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得奇怪:近的不去,你为什么到远的去?他不知道,近的这个地方门槛太高,我们程度不够。就像念大学一样,这个学校很近,离你家很近,但是它入学需要的分数很高,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另外一个大学虽然很遥远,它入学的分数很低。你想想看,你自己一定可以入学,可以进去,这个近的大学你没有办法,入不去,道理在此地。
所以宗门里面讲,悟了之后,说佛境界﹙也可以讲如来藏,三如来藏﹚,只能体会,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因为它不是物质。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妄心之性」,妄心之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妄心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在六道,不但六道如此,是妄心变的,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权教菩萨)、藏教的佛(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这都是唯识所现。识心是妄心,第八识,或者说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变现的,心心所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东西?真的在此地的名词叫「如来藏」,所以如来藏就讲成三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之性,还有「无性之性」,什么东西是无性之性?虚空是无性之性,禅定也是无性之性,这都是属于空如来藏。还有「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真心在哪里?找不到!真心跟妄心怎么分?实性,真心跟实性意思也很难区分,有时候说真心,有时候说实性,有时候说真性。
一个东西,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说个实实在在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为什么不成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讲一切法说很多名词,告诉你,你意思明白就好了,你不要执着一个名词。你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离妄想分别执着,诸法实相你就证得了,你跟如来无二无别。众生跟如来差别在哪里?就是一个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他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跟他讲个名词他就执着,他就不放了。你跟他讲很多个,这个也是,那个也是,到底哪个是?比较容易放下,这是圣人教学的善巧,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要是明白了,真正得意了,这个意思真正得到,怎么说都点头,都笑笑,好,很好!不会的,都摇头,为什么?不懂。
不仅是宗门,教下也不例外,「你会么」!我常讲这句话意思很深。会,至少没有分别、执着,你才会,有分别、执着,你怎么会!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超越六道,要记住,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出不去。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但不执着,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你说你的心清净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超越十法界了。还有分别,出不了十法界;还有执着,极其微细的执着,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不放下怎么行?佛菩萨教你放下,劝你放下,对你是有益的,有真实的利益。你要晓得你在六道里头,无量劫来生死轮回,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执着。你不是想超越六道吗?你不是想成佛吗?成佛很简单,放下就行了,你放不下,你就成不了,放下太难太难!
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为什么?无非是让大家真正明了、觉悟,真的放下。放下恶业不堕三途,放下恶业,善业没放下;善、恶、无记统统放下,你就出离六道,大乘教里面讲,见思烦恼断了,出六道轮回。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所知障是分别;我执破了,我执是烦恼障,法执犹存;法执难断,法执是分别。法执也断了,好,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有根本无明没断,四十一品无明。不要紧,那个烦恼不严重,在一真法界里头慢慢去断。要多长时间?《华严经》上讲三大阿僧祇劫,不短,愈往上去愈难,往下面容易。所以,佛祖教导我们,都是先从身外之物断起。
我当年初学佛,二十六岁,老师教我放下,从哪里做起?布施。布施,先学着把身外之物舍掉,真的对治毛病。不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身外之物都非常执着。我一生嗜好是读书,有一点钱都买书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有个长官笑话我:你的钱都被书店老板骗去了。确实,喜欢买书,对书非常爱惜。我的书在以前不会借给别人看的,因为我爱惜书,人家看的书没有我那么爱惜,看的时候,看到哪里把这个书叠一叠。叠一叠书上就有个印子,我看到就很难过,或者是脏东西染污了,甚至于用铅笔在旁边写字,这更糟糕的了。这是我的书不愿意借给别人看,执着到这种程度。老师教我要布施,那好了,这个东西要放下。这才开始什么?我的书可以借给别人,大概都是我看过之后才可以借给别人。而且人家到时候一定要还给我,我还去问人家要,这毛病习气很不容易改过来。
