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一四卷)

  

     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的疏文,「且为十甚深解,然有二义,一约行,二约法」。这是讲到初信位的菩萨修学主要的课程,这个十门,十门我们在经典里面也能看出来,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像这些道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不能够疏忽,我们应当要学习。为什么他们从凡夫地修行、证果,提升自己境界,他不难,对我们现在人来讲,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非常困难,这到底什么原因?你看看他们十门课程,初信修十门,二信修十门,三信修十门,你只要看懂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他不是十门课程在一起都学,一门一门的学。

  

  我学佛之后,我真的才恍然大悟,我就想到从前我们在学校念书,一个学年是两个学期。我们念一年级、二年级,课程大概有五、六门课程,在这一个学年当中。其他副科那无所谓的,那个等于说是调剂,助修的,像音乐、美术、劳作,这个没关系,这就是此地所讲的约法跟约行。这些副科每个学期可以相同,可以同时都学习,但是主科就学一门。譬如我们学校,五个主科或者是六门主科,六门主科。你在这一年当中,把时间好好的分配,一个月学一门,一个多月只学一门。这一个月当中你不会想别的,你就想一样,真有进步。

  

  不必把一年的课程把它分成两分,上学期学一分,下学期学一分,而且那个课程在每天都交杂着来排课。第一个钟点譬如上国文,国文老师来教,第二个钟点就数学,第三个钟点或是物理,老师都不一样。学生一个钟点听了之后,没有消化,马上就换第二个课程,你说东西能学得好吗?没消化,真叫囫囵吞枣,这种学生纵然是死记,不开智慧。如果说把它也可以这样分,我这六门课程,六门主要课程分成上学期、下学期,每个学期三门课程。三门课程,一个月学一门,这一个月当中就这一门课。当然有的人说,恐怕老师太辛苦了,不见得!譬如国文老师,第一个小时在一年级教,上国文课,第二个小时他可能在二年级教,第三个小时他在三年级教,老师一天上课也是三、四个小时。如果这个老师三、四个小时只教一班,教一个多月,把这个学期的这一门课程教完,再换第二个老师,或者教数学,学生真正能吸收,真正能消化,真正能得东西,这是个教学概念上的问题。佛法你看自古以来就这个教学法,收效果很大。

  

  十信菩萨等于说佛教的小学,这个小学一共有十班,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从一年级、二年级到十年级,毕业了,再升到中学。中学就是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我们要把这三个位次用现在的比喻话来说,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你看看佛门的教学,无论是在哪个阶段,他学习一定是一门,他不会学很多门。一门能开智慧,智慧能通达一切,所以《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从浅到深,圆融就是没有次第。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每一个阶段学习,有行布、有圆融。我们看这下面的文,它有两个意思,「言约行者,文殊发问,九菩萨答,明妙慧通于众行」,这段就是次第。文殊菩萨发问,这九位菩萨代表的是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代表十信位。为什么要让这九菩萨答?因为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正是他们现前修学的,他们提出自己的学习报告、心得,非常亲切。

  

  佛门这种修学传了三千年了,中国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多年。中国过去老法师都用这个纪年,现在多半不用,用外国的。外国的好象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多年,还不到二千六百年,跟中国古老记载有将近六百年的差距。这些我们不问它,我们不考古,不考证,总而言之,有这么长的历史。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这个记载非常正确,是公元六十七年,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接受中国汉明帝的礼请。这是皇帝礼请的,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在这之前非正式的,历史上也有些记载,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随着商人,经商的人带来的,在民间流传,政府不承认的;汉明帝就是国家政府承认的,到现在将近二千年。

  

  二千年在中国的教学,佛法也影响了儒跟道,所以儒、释、道三家在教学的理念、方式几乎是完全相同。它使用这么多年,在中国历代出这么多人才,那就是成绩表现,这种教学有了成果,我们不能够疏忽。我觉得中国古时候的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比现在好,现在我们学的是西方的,怎样能把东、西方的东西结合,取其长舍其短,那就变成更好的。我相信往后会有这些智慧的人来做这个工作,我们只是在这么多年学习经教当中,深深有这种感触。

  

