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一九卷)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经文,文殊菩萨问的第一句开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菩萨问的,这个问的意思很深,下面有十首菩萨以偈颂来为我们解答。问的意思很深,清凉大师有详细的注解,我们今天采取的本子是《纂要》,《纂要》里面就是节录清凉大师《疏钞》里面重要的开示,这是便利于初学,因为我们如果依照《疏钞》来学习,时间就更长了。好在我们希望,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纲、提示,我们学习应当细心去体会。尤其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经典的教诲,如何落实到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受用。如果经教与我们日常生活脱节,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利益。这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不许的,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没有不着重契机契理。

  

  清凉大师在解释里面,就是疏文,这一段经他分成三段。第一段,「初佛子下,立宗案定」,先把宗旨确立,在经文就是『心性是一』这一句,这一句是第一个段落。下面这是问题,这是第二,从第二句『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第二,「云何下,设难相违」,这就来问难了,为什么它相违背?「心性是一」就不应该相违背,为什么相违背?这个问题现在人讲尖端问题,非常非常尖锐。我们看到这一问一答,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不要有意见。最怕的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着夹杂在其中,你就听不出所以,在佛门里面讲,你就不会开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一心谛听,他会开悟。

  

  所以,你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悟入,经典上常常讲「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心专注,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妄心;专心的听,一心谛听,你就会有悟处。悟处有浅深、有广狭不相等,有人悟得很深,悟得很广,有人悟得比较狭窄,悟得比较浅。这什么原因?还是谛听里头有差别。谛听里面譬如说有十分专注的,有八分专注的,有六分专注的,这就不一样,他所得的也不相同。正是印祖在《文钞》里头他老人家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就是谛听,用在听讲上,诚敬用在听讲就是谛听,这个道理要懂,要认真学习。

  

  可是我们凡夫说得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这什么原因?毛病、习气太重,总是喜欢去攀缘。几个人能够把攀缘心收回来?真的不多见;有真的是确实有,不是没有,太少。凡是能够把心收回来的,没有不成就,《孟子》里面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成就的人心地清净,凡夫心地不清净,很容易观察得出来。眼看看东、看看西,到处去看,耳到处想去听,六根总是往外面跑。儒、佛,特别是佛法,教我们怎么用功?观世音菩萨教的是最好的原则,「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眼睛不是往外看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怎么看法?往里面看,不往外头看。耳朵往外听,不向外听,往里面听。里面是什么?六根的根性,这个法子太高明了!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讲这个道理。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其实我到台中去想学一部大经。那个时候自己准备的是《法华经》,所以我带了十几种《法华经》的注解,学经需要参考资料。到台中见了李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向他老人家报告,他就说了,我现在找不出时间来教你,忙得不得了!这个情形我知道,过去我曾经跟过他,没有出家之前跟过他,现在出家之后希望再跟他学一部大经。他告诉我,现在正在讲《楞严》,《楞严》也是一部大经,分量跟《法华》相当。而且这两部经在大乘教里面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所谓是「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个意思是说,开智慧要读《楞严》,成佛要读《法华》,这两部经的分量相当。他说我现在正在讲,你就不如学《楞严》好了。

  

  我听了以后也很欢喜,我说好。可是《楞严经》手上没资料,找不到参考书。在台湾只有两种,一种是香港这边印的,圆瑛法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可以在台湾买到;另外一种,好象是台南哪个书局一下都想不起来,《楞严经直解》,是台南那边翻印的,《楞严经直解》,什么人著作的不知道。就这么两种参考书,我也很快的委托朋友找到了。我说好!跟老师学《楞严》。这就想起香港有一位法师,「香港佛经流通处」很有名,智开法师。我那时候以为智开是个老法师,刚刚到这边来参观,你们诸位都看到了。我就写信给他,我跟他不认识,写信给他,现在想学《楞严》,有个老师来教我,希望有关《楞严》古大德的注解我统统都要,你有没有办法给我搜集?他到处去找,在一年半当中找到了二十多部,都是木刻版本的线装书,我欢喜得不得了。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楞严经》,我特别去拜访他,这一见面才知道他很年轻,他不是个老法师,跟我同年,还小我几个月,我们就这样交了朋友。他对我非常的照顾,那个时候我初出家,没人供养,生活非常清苦。这么多书寄给我,我没有办法付钱,他很好,他说净空法师,你什么时候有钱你什么时候寄给我,你所要的书我尽量找,找到马上就寄给你。所以他对我的修学帮助很大,今天看到我们有一点成就,他欢喜得不得了。身体还算不错,只是行动不方便,行动不方便应该是缺少运动,他说确实如此,缺少运动。

