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現在在外面講經說法,常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生命共同體,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這話真不好懂。一個生命共同體,諸位想想看,你還會去傷害衆生嗎?你對于一切衆生還會起心動念嗎?不會!凡是起心動念,已經有分別、執著了,都在裏頭,那就是凡夫。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時候你就是佛!可惜境界一現前,你立刻就迷了,怎麼迷?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不迷,覺,覺而不迷,我們看這個問答就很有味道。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雲何下」:
【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這是「設難相違」,設是假設,難是遇到難題,疑問生起來了。既然是一,好象現相裏頭常常有相違背,許許多多的相違,這是什麼原因?先「總顯相違」。我們看前面這一段總顯相違的,就是『雲何見有種種差別』,這一句是總顯,後面是別示。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這是別示。「別示相違」,舉了十個例子,「十事五對」,我們先看看清涼大師他老人家的開導。「初總顯相違,謂心性既一,雲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殊報,故雲種種」。這個總別殊報,總是總報,別是別報,殊就是種種不同,我們略略的說一說,諸位就曉得了。
在我們常常講經的時候,引用唯識裏面講到六道裏面的果報,有引業、有滿業。此地講的總報就是唯識裏講的引業,引導你到這一道來受生。以我們人道來講,我們大家都到人道來投胎,得了個人身,這是總報,這是引業的果報。但是得了人身之後,每個人相貌不一樣,健康、壽命長短不一樣,富貴、貧賤不一樣。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差別?這個差別在唯識經論裏面講的是各人的滿業不一樣。業有兩種,引業是從持戒而來的;換句話說,一切得人身的人,過去生中,不管是哪一世哪一生,決定修過五戒、十善。像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都算,都算是戒,曾經修習過。這樣的業因,你能夠到哪一道去受生。
佛在大乘經教裏頭講十法界的第一個業因,第一個業因是引導你往生的,你往生到哪裏去。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佛的第一個業因是平等心。我們對一切人事物心不平,沒有平等心。雖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的種子,你爲什麼生不到佛那一道去?沒有引業。你是有因,你沒有這個緣,引導你這個人沒有,你不能成就。一切衆生阿賴耶識裏頭都有菩薩的種子,你成不了菩薩,菩薩第一個業因是什麼?六波羅蜜,你沒有修六波羅蜜;辟支佛修因緣,十二因緣;阿羅漢修四谛,這四聖法界。下面六凡,六凡第一個是天道,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禅八定、四無量心,這是它的業因。修羅道是講天阿修羅,福報跟諸天沒有兩樣,沒有天之德,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引業跟天完全相同,爲什麼福報就有差別?滿業上有差別?滿業就是他這一生所修學的,瞋恚、傲慢沒放下,這樣才變成天上的阿修羅。阿修羅貢高我慢,瞋恚心重,脾氣很大,很容易發怒,這是什麼?過去生中的習氣,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
人道的業因,引業是五戒,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失人身很容易,得人身不容易。什麼原因?我們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在這一生當中,五戒我能做多少?我常講,五戒要打個滿分,來生不失人身。滿分是一百分,不是說,我六十分就可以及格了!因果裏頭不給你講這個,都是給你講滿分的。你到這一道裏面,你這一生壽命長短、諸根滿缺、富貴貧賤,那是另一種業造成的,不是引業,不是引導你到這一生受生的業,要懂得。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所作所爲,五戒圓滿不圓滿?要不圓滿,來生決定得不到人身,就是說來生到人道沒有人引導你,沒有這個力量引導你,你不會到這道來。
諺語常講,人死了作鬼去了,這句話不是真話,明明有六道,怎麼說人死了作鬼去了?雖然這個話有問題,你細細想想也有道理。鬼道第一個業因是什麼?貪,貪是引業,不管你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甚至于學佛貪功德。總而言之,貪沒有斷,貪心引你到餓鬼道,是這麼回事情。再仔細想想,我有沒有貪心?我貪心嚴不嚴重?如果很嚴重,是個圓滿的貪心,那就肯定死了以後到餓鬼道去,因爲這個力量很強大,引導你往那一道去。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癡,引業。愚癡是什麼?對于是非、善惡、邪正分不清楚,糊裏糊塗,會把你引到畜生道去。地獄道是瞋恚,是心裏面的不平、瞋恚,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懂這個道理。在這個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總是怨天尤人,充滿了怨恨,好象上天、一切人都對不起他。他將來的果報,這個業力引導他到地獄道去。