  下面接着说,「九菩萨问,文殊为答」,这是做总结。文殊问是一个一个的问,到最后是九菩萨问,文殊菩萨来做总结,「明众行成于妙慧」,这个意思好!所以,行跟慧融合成一体,那么他的行是智慧之行,妙慧之行,特别着重这个「妙」字。妙在哪里?妙在无碍,《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真妙,妙慧。妙慧当然有浅深不同,可以说初信位的菩萨妙慧就开了,但是怎么样?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所以从断证功夫上来说,七信位以前的菩萨不如小乘,比不上阿罗汉;如果就妙慧来说,阿罗汉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不知道你就怀疑了。

  

  一切众生障碍自性有两种,佛家讲的二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两种障。为什么小乘在断证上超过七信以前的菩萨?阿罗汉的根性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修定很容易修成,智慧不开,另外一种障他的智慧,所知障障智慧。十信位的菩萨在智解超过阿罗汉,原因是菩萨根性所知障轻,烦恼障重。就跟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阿难跟富楼那,就不一样。佛跟大家讲经说法,就是讲《楞严》,讲到三分之一,《楞严经》十卷,你看第三卷末后,阿难听了开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听到感觉到奇怪:阿难开悟了!佛对他很赞叹。阿难是初果须陀洹,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听佛讲经没听懂,为什么初果阿难开悟?佛就说两个人障不一样,富楼那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所以听不懂。阿难尊者跟他相反,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能证得须陀洹,在断证功夫上远远不如富楼那;但是他所知障轻,他能听懂,他听明白,开悟了,二障。

  

  每个人二障习气都不一样,自己要明了,二障都要断,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总是有障碍。要破所知障最好的方法是读经,我们一般人讲好学,好学的人,书读得多的人,经读得多的人,所知障轻;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不下,烦恼障重,道理在此地。所以虽然听懂了,听懂未必能做到,做不到,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你要得真实利益,你要把你能信、能解的统统要做到;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要能落实,那就对了,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两种障都重,在现代这个时代,两种障都重的人多!怎么办?勤学。这里头与缘又有关系,缘是你能遇到善知识,能遇到正法,能遇到修学的环境,这三样东西缺少一个都很不容易成就,这是讲外缘。三种外缘都具足,你自己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懈怠、懒散,你不能够勇猛精进,你不能怪外缘不好。所以自己要发愤,要努力。

  

  下面说,「言约法者,初九」,就是从初信到九信,「显差别义」,最后这段经文「显差别同归佛境」,佛境是无差别,佛境是清净平等。所以,世尊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第一个因,十法界是从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什么原因你成佛?什么原因你生天?什么原因你得人身?什么原因你堕地狱?因缘复杂,不是简单的,就像《华严》上讲的无量因缘。无量因缘里头,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缘,这我们讲无量因缘里头第一因缘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佛为我们说出。

  

  成佛第一个因缘是平等,平等是佛境界,菩萨第一个因缘是六度。在佛经里面讲十心,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下面讲六道,六道有三界,无色界、色界、欲界,三界总有二十八层天。天也很复杂,因缘也是无量!佛告诉我们,欲界天是善因而生的,十善业道,上品十善生天。欲界天里面有地居天、有空居天,这个境界我们都很不容易想象。地居天住在地面上,佛经上讲须弥山顶是忉利天,须弥山的中间是四王天。过去有很多人把喜马拉雅山当作须弥山,那是错误的,须弥山不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一定要清楚,《华严》就说得很明白。过去黄念祖老居士,这个人很难得,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近代的一位大德,我还有缘跟他老人家亲近几次。他告诉我,佛经里面讲的单位世界,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佛经上说,日月是环绕须弥山的腰在转,如果我们把银河系看成为须弥山,这个话就讲得通。太阳系确确实实是绕着银河系外围在旋转,银河系确实像个碟子一样,当中凸出来,周边是平的,这种图我想很多人都见过。

  

  那么须弥山顶在哪里?须弥山顶应该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个境界很难想象。银河系的中心,现在科学家说那个地方是黑洞,其实这个银河系里面的黑洞就不晓得有多少。银河系的中心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黑洞,这个现在不得而知,可是佛说忉利天是在须弥山顶。四王天距离我们是最近,四大天王有神通变化,我们一般讲六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他没有,前面五种,天人都具足。甚至于鬼道里也有,不过他的能力小,并不大,天人的能力就相当可观,真的他知道过去未来。

  

  色界天、无色界天除了十善之外还要加修禅定,四禅八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看看,他要不能把五欲六尘这种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