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覺得奇怪:近的不去,你爲什麼到遠的去?他不知道,近的這個地方門檻太高,我們程度不夠。就像念大學一樣,這個學校很近,離你家很近,但是它入學需要的分數很高,你達不到這個標准;另外一個大學雖然很遙遠,它入學的分數很低。你想想看,你自己一定可以入學,可以進去,這個近的大學你沒有辦法,入不去,道理在此地。

  

  所以宗門裏面講,悟了之後,說佛境界﹙也可以講如來藏,叁如來藏﹚,只能體會,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因爲它不是物質。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妄心之性」,妄心之性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妄心變現的。《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得更親切一點,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在六道,不但六道如此,是妄心變的,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權教菩薩)、藏教的佛(我們用天臺家的講法),這都是唯識所現。識心是妄心,第八識,或者說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變現的,心心所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東西?真的在此地的名詞叫「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就講成叁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之性,還有「無性之性」,什麼東西是無性之性?虛空是無性之性,禅定也是無性之性,這都是屬于空如來藏。還有「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真心在哪裏?找不到!真心跟妄心怎麼分?實性,真心跟實性意思也很難區分,有時候說真心,有時候說實性,有時候說真性。

  

  一個東西,佛爲什麼說這麼多名詞?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說個實實在在話,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你爲什麼不成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講一切法說很多名詞,告訴你,你意思明白就好了,你不要執著一個名詞。你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離妄想分別執著,諸法實相你就證得了,你跟如來無二無別。衆生跟如來差別在哪裏?就是一個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跟他講個名詞他就執著,他就不放了。你跟他講很多個,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到底哪個是?比較容易放下,這是聖人教學的善巧,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要是明白了,真正得意了,這個意思真正得到,怎麼說都點頭,都笑笑,好,很好!不會的,都搖頭,爲什麼?不懂。

  

  不僅是宗門,教下也不例外,「你會麼」!我常講這句話意思很深。會,至少沒有分別、執著,你才會,有分別、執著,你怎麼會!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超越六道,要記住,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出不去。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你說你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這個時候超越十法界了。還有分別,出不了十法界;還有執著,極其微細的執著,出不了六道輪回,你不放下怎麼行?佛菩薩教你放下,勸你放下,對你是有益的,有真實的利益。你要曉得你在六道裏頭,無量劫來生死輪回,什麼原因?就是沒有辦法放下分別、執著。你不是想超越六道嗎?你不是想成佛嗎?成佛很簡單,放下就行了,你放不下,你就成不了,放下太難太難!

  

  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爲大家講經說法,爲什麼?無非是讓大家真正明了、覺悟,真的放下。放下惡業不墮叁途,放下惡業,善業沒放下;善、惡、無記統統放下,你就出離六道,大乘教裏面講,見思煩惱斷了,出六道輪回。煩惱障斷了,所知障沒斷,所知障是分別;我執破了,我執是煩惱障,法執猶存;法執難斷,法執是分別。法執也斷了,好,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裏還有根本無明沒斷,四十一品無明。不要緊,那個煩惱不嚴重,在一真法界裏頭慢慢去斷。要多長時間?《華嚴經》上講叁大阿僧祇劫,不短,愈往上去愈難,往下面容易。所以,佛祖教導我們,都是先從身外之物斷起。

  

  我當年初學佛,二十六歲,老師教我放下,從哪裏做起?布施。布施,先學著把身外之物舍掉,真的對治毛病。不懂得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身外之物都非常執著。我一生嗜好是讀書,有一點錢都買書了,所以那個時候我有個長官笑話我:你的錢都被書店老板騙去了。確實,喜歡買書,對書非常愛惜。我的書在以前不會借給別人看的,因爲我愛惜書,人家看的書沒有我那麼愛惜,看的時候,看到哪裏把這個書疊一疊。疊一疊書上就有個印子,我看到就很難過,或者是髒東西染汙了,甚至于用鉛筆在旁邊寫字,這更糟糕的了。這是我的書不願意借給別人看,執著到這種程度。老師教我要布施,那好了,這個東西要放下。這才開始什麼?我的書可以借給別人,大概都是我看過之後才可以借給別人。而且人家到時候一定要還給我,我還去問人家要,這毛病習氣很不容易改過來。

  

