得尊敬。今天難得他來看我,我們受人家的恩惠,得到人家的幫助,他今天來看看,也來檢查這些年來的成果,所以我們見面非常的歡喜。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分成叁段,段落非常的顯明。在第一段裏面,上面一堂跟諸位說過,心之性就是如來藏,「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這個上一節講得很詳細。又說「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講到空如來藏,就會講到不空如來藏,有空、有不空,還有空不空如來藏,這叁個名詞很難懂。爲什麼?無論是講空或者是講不空,後頭是如來藏。如來藏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麼?宗門裏一句話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沒有辦法比喻,沒有辦法形容。只有真正契入,正如古德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法子說出的。即使佛給我們說,祖師大德給我們說,也只能說個輪廓,像中國的國畫裏面所謂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什麼?畫雲彩,雲彩裏面露一塊,白的,「這一塊是月亮」,烘雲托月。這是個畫畫的方法,用這個來比喻個幾分相似,比喻成完全相同的是決定做不到。
所以,我們從這裏面去體會,體會不得也沒關系,不要求,愈求愈訛,不能想,愈想愈錯。能聽懂很好,聽不懂就不要去作意,爲什麼?你再過幾年就會懂,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書念十遍、八遍,一百遍、一千遍,意思就明白了。什麼原因?這是什麼道理?古人講,這是不是佛菩薩加持的?也可以這麼說。實際上是什麼?你心定了。譬如說你讀十遍,心沒定下來;讀一百遍,有那麼一點影子,還是定不下來;讀一千遍,心定了,定能生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有根本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不要學,自然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這是什麼原因?你有根本智,你沒有根本智做不到。
所以在現代這個時代,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見不到了,世智辯聰之人很多,這社會上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見不到。佛門裏面,沒聽說哪個開悟,從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辦了個佛學院,「華南佛學院」,智開法師他們都是學生,上次來的聖懷、暢懷,都是倓老的學生。倓老是天臺宗的一代祖師,我跟他沒見過面,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他老人家已經往生。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真的坐著去的,雖然生病他還是坐著走。我聽過他開示的錄音帶,佛七開示,有這麼一盤。他老人家是北方人,話不太好懂,我大概只能聽懂個六、七成。我有耐心,我聽了叁、四十遍,終于把他所講的這一個半小時統統能聽清楚。所以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行。
他在這個開示裏面講,中國在近代,他在一生當中見到,親眼見到、聽到,學禅得禅定的有,開悟的一個都沒有。諸位想想,他說在當代,那個時候禅宗有虛雲老和尚、來果禅師,都是那個時代的。倓老講他們得禅定,你看一入定,一、兩個星期才出定,這不是假的,得禅定的。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在定中上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經,看看裏面還有兩、叁個熟人,已經往生的,在兜率天,在兜率內院,這都有記載。得禅定,沒開悟,那樣深的定功還不能開悟,你才曉得這個事情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開悟就成佛了,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就到這個地位,沒有開悟的人不到這個地位。虛老和尚我們非常尊敬他,他的願望是生兜率天,我們相信他一定會得到。沒去之前,在定中已經到達兜率天了,當然是決定沒有懷疑。
生兜率不容易!要修的是唯心識定。兜率雖然距離我們近,只是在欲界第四層天,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遠,十萬億佛國土。所以有很多人看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