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昨夜我觀察,求皈依者是身呢?還是心呢?結論是二者都不對。身體各部位,從頭至腳皆有不同的名稱,(因此是許多不同的個體)。我又想:『求皈依者』可能
是身體各部份之總合,但是等到身心分離以後,這個身體就名爲『屍體』了;所以身體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屍體』也終于會潰散消滅,那時連『屍體』的名字也不存在了。于是我又觀察,『求皈依者』是不是心呢?如果叫做『心』,就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因爲如果把『心』的名稱換成是『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了。如果說過去的叫做『心』,而未來的叫做『求皈依者』,那麼在命名『求皈依者』時,過去、未來兩種心皆已消逝,因此我們就必需要命名(兩種不同的)『現在心』和『未來心』。如果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的『心』總合起來命名爲『求皈依者』,(那麼心就是常住不變的實體),心就不會有死亡。如此則過去未來一切世,無論投生于六道中之任何一道,只叫他做『求皈依者』即可,(不必叫它做『心』了)。再說,前生作了些什麼,我也不記得,來生會做什麼,我也不知道;去年及昨日之心已經逝去;明天的心還沒有出現,現在的心亦(刹那)次第變遷毫不停留。(我實在對此事搞不太清楚),請上師慈悲開示我吧!”
爲答其問,尊者歌道:
“通達無我實相之上師, 我以叁門桮殷重敬祈請,
加持我及我之諸弟子, 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
祈以大悲攝受令彼等, 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
護畜牧童聽我言, 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于彼不見『我』;
若能修持大手印, 無見之見必能得。
若欲修持大手印, 需植深厚之法基,
誠信善慈必具足, 努力培植諸善根。
大手印道之先件桯, 需信輪回因果法;
若欲出現大印果桰, 應求上師傳灌頂,
以及口訣並引導, 並使自身成良器,乃能容受深口訣。
修大手印之弟子, 必需廣積道資糧,
苦樂皆適斷貪欲, 死亦無懼真大勇。
牧童小友汝應知, 如是准備需具足。
若能如此具善根, 你我亦有法因緣;
若不堪能如是行, 我亦不能傳口授,
汝應思惟善稱量。 昨夜尋『我』不可得,
此爲觀修人無我, 若欲續觀法無我,
效我修行十二年桱, 然後乃得知心性。
幼小牧童聽我言, 汝應如是安汝心桲。”
尊者想到:“我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堪能修行。”于是對他說道:“你先啓請叁寶桳,然後在自己鼻頭前面觀想一個佛像。你就這樣去修吧!”
這樣傳受了習定的方法,過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時候,牧童的父親來到尊者的面前說道:“師傅啊!我的小兒已經有七天沒有回家了,不知是否出了什麼意外?所以我到處去找他。但是所有的牧童都說,他是到您
這裏來學法來了,他們還以爲小兒早已回家去了呢!我就告訴他們小兒根本沒有回家,又問他們這幾天小兒曾否與他們在一起?牧童們都說已經七天沒有看見他了。”
(因爲尊者也不知小牧童跑到那裏去了,)牧童的父親就泣淚滿面的回去了。于是村中發動許多人四出尋找小牧同,結果發現他正直直地坐在一個泥洞中,兩眼凝然前視,目不轉睛,兀然而住。
大家就問他道:“這是怎麼回事?你在這裏作甚麼啊?”
牧童道:“我正在修持上師傳我的口訣呀!”
“那麼你爲什麼七天沒有回家呢?”
“莫開玩笑了!我覺得坐了不過片刻工夫呀!”
但是當他看到天上的太陽時,不覺也糊塗了。原來此時的太陽,卻比他初習定時還要早幾個時辰呢!他摸著頭不解的說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從此以後,這位牧童常常失去了蹤迹。有時一天,有時五六天看不見他的人影,所以大家經常都要四出去尋找他。于是它父親就對他說道:“你這樣使大家都不安,常常要到處去尋你,大家心中都擔憂不已,你願意長期與尊者住在一起嗎?”牧童道:“我十分願意!”