  

  我们同年出家的很多个,在美国的,有浩霖法师,纽约的浩霖;妙峰,妙峰好象是在DC那里;在洛杉矶的印海,这我们都熟;中国大陆一诚老和尚也同年,现在是佛教会的会长;还有个传印法师,也是同年。我在纽约,浩霖给我算算,有七、八个,其他的我都说不上来了,有七、八个。还有星云法师,星云法师同年。很多个,这些我们都很熟,年轻的时候都常常在一起,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成就,都值得尊敬。今天难得他来看我,我们受人家的恩惠,得到人家的帮助,他今天来看看,也来检查这些年来的成果,所以我们见面非常的欢喜。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分成三段,段落非常的显明。在第一段里面,上面一堂跟诸位说过,心之性就是如来藏,「心即性故,是自性清净心也」,这个上一节讲得很详细。又说「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也」,讲到空如来藏,就会讲到不空如来藏,有空、有不空,还有空不空如来藏,这三个名词很难懂。为什么?无论是讲空或者是讲不空,后头是如来藏。如来藏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么?宗门里一句话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没有办法比喻,没有办法形容。只有真正契入,正如古德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法子说出的。即使佛给我们说,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也只能说个轮廓,像中国的国画里面所谓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什么?画云彩,云彩里面露一块,白的,「这一块是月亮」,烘云托月。这是个画画的方法,用这个来比喻个几分相似,比喻成完全相同的是决定做不到。

  

  所以,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体会不得也没关系,不要求,愈求愈讹,不能想,愈想愈错。能听懂很好,听不懂就不要去作意,为什么?你再过几年就会懂,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念书念十遍、八遍,一百遍、一千遍,意思就明白了。什么原因?这是什么道理?古人讲,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的?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是什么?你心定了。譬如说你读十遍,心没定下来;读一百遍,有那么一点影子,还是定不下来;读一千遍,心定了,定能生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有根本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不要学,自然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你有根本智,你没有根本智做不到。

  

  所以在现代这个时代,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见不到了,世智辩聪之人很多,这社会上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见不到。佛门里面,没听说哪个开悟,从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办了个佛学院,「华南佛学院」,智开法师他们都是学生,上次来的圣怀、畅怀,都是倓老的学生。倓老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我跟他没见过面,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经,他老人家已经往生。他是念佛往生净土的,真的坐着去的,虽然生病他还是坐着走。我听过他开示的录音带,佛七开示,有这么一盘。他老人家是北方人,话不太好懂,我大概只能听懂个六、七成。我有耐心,我听了三、四十遍,终于把他所讲的这一个半小时统统能听清楚。所以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行。

  

  他在这个开示里面讲,中国在近代,他在一生当中见到,亲眼见到、听到,学禅得禅定的有,开悟的一个都没有。诸位想想,他说在当代,那个时候禅宗有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都是那个时代的。倓老讲他们得禅定,你看一入定,一、两个星期才出定,这不是假的,得禅定的。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在定中上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看看里面还有两、三个熟人,已经往生的,在兜率天,在兜率内院,这都有记载。得禅定,没开悟,那样深的定功还不能开悟,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开悟就成佛了,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就到这个地位,没有开悟的人不到这个地位。虚老和尚我们非常尊敬他,他的愿望是生兜率天,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得到。没去之前,在定中已经到达兜率天了,当然是决定没有怀疑。

  

  生兜率不容易!要修的是唯心识定。兜率虽然距离我们近,只是在欲界第四层天,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远,十万亿佛国土。所以有很多人看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