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生当中就能成就。

  

  下面是法首,「法首即不退心,如说修行,不得退故」。法是三宝之一,它配在不退心上,文字说得很清楚,如说修行,不得退故。佛教我们怎么修,教我们怎么行,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才是尊重法,敬佛、尊法。底下一尊「宝首即戒心,三聚无缺,如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这个意思很深。宝是比喻,戒是宝,所以如来灭度之后教诫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很重要。学佛怕吃苦,不能持戒,那怎么会有成就?这一句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

  

  现在人,无论是在家、出家,怕苦,学经教还有兴趣,学戒律没兴趣,尤其知识分子,对这个可能有成见。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这个障碍,这个障碍很严重。我学佛是方老师介绍的,方老师告诉我,佛教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把它当哲学来学。章嘉大师知道我的因缘,所以善巧方便,他老人家常常跟我提起戒律很重要,并没有直接劝我去学戒律,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很不容易接受。我有个错误的想法,我认为经典里面佛所讲的道理确实微妙,超越时空;但是戒律是日常生活规范,这是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的学佛人的生活规范,在今天怎么能用得上?

  

  我自己以为我这个看法很正确,也很不容易驳倒。章嘉大师就用善巧方便,他用的什么方法?每次我去见他,离开的时候,他一定轻描淡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就想想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句话印象最深,「戒律最重要」,这句话讲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这才真正放下疑问去看戒经。看了戒经之后,才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生活规范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是死板板的。而且戒律,我们看到开、遮、持、犯,看到制戒因缘,非常活泼。这是大智慧、大善巧、大方便,成己成人,这才接受,开始读戒经,所以很不容易。我相信知识分子像我这种误解、曲解,绝对不是我一个,一定还有很多人,但是我是章嘉大师善巧方便帮助我回头,这个缘很不容易。你今天到什么地方找到这样一个善知识帮你回头?

  

  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聚是类别,三大类。有「律仪」,律仪是有文字,佛当年制定的,它的精神用意非常好。在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跟古时候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当然应兴应革的事情很多。所以在中国唐朝时候,百丈、马祖这两位祖师提倡佛教革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这个讲现代是唐朝,是现代化。保留着世尊在戒律里面的精神,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而适用于中国这个地区。正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过个若干年,有很多不适用了,要做一次修订。法律的精神永远不变,法律的条文随着时代来调整,佛家的戒律亦复如是。只有根本戒永恒不变,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恒不变,学佛的同学要知道遵守,要依教奉行。

  

  除这个之外,有「饶益有情戒」。佛戒经里面没有的,但是是善法,是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佛虽然没说,我们要遵守,这是叫饶益有情戒。另外一种善法戒是对自己的,佛没有讲,可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益,要遵守。譬如一般人讲到的香烟,戒经里头没有说是戒抽香烟的,但是香烟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害处,没有好处,那叫「摄善法戒」,我们一定要遵守;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饶益有情,我们要遵守。有这个两句,戒律的范围就扩大了,真的是深广无际。持戒,把自己的性德,把自己的慈悲心,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遍满虚空法界,所以说如宝珠故。下面这两句提醒我们,「业果甚深,戒所招故」,你能够持戒,得善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业一定感恶报,天经地义,我们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

  

  「觉首即护法心,缘起甚深,是所护故」,配得好。所以在向下的经文,十一段经文,第一段就是文殊菩萨问觉首,问缘起甚深,觉首菩萨来解答,真的护法心!因为缘起通一切法,不像其他所说的是一切法里头的局部,一分,一部分,缘起通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觉首菩萨护这个法,怎么样护法?他自己本身契入境界,这是护法,同时又能够遍法界的宣扬,帮助一切迷惑众生觉悟,这叫真正护法,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是大慈大悲,慈悲济世,他用什么方法落实慈悲济世?用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无量无边的苦都是从迷来的,无量无边的觉都是从悟来的,悟就觉,迷就苦。所以,佛对众生真正是无尽的慈悲,绝对不是一般父母师长可以能比的,佛恩确实浩大,我们不能不晓得。

  

  下面,「目首即愿心,福田等一,由愿异故,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这是解释为什么目首是表愿心。下面的比喻不难懂,比喻讲福田,人都想获得福田,可是福田有很多种,说个不客气的话,有真的、有假的,几个人认识真正的福田?多少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种错了,所以到后来没有收获。这个比喻说什么?由愿异故;愿心,每个人的愿心不一样。世间人的愿心多半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搞名闻利养,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认为我自己获得的利益,那决定就要伤害别人,不伤害别人这利益我怎么可以得到!错了,完全错了!这桩事情诸位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你真的就觉悟了。

  

  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古人的真实话,我们要细心去参究。命里怎么有的?过去生中修积的,种善因你得善果,过去生中曾经种过善因,你这一生命里头有善报,有福报。福报的大小完全看你过去所种的因,你的因大,你这一生当中收获也大,你种的因小,这一生收获也小,不是别人给你定的,实实在在是自作自受。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富贵穷通于别人不相干,确确实实自作自受。我要想改善我的环境,行不行?行!从今而后断恶修善,不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减少,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增加,好事!这些事例在中国历史里头记载得很多很多。

  

  中国有一部《二十五史》,《二十五史》里头记载因缘果报就非常丰富,你不能不相信。你都通达,都明白了,自己一定要发愿,发愿在这一生做个纯净纯善之人。心清净,不受丝毫的染污,行清净,身语意三业清净,绝不造作恶业,你的果报是无比殊胜。这样的果报不需要到来生现前,在这一生当中晚年就现前了,诸位看看了凡先生,看看俞净意先生,晚年就现前。晚年现前在佛法里面讲叫花报,果报在来生,花报这样殊胜,果报还用得着说吗?真的是殊胜无比。所以,这里比喻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愿领导你行,眼睛引导我们这个身行。所以目首表愿心,愿导行,目也导行。

  

  最后贤首,「贤首即回向心,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等,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又亦摄十信之十德,恐繁不叙」。末后贤首菩萨,贤首菩萨表回向心,这里讲得好,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以归一道这种认知,觉首菩萨在答文殊菩萨问中,就显示出这个意思,这就是真如,回向真如。真如不是物质,真如没有形相,真如也没有名字,这个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真如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法的体、相、作用,全都包括在其中,以归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有没有这个事情?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没有,现在这个森罗万象明明摆在眼前,你要说它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真的它是无所有,毕竟空。这个到下面经文我们要细细跟诸位报告,你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

  

  一个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彻了,这个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说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执着。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是烦恼,烦恼起现行;觉悟的人烦恼不生,智慧起现行,所以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为是归一道,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回向真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愿「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真如。一身一智,一身是一个法身,大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还分别什么?一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佛果,所谓的佛果就说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引用一句经文,「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本是本来,一切众生、一切法界,论起根本无非菩提,无非正觉,这是真的。这个意思我留到后面报告,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在这个里头能透一点讯息,用科学的方法透出一点讯息出来。后面总结,「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如果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法里头都含摄一切法,说不尽。说「又亦摄十信之十德」,这个不说了,注解里头有,诸位同学如果想细心去研究,你看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