于是他的父親帶著食糧及所需,把他送到尊者的居處。尊者隨即傳他居士戒,向他講解因果的道理;最後又傳授他開顯俱生智之口訣桵。牧童依之修持後産生了頗爲殊勝的覺受。密勒日巴非常高興。(爲了抉擇分別
相似和真實的悟境),他(鄭重的)對牧童唱了下面這首歌:
“親蒙那諾梅紀桸之加持,至尊譯師馬爾巴前敬禮。
以口說法之法師, 講授精采似廣博,
一旦臨終舍軀時, 口說無用抛虛空。
臨終光明桹顯現時, 由無明障成迷蒙,
驚懼法身死光明, 百般逃避作鼠竄。
雖然終身習叁藏, 死時竟無絲毫用!
精進禅定諸行者, 覺受光明顯現時,
其心竟生增上慢, 誤將定光作慧光,
沾沾自喜以爲是, 錯過死時法身境,
子母光明未得合。 昔日所修之禅定,
死時亦無大利益桺, 仍未根拔惡趣因!
吾子牧童聽我歌, 謹持身要桻習定時,
妄念寂滅無分別, 如是恒常持正念,
振發精神堅毅修, 忽覺自心頓光明,
猶似燈光燦煜煜, 心似花開極清朗,
此時心境似以眼, 觀前廣大晴空然,
明空赤裸兀惺惺; 明澈無念此心境,
不過禅定覺受耳! 以此定境做基礎,
至誠懇請叁寶尊, 起用聞思之慧觀,
通徹明了幽微法; 再以觀察之妙慧,
于無我境作深觀, 配合善巧禅定力,
運大慈悲及宏願, 發心利益衆有情,
以此功德悲願力, 則能向上得突破,
現量證取真見道, 洞見無見之正觀!
此時方能心自覺, 一切希懼極愚疑!
無行自然至佛地, 無見自然見法身,
無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 汝應如是安汝心! ”
此後,尊者就攝受他作侍奉弟子,傳授全部的灌頂口訣,命他繼續修行。以後他證了究竟的覺受與證解,成爲尊者“心子”之一。名叫惹巴桑結加--佛護布衣。
這是尊者第二次到繞馬,遇見惹巴桑結加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此句藏文之意義,譯者不敢十分確定。
據唯識學言,阿賴耶識于內變現根身;于外變現器身,故此處密勒日巴言一切種識與自己之身體無有分別,與唯識宗所言相合,惟密勒乃由現量證境而言者也。
此處藏文描寫心之覺受,只能大意譯之,頗難准確地翻譯也。
現、比二量--現量即當下不雜一念之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s),多屬前五識之境界;比量則是第六意識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間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現量的,悟道則必定是現量的。
在學大手印法時,依上師之加持及口訣,學人得少許刹那見到當下明朗之心體。甚至進一步的能見到明空雙運之境界,但此類境界,若不繼續以定慧培養擴展,則終不能發生作用,甚至失去。
此處大概指:心動則身亦動,身動則心亦動。
叁門--乃密宗術語,即身、口、意,叁處也。
先件--先決的條件。
大印--即大手印,以後此類縮減之名詞,當陸續出現,在譯文之便利上有此需要也。
大手印雖雲頓法,或至上之法,但若欲得大手印之殊勝成就則亦非長時修行不能成功也。
『如是安汝心』--此句藏文之意味,極似金剛經佛答須菩提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味道。
啓請叁寶--藏文此處只說是“寶”(dKon·mCllog·)。普通西藏人皆受密宗重上師之影響,在佛、法、僧叁寶之外,加上“上師寶”,所以是四寶。此處大概亦是四寶。但漢土一向只念誦皈依叁寶,故從俗
。暫譯作叁寶。
俱生智口訣--亦即大手印口訣。大手印能開顯俱生智--與生俱來不假修成之本覺智慧,故亦名俱生智口訣。
那諾、梅紀--那諾是那諾巴的簡稱,梅紀是梅紀巴的簡稱。馬爾巴有兩個最要緊的上師,一是那諾,一是梅紀巴。
臨終光明--或曰“死光明”。據密宗之法訣,死、睡時六識寂滅不起現行,此時法身光明會自然顯現,但若無般若定慧之力則因習氣及業障故,凡人皆不能證取此法身光明,極爲可惜,其詳見中陰成就法。桺此處密師指究竟義而言;就方便義言,則如果人有高深之定力亦能不墮惡趣往生天道也。
持身要--依靠謹嚴正確的打坐姿勢,時間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來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
足金剛跏跌坐,
手等持印置于臍下,
脊椎直豎,
兩肩平張,
曲頸含颔壓喉結,
舌抵上颚,
適宜視量等。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 第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