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當中就能成就。
下面是法首,「法首即不退心,如說修行,不得退故」。法是叁寶之一,它配在不退心上,文字說得很清楚,如說修行,不得退故。佛教我們怎麼修,教我們怎麼行,我們一定要做到,這才是尊重法,敬佛、尊法。底下一尊「寶首即戒心,叁聚無缺,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這個意思很深。寶是比喻,戒是寶,所以如來滅度之後教誡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誰爲老師?佛說了兩句,「以戒爲師,以苦爲師」,這兩句話很重要。學佛怕吃苦,不能持戒,那怎麼會有成就?這一句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
現在人,無論是在家、出家,怕苦,學經教還有興趣,學戒律沒興趣,尤其知識分子,對這個可能有成見。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這個障礙,這個障礙很嚴重。我學佛是方老師介紹的,方老師告訴我,佛教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把它當哲學來學。章嘉大師知道我的因緣,所以善巧方便,他老人家常常跟我提起戒律很重要,並沒有直接勸我去學戒律,因爲在那個時候我很不容易接受。我有個錯誤的想法,我認爲經典裏面佛所講的道理確實微妙,超越時空;但是戒律是日常生活規範,這是叁千年前的古印度的學佛人的生活規範,在今天怎麼能用得上?
我自己以爲我這個看法很正確,也很不容易駁倒。章嘉大師就用善巧方便,他用的什麼方法?每次我去見他,離開的時候,他一定輕描淡寫一句話,「戒律很重要」。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就想想我跟他叁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東西?這句話印象最深,「戒律最重要」,這句話講了幾十遍,我的印象最深,這才真正放下疑問去看戒經。看了戒經之後,才真正明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生活規範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是死板板的。而且戒律,我們看到開、遮、持、犯,看到製戒因緣,非常活潑。這是大智慧、大善巧、大方便,成己成人,這才接受,開始讀戒經,所以很不容易。我相信知識分子像我這種誤解、曲解,絕對不是我一個,一定還有很多人,但是我是章嘉大師善巧方便幫助我回頭,這個緣很不容易。你今天到什麼地方找到這樣一個善知識幫你回頭?
戒律裏面有叁聚淨戒,聚是類別,叁大類。有「律儀」,律儀是有文字,佛當年製定的,它的精神用意非常好。在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現在跟古時候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當然應興應革的事情很多。所以在中國唐朝時候,百丈、馬祖這兩位祖師提倡佛教革命,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這個講現代是唐朝,是現代化。保留著世尊在戒律裏面的精神,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而適用于中國這個地區。正如同國家的法律一樣,過個若幹年,有很多不適用了,要做一次修訂。法律的精神永遠不變,法律的條文隨著時代來調整,佛家的戒律亦複如是。只有根本戒永恒不變,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永恒不變,學佛的同學要知道遵守,要依教奉行。
除這個之外,有「饒益有情戒」。佛戒經裏面沒有的,但是是善法,是對社會大衆有利益的,佛雖然沒說,我們要遵守,這是叫饒益有情戒。另外一種善法戒是對自己的,佛沒有講,可是對自己決定有利益,要遵守。譬如一般人講到的香煙,戒經裏頭沒有說是戒抽香煙的,但是香煙對自己身體決定有害處,沒有好處,那叫「攝善法戒」,我們一定要遵守;對一切衆生有利益的事情,饒益有情,我們要遵守。有這個兩句,戒律的範圍就擴大了,真的是深廣無際。持戒,把自己的性德,把自己的慈悲心,從心性裏面流露出來,遍滿虛空法界,所以說如寶珠故。下面這兩句提醒我們,「業果甚深,戒所招故」,你能夠持戒,得善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業一定感惡報,天經地義,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懷疑,一定要認真依教奉行。
「覺首即護法心,緣起甚深,是所護故」,配得好。所以在向下的經文,十一段經文,第一段就是文殊菩薩問覺首,問緣起甚深,覺首菩薩來解答,真的護法心!因爲緣起通一切法,不像其他所說的是一切法裏頭的局部,一分,一部分,緣起通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覺首菩薩護這個法,怎麼樣護法?他自己本身契入境界,這是護法,同時又能夠遍法界的宣揚,幫助一切迷惑衆生覺悟,這叫真正護法,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是大慈大悲,慈悲濟世,他用什麼方法落實慈悲濟世?用教學,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無量無邊的苦都是從迷來的,無量無邊的覺都是從悟來的,悟就覺,迷就苦。所以,佛對衆生真正是無盡的慈悲,絕對不是一般父母師長可以能比的,佛恩確實浩大,我們不能不曉得。
