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證據多半都是佛門的。所以這個《彙編》是儒釋道叁教合一的一個作品,真的叫多元文化,那是什麼?善惡的標准。我們所作所爲把這個標准拿來比對一下,就知道這是善還是惡,善惡分明。第叁、《安士全書》,也是印祖一生極力提倡的,他講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因果,理講得透徹,事講得實實在在,文字寫得優美,這本書堪稱第一。

  

  大師當年在世一生不遺余力,十方給他的供養,他一分錢沒用過,全部拿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弘法利生裏面特別是這叁種書印的數量最多。我在版權頁裏面看,概略的統計了一下,感到非常震撼,他印了幾百萬冊,在那個時代,民國初年。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因果教育重要。所以從香港回到臺灣,我把這叁種書(我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好象印了五、六萬冊,而且講過兩遍。現在看看今天的社會,看看整個世界感覺到,如果不是因果教育,我們這個世界沒救了。

  

  因果教育要怎樣擴大?靠印書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想到用電視連續劇的方法。我說過多次,有些同修已經在做,很難得,馬來西亞的同修做成兩片,連續劇兩集送來給我看,我看了非常歡喜。北京陳曉旭居士他們也發心,做了六片也不錯。我聽說電視臺裏面播放連續劇,最短不能少過十六集他們才能接受,一般最歡迎的是二十集到叁十集,這他很歡迎。所以我就想到,我們如何能夠把《了凡四訓》提升到高水平,做成二十集,電視臺可以接受。《感應篇彙編》裏面的故事就太多太多了,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精選叁十集;《安士全書》分量也非常豐富,也可以做叁十集。如果我們把這個八十集做出來之後,印光大師慈悲救世的願望可以落實了。他老人家往生了,這個事情留給我們在做,我們做這個事情,真正是報佛恩、報祖師恩,真正是爲利衆生供養佛,我們用這個來供養阿彌陀佛,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經文提示我們,我們知道怎樣學習,怎樣認真努力。「因」要遍法界虛空界,因要深,深入到微塵世界。日常生活當中知道守法,還要知道忍辱,《金剛般若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不能忍耐是沒法子成就的。無論什麼都要忍,忍是禅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怎麼會得定?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裏?在一心不亂。小小事情都不能忍,你怎麼會得一心?爲什麼不能忍?放不下!果然能放下,那你就能忍。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要放下,只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掌握住就行了,其他的全都放下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

  

  忍,才有精進,才能夠精進,就能夠提升,提升以後,這進入狀況,禅定般若現前。第二句,『入深禅定觀法性』,這是六度裏面後面叁條,精進、禅定、般若。你能不能「入」,確實就在乎你能不能忍。忍,實在說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的時候你就爆發了,那個麻煩就大!所以忍裏頭一定要有定、要有慧,爲什麼?定能伏煩惱,能伏住,慧能化解。忍是定慧的初步功夫,開始修就得修這個,什麼都要忍,對人什麼都要讓,讓不會吃虧。

  

  中國古大德常常教人,吃虧是福,你懂不懂這意思?吃虧真的是福。到最後你才曉得,忍,原來不吃虧,占好多便宜;不能忍的人,虧可吃大了,都是實話。所有一切的災禍,最初都是不能忍,最初稍微能忍讓一點,什麼禍事都不會形成。菩薩就是修這六門功課,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般若,佛在此地教我們,一切都要往深處。深因,忍要深,定要深,慧要深,你才能見到法性;如果沒有甚深禅定,你見不到法性。

  

  「觀法性」,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裏面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前面說得很多,底下一卷還要細說,爲什麼這樣反複的說?沒入境界,沒入境界那就得反複說。這兩句是自己成就,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所以說到自度,只要是大乘法,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念佛法門如果沒有六度的修學,你念佛不能往生,充其量只能夠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往生沒有指望。爲什麼?往生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放下身心世界,念佛堂堂主常常講的,勉勵大衆,警策大衆,這句話是堂主的口頭禅,時時刻刻提醒大家,六波羅蜜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亂,般若放下愚癡,你看看是不是放下,爲什麼?這些東西統統障礙你一心不亂,統統障礙你真信切願,你要是不放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六波羅蜜就具足了。

  

  菩薩行,六波羅蜜用在家庭裏面、用在工作裏面、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裏面,你要能活用,那你就真的會修了。用在家庭裏面,現在都是小家庭製度,一般都是夫妻帶著兒女,如果你一家人各個都懂得,六度、四攝都懂得,你的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庭裏面都是菩薩。布施就是你能夠爲家人服務,布施供養用現在的話就是服務。財施、法施,財布施在家庭裏面內財布施,用勞力!煮飯、洗衣服、掃地、抹桌子,都是布施波羅蜜,把家庭做得整整齊齊、幹幹淨淨,讓一家人都能夠歡喜,過的生活很舒適,這不是布施供養是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個規矩,有個程序,那就是持戒。煮飯有煮飯的程序,一點都不亂,守法。炒菜有炒菜的規矩,掃地有掃地的規矩,抹桌子有抹桌子的規矩,你都懂得,都很如法,這持戒波羅蜜在裏頭。我舉這個最小的例子,然後你就曉得,日常生活,菩薩行!