这样两、三年之后,这个执着慢慢淡了,从哪里淡起?我的新书、最喜欢的书,人家要借,行,没有问题;你损坏,染污了,也无所谓,你不还也无所谓。没有像以前那个心理负担那么重,没有,执着就是负担,不执着了。老师给我限定的时间六年,果然到第六年真的身外之物统统放下,全施掉了。李老师正好办一个「慈光图书馆」,我把我所有搜集的书统统都赠送给图书馆。那个时候图书馆刚刚草创,收藏书籍不多,我送过去那么多书,在当时是占图书馆藏书五分之一,你就晓得我喜欢图书。那个时候赠送大部的,有一部《二十五史》,殿版的,《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还有一套《大正藏》。所以我每年的收入,看看这些图书就知道,都在那边。全部都放下了,只剩下两、三套换洗衣服,一个小铺盖。真的,听老师的话。
所以以后出家,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真的是有感应,这个感应是老师给我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唯一的一个好处,我相信老师,我对老师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章嘉大师指导我的,我对他老人家充满了信心,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看我到台中去学《楞严》,找不到参考资料,跟智开法师写信。查到《藏经》目录里面有很多古本的好的注解,我开一个单子,二十多种,寄到香港这边来,他就很用心给我去搜求。一年半当中搜集了二十多种,这个里头有《楞严经直解》,台中印的本子,这个本子台中是翻印的,这是原本。我一看之后,上面有孙仲霞居士注疏,这是什么人注的找出来了。这是台湾翻印的人的过失,应当把名字印上去,否则的话,人家不知道这个书是什么人写的,这本书李老师也很赞叹。
所以,有时候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讲到《楞严经》,古大德有哪些注解,他一提,我跟他说,这个注解我有。又说几种,我说我也有。他说,奇怪了,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所以他老人家讲经,智开法师给我搜集的本子,李老师选了七种,他天天在读,天天研究。而且都是线本书,他感觉到非常惊讶,在台湾怎么可能找到这样的本子!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智开法师最辛苦的给我找一套书,就是《中观论疏》,我想要这部书。这部书他给我找了半年,找到了,寄给我,非常欢喜,线装十二册。现在这些书大部分都在澳洲,有一部分在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那边都拿去翻印。今天我们看的这个,他正好到我这儿,我房间里头有一套《华严经疏钞》,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原版就是智开法师第一次替我买的。我很欢喜《华严》,一出家,有位老太太要送点钱给我,我说我不要钱,我想要经。她说你要什么?我说我很想要一套《华严经疏钞》,这个分量很大,线装本四十册。她说好,行!她说法师,你找人去找,找到多少钱,她付。那个时候好象有好几百块钱,台湾钱大概七、八百块钱,一般中等收入的话,差不多两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得起这套书。这是头一套,遇到一位护法,她发心来供养。这套书这么大,也需要这么多钱,他的书一寄到,我们的钱立刻就汇去,这信用就建立了。所以,以后我找所有一切书,他只把价钱开了,不问我什么时候寄钱给他,什么时候有钱他知道我就会寄给他,我们有这个默契。
真心、实性是禅定当中所证得的,真有,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一切万法的实性,这是一切诸法的真心。它没有形相,它能现相,它现相我们就叫它做不空如来藏。你要晓得,三个如来藏就是一个如来藏,一而三,三而一,一体,你从哪一个角度上去看。你从性上去看,空如来藏;你从相上看,它现相上看,不空如来藏;你从它作用上看,空不空如来藏。你懂得这个意思,这三句话就好懂,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无性,像虚空,虚空也有容貌,空相;妄心变现出幻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现能变的不可得,了不可得,所现所变哪里会是真的?可是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皆平等无二」,平等无二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故云一也」,心性是一,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心性是一,同一个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把立宗说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经文第一句,文殊菩萨案定立宗:
【心性是一。】
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剎土,这个剎土我们今天讲星球、星系,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性。心性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你在这个地方要找生灭,没有,决定找不到,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正是大乘教里面所说,「坐断虚空尘点劫」,劫就是讲时间。这句话显示什么意思?显现出『心性是一』,诸法平等无二,平等无二这句话不好懂,不得已用这个话来形容。一里面还有什么二?一里面本来就是平等,说平等就是废话,两个东西相同才叫做平等,一个,平等的话不就多余的吗?
宇宙确实是一,我们是很不得已说出一句话,说遍…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