我們細細冷靜觀察社會這些芸芸衆生,看他們的思想,看他們的言語,看他們起心動念,就曉得他死了以後會到哪一道去,你仔細觀察習氣就能看出來了。如果往善道去的,他習氣是定的,他坐在那裏規規矩矩的,不管有人無人,他不會東張西望,不會胡思亂想;心清淨往上升,心雜亂往下墮落。這樁事情固然與過去生中的習性有關系,這一生當中的教育關系更大。中國人懂得這個道理,古時候印度人也懂得這個道理,這些聖人們都教導我們「教學爲先」。小孩從生下來就開始教,將來長大了,縱然受到外面種種染汙,他自己能抗拒,他自己能夠不動搖,守住自己的原則。至少一半以上的人能做得到,當然也有少數,十之叁、四守不住,而被誘惑,誤入歧途,這種現象多了。
但是在今天社會我們細細觀察,過去生中縱然有很好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社會環境不好,家庭不教你,學校也不教你,社會更不必說。社會今天教你的是殺盜淫妄,教你是競爭、鬥爭,它教你這些。教你的是暴力,這怎麼得了!幾個人在今天這個社會能夠守住自己心地清淨,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不受染汙?幾乎不可能。我自己想想,如果沒有遇到這些好老師,這些人的協助,你要說在這個社會不會被汙染,我沒有把握。我能夠保全,讀聖賢書,這從小養成這麼個好習慣,喜歡讀書,讀聖賢書,親近古聖先賢。現在世間人這些東西,你寫的東西,你說的東西,我心裏頭有很多底子在,你的東西來了,我一聽,我一看,不如,比不上,自然就排斥了,不會接受。我還是喜歡古老的東西,你們認爲這些東西可以淘汰,我認爲你們的想法、看法錯誤。半個世紀以來,效果浮出來了。舍棄了聖賢教誨,變成現在這個社會的動亂不安,大家對于這個憂心忡忡。原因在哪裏?原因是舍棄了聖賢教誨。連《古蘭經》都教導阿拉伯人親近賢善,遠邪惡;中國聖人跟佛法裏面講的就更多,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自己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爲,引業跟滿業你自己就清楚了。將來我這一生死了到哪裏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往生淨土。爲什麼?念茲在茲,念念不忘,我的滿業決定殊勝。爲什麼?叁種布施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福報,無量的福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這麼說的,老師是這樣教我的,我們真正肯幹,愈幹愈有勁,愈幹愈歡喜。求不求來世果報?不求;不求,與如來藏相應。如果有求?有求有果報,果報雖然大還是有限,在人間做個皇帝。中國這五千年當中,曆代皇帝福報最大的是幹隆,沒超過幹隆,連他的祖父也超不過他,他祖父康熙。這很顯然,我學佛知道,前生修的,引業,引他到人道;滿業,他做到了人間滿業第一。他這一生享完之後,來生?來生就降等了。縱然不失人身,幹隆也是學佛的,修得也不錯,也做了很多好事,這一生作帝王,來生再到人間就作大臣,降等了,修福不容易。
更上一等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叁界六道福報最大的,是摩醯首羅天王,次一等的是大梵天王。我們中國人常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跟大梵天王不能比,這個我們要懂、要明了。你怎樣才能真正放下?你想到大乘經教裏給你講的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執著這個幹什麼?你執著這就是錯誤。真正修成功了,再到九法界來教化衆生,這叫大慈大悲。古往今來,諸佛菩薩、聲聞、羅漢示現在六道,他是不是來享福的?不是,他來享福,決定不來。他來幹什麼的?他來幫助苦難衆生的,衆生有感,他就有應。
是不是所有一切衆生起念都有感?不見得。這裏文殊菩薩問得好,「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境不知智,智不知境」,不是都是有感應的,有緣才有感應,沒緣就沒有感應。中國古人講母子有感應,有緣!諸佛菩薩與一切衆生有感應,衆生跟諸佛菩薩沒有感應,什麼道理?佛菩薩念念當中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可是衆生的心裏頭沒有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你們念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曉得了,這兩個人不能起感應。起感應是什麼?衆生念佛,佛念衆生。佛念衆生沒有問題的,這一頭是熱的,衆生不念佛,那一頭是冰涼的,感應不起來。所以,衆生念佛,佛念衆生,就起感應。母子起感應,母親念念不忘兒子,兒子不管在什麼地方,母親心裏總是常常想著;可是兒子不想母親,偶爾逢年過節的時候想到,這時候起感應。兩方面都想,它起感應,平常不想就沒有感應,感應道交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要曉得,諸佛菩薩想我們沒有問題,念念都爲一切衆生。怎麼知道諸佛菩薩想我們沒問題?這話憑什麼說的?憑四弘誓願說的。這些佛菩薩們在因地都曾經發過這個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衆生無邊包括我們在其中,沒有把我們漏掉。所以我們知道他想我們,他念念當中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法界虛空界裏面任何一個衆生念佛菩薩,感應就通了,他就來了,你不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