  

  忍辱就是有耐心,你沒有耐心事情做不好,草草率率沒有耐心,很認真負責把事情樣樣都做得很好,忍辱波羅蜜。精進是什麼?改進。明天會比今天做得更好,天天有進步,你怎麼會不生歡喜心?家裏面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全家都動員起來。爲家人服務,這個家庭做得好,是你鄰居的好樣子,一家和睦,家庭裏面整齊清潔,一塵不染,鄰居的好榜樣!日久天長,你就影響到鄰居,影響到鄰居是度他,自行化他,化是教化。禅定,在家庭生活裏面就是有主宰,不輕易變更,有原則。般若是智慧,前面你都能夠做得很如法,你就開智慧,智慧就提升自己生活品質,這個家庭真正是佛化家庭。

  

  在家庭裏面,如果父母沒有學佛,你學佛了,你把菩薩六波羅蜜表現在你家裏,你家裏人看到一定:學佛好!他會贊歎,他也會學,自動的他就會宣傳,告訴人說我家裏小孩學佛非常乖巧,尤其學佛跟不學佛完全變成兩個樣子,這叫真學佛;不是口頭上學佛,不能做到,你說到做不到,人家輕視你,不相信你。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四首偈:

  

  【從初供佛意柔忍。入深禅定觀法性。普勸衆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

  

  前面兩句是六度自利,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這兩句是利他,『普勸衆生發道心,以此速成無上果』。自行跟化他,大乘佛法裏面說不一不異,不能說自行化他是一樣,也不能說自行化他是兩樣,自行裏面有化他,化他裏面有自行。在初學,就是自己還沒有得度,自行是主,化他是助,正助雙修,要以自度爲正,正修,化他是助修;到自己修行有成就了,化他做爲正修,自行做爲助修,這個行的。什麼樣的標准要自己定,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看你自己用什麼樣的標准。

  

  你看智者大師爲我們所示現的,這很普通的,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示現,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那他這個自行決定能往生。我們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有把握,然後就可以多一些時間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有幫助別人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華嚴》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方便、願、力、智。這句「普勸衆生發道心」,這五個字都具足。你沒有這個方便,你很難做到!但是這些方便是以六波羅蜜做基礎,沒有六度自度,你怎麼能度人?古大德講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度人首先要知道自度。我勸人學佛,自己總要學得象樣子,別人能相信;如果自己學得不象樣子,人家一看學佛是這個樣子,算了,別學!那你就錯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適合的方法,什麼方法?佛教我們,我們要會用,四攝法,攝是攝受,我們常常希望佛能攝受我們,我們能不能攝受衆生?這是因果。我們不能夠攝受衆生,佛怎麼會攝受我們?你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再把這個意思引申,我們自己冷靜的反省,一身都是罪業,這一點許許多多同學都承認。我造的業太重了,我們希望佛菩薩原諒我,能包容我;那你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我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我要不能原諒他,佛菩薩能包容我嗎?能原諒我嗎?所以古人常常教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就對了。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才會成功,你會得到群衆的愛戴,得到別人的歡喜、尊敬。所以一切是從自己本身做起。

  

  四攝法裏面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第叁個是利行,第四個同事,這是「普勸衆生發道心」,這四個原則,佛教我們的。這個布施跟六度裏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布施是放下,此地的布施意思是結緣,跟一切衆生結緣。所以我常常講四攝法的布施,落實到實際上,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我常常這樣講法。請客送禮是人與人之間關系裏頭最重要的一個關節,諺語常說:禮多人不怪。財施、法施、無畏施看需要,他需要什麼,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他生歡喜心,關系從這個地方建立。所謂是一次生,再次就熟了,叁次就變成朋友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得要帶一點禮物,中國、外國都一樣!送禮要預先要多打聽一下,爲什麼?每個地方風俗人情不相同。這個地方的風俗,一般哪些禮物是人家歡迎的、尊重的,這個要懂,你搞錯了可不行。譬如在我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0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