下面,「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這是解釋爲什麼目首是表願心。下面的比喻不難懂,比喻講福田,人都想獲得福田,可是福田有很多種,說個不客氣的話,有真的、有假的,幾個人認識真正的福田?多少人把假的當作真的,種錯了,所以到後來沒有收獲。這個比喻說什麼?由願異故;願心,每個人的願心不一樣。世間人的願心多半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搞名聞利養,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認爲我自己獲得的利益,那決定就要傷害別人,不傷害別人這利益我怎麼可以得到!錯了,完全錯了!這樁事情諸位細讀《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你真的就覺悟了。
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謂是「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這是古人的真實話,我們要細心去參究。命裏怎麼有的?過去生中修積的,種善因你得善果,過去生中曾經種過善因,你這一生命裏頭有善報,有福報。福報的大小完全看你過去所種的因,你的因大,你這一生當中收獲也大,你種的因小,這一生收獲也小,不是別人給你定的,實實在在是自作自受。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富貴窮通于別人不相幹,確確實實自作自受。我要想改善我的環境,行不行?行!從今而後斷惡修善,不善的果報逐漸逐漸減少,善的果報逐漸逐漸增加,好事!這些事例在中國曆史裏頭記載得很多很多。
中國有一部《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裏頭記載因緣果報就非常豐富,你不能不相信。你都通達,都明白了,自己一定要發願,發願在這一生做個純淨純善之人。心清淨,不受絲毫的染汙,行清淨,身語意叁業清淨,絕不造作惡業,你的果報是無比殊勝。這樣的果報不需要到來生現前,在這一生當中晚年就現前了,諸位看看了凡先生,看看俞淨意先生,晚年就現前。晚年現前在佛法裏面講叫花報,果報在來生,花報這樣殊勝,果報還用得著說嗎?真的是殊勝無比。所以,這裏比喻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願領導你行,眼睛引導我們這個身行。所以目首表願心,願導行,目也導行。
最後賢首,「賢首即回向心,以歸一道,即回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雲,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故各兼多義,又亦攝十信之十德,恐繁不敘」。末後賢首菩薩,賢首菩薩表回向心,這裏講得好,以歸一道,即回向真如。以歸一道這種認知,覺首菩薩在答文殊菩薩問中,就顯示出這個意思,這就是真如,回向真如。真如不是物質,真如沒有形相,真如也沒有名字,這個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真如是什麼?就是宇宙萬法的體、相、作用,全都包括在其中,以歸一道。這一道是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有沒有這個事情?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要說沒有,現在這個森羅萬象明明擺在眼前,你要說它有,確確實實了不可得,真的它是無所有,畢竟空。這個到下面經文我們要細細跟諸位報告,你才曉得一切法的真相。
一個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徹了,這個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說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別執著。爲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起現行;覺悟的人煩惱不生,智慧起現行,所以不一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因爲是歸一道,這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講的回向真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後一願「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真如。一身一智,一身是一個法身,大經上常說,「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你還分別什麼?一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就是佛果,所謂的佛果就說這麼一樁事情。
下面引用一句經文,「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本是本來,一切衆生、一切法界,論起根本無非菩提,無非正覺,這是真的。這個意思我留到後面報告,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在這個裏頭能透一點訊息,用科學的方法透出一點訊息出來。後面總結,「以是圓融十法,故各兼多義」,如果要細說,那要很長的時間,每一法裏頭都含攝一切法,說不盡。說「又亦攝十信之十德」,這個不說了,注解裏頭有,諸位同學如果想細心去研究,你看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一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