  這樣兩、叁年之後,這個執著慢慢淡了,從哪裏淡起?我的新書、最喜歡的書,人家要借,行,沒有問題;你損壞,染汙了,也無所謂,你不還也無所謂。沒有像以前那個心理負擔那麼重,沒有,執著就是負擔,不執著了。老師給我限定的時間六年,果然到第六年真的身外之物統統放下,全施掉了。李老師正好辦一個「慈光圖書館」,我把我所有搜集的書統統都贈送給圖書館。那個時候圖書館剛剛草創,收藏書籍不多,我送過去那麼多書,在當時是占圖書館藏書五分之一,你就曉得我喜歡圖書。那個時候贈送大部的,有一部《二十五史》,殿版的,《十叁經注疏》、《資治通鑒》,還有一套《大正藏》。所以我每年的收入,看看這些圖書就知道,都在那邊。全部都放下了,只剩下兩、叁套換洗衣服,一個小鋪蓋。真的,聽老師的話。

  

  所以以後出家,再回到臺中跟李老師學教,真的是有感應,這個感應是老師給我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唯一的一個好處,我相信老師,我對老師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章嘉大師指導我的,我對他老人家充滿了信心,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我到臺中去學《楞嚴》,找不到參考資料,跟智開法師寫信。查到《藏經》目錄裏面有很多古本的好的注解,我開一個單子,二十多種,寄到香港這邊來,他就很用心給我去搜求。一年半當中搜集了二十多種,這個裏頭有《楞嚴經直解》,臺中印的本子,這個本子臺中是翻印的,這是原本。我一看之後,上面有孫仲霞居士注疏,這是什麼人注的找出來了。這是臺灣翻印的人的過失,應當把名字印上去,否則的話,人家不知道這個書是什麼人寫的,這本書李老師也很贊歎。

  

  所以,有時候老師跟我聊天的時候,講到《楞嚴經》,古大德有哪些注解,他一提,我跟他說,這個注解我有。又說幾種,我說我也有。他說,奇怪了,你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所以他老人家講經,智開法師給我搜集的本子,李老師選了七種,他天天在讀,天天研究。而且都是線本書,他感覺到非常驚訝,在臺灣怎麼可能找到這樣的本子!這就是章嘉大師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智開法師最辛苦的給我找一套書,就是《中觀論疏》,我想要這部書。這部書他給我找了半年,找到了,寄給我,非常歡喜,線裝十二冊。現在這些書大部分都在澳洲,有一部分在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在那邊都拿去翻印。今天我們看的這個,他正好到我這兒,我房間裏頭有一套《華嚴經疏鈔》,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原版就是智開法師第一次替我買的。我很歡喜《華嚴》,一出家,有位老太太要送點錢給我,我說我不要錢,我想要經。她說你要什麼?我說我很想要一套《華嚴經疏鈔》,這個分量很大,線裝本四十冊。她說好,行!她說法師,你找人去找,找到多少錢,她付。那個時候好象有好幾百塊錢,臺灣錢大概七、八百塊錢,一般中等收入的話,差不多兩個月的薪水,才能買得起這套書。這是頭一套,遇到一位護法,她發心來供養。這套書這麼大,也需要這麼多錢,他的書一寄到,我們的錢立刻就彙去,這信用就建立了。所以,以後我找所有一切書,他只把價錢開了,不問我什麼時候寄錢給他,什麼時候有錢他知道我就會寄給他,我們有這個默契。

  

  真心、實性是禅定當中所證得的,真有,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一切萬法的實性,這是一切諸法的真心。它沒有形相,它能現相,它現相我們就叫它做不空如來藏。你要曉得,叁個如來藏就是一個如來藏,一而叁,叁而一,一體,你從哪一個角度上去看。你從性上去看,空如來藏;你從相上看,它現相上看,不空如來藏;你從它作用上看,空不空如來藏。你懂得這個意思,這叁句話就好懂,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無性,像虛空,虛空也有容貌,空相;妄心變現出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能現能變的不可得,了不可得,所現所變哪裏會是真的?可是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平等無二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故雲一也」,心性是一,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心性是一,同一個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把立宗說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經文第一句,文殊菩薩案定立宗:

  

  【心性是一。】

  

  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這個剎土我們今天講星球、星系,一切衆生同一個心性。心性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你在這個地方要找生滅,沒有,決定找不到,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正是大乘教裏面所說,「坐斷虛空塵點劫」,劫就是講時間。這句話顯示什麼意思?顯現出『心性是一』,諸法平等無二,平等無二這句話不好懂,不得已用這個話來形容。一裏面還有什麼二?一裏面本來就是平等,說平等就是廢話,兩個東西相同才叫做平等,一個,平等的話不就多余的嗎?

  

  宇宙確實是一,我們是很不得已說出一句話,說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