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昨夜我观察,求皈依者是身呢?还是心呢?结论是二者都不对。身体各部位,从头至脚皆有不同的名称,(因此是许多不同的个体)。我又想:『求皈依者』可能
是身体各部份之总合,但是等到身心分离以后,这个身体就名为『尸体』了;所以身体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尸体』也终于会溃散消灭,那时连『尸体』的名字也不存在了。于是我又观察,『求皈依者』是不是心呢?如果叫做『心』,就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因为如果把『心』的名称换成是『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了。如果说过去的叫做『心』,而未来的叫做『求皈依者』,那么在命名『求皈依者』时,过去、未来两种心皆已消逝,因此我们就必需要命名(两种不同的)『现在心』和『未来心』。如果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的『心』总合起来命名为『求皈依者』,(那么心就是常住不变的实体),心就不会有死亡。如此则过去未来一切世,无论投生于六道中之任何一道,只叫他做『求皈依者』即可,(不必叫它做『心』了)。再说,前生作了些什么,我也不记得,来生会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去年及昨日之心已经逝去;明天的心还没有出现,现在的心亦(刹那)次第变迁毫不停留。(我实在对此事搞不太清楚),请上师慈悲开示我吧!”
为答其问,尊者歌道:
“通达无我实相之上师, 我以三门桮殷重敬祈请,
加持我及我之诸弟子, 令皆通达无我之实相!
祈以大悲摄受令彼等, 皆从我执境中得解脱!
护畜牧童听我言, 执持吾我此心识,深观于彼不见『我』;
若能修持大手印, 无见之见必能得。
若欲修持大手印, 需植深厚之法基,
诚信善慈必具足, 努力培植诸善根。
大手印道之先件桯, 需信轮回因果法;
若欲出现大印果桰, 应求上师传灌顶,
以及口诀并引导, 并使自身成良器,乃能容受深口诀。
修大手印之弟子, 必需广积道资粮,
苦乐皆适断贪欲, 死亦无惧真大勇。
牧童小友汝应知, 如是准备需具足。
若能如此具善根, 你我亦有法因缘;
若不堪能如是行, 我亦不能传口授,
汝应思惟善称量。 昨夜寻『我』不可得,
此为观修人无我, 若欲续观法无我,
效我修行十二年桱, 然后乃得知心性。
幼小牧童听我言, 汝应如是安汝心桲。”
尊者想到:“我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堪能修行。”于是对他说道:“你先启请三宝桳,然后在自己鼻头前面观想一个佛像。你就这样去修吧!”
这样传受了习定的方法,过了七天。到了第七天的时候,牧童的父亲来到尊者的面前说道:“师傅啊!我的小儿已经有七天没有回家了,不知是否出了什么意外?所以我到处去找他。但是所有的牧童都说,他是到您
这里来学法来了,他们还以为小儿早已回家去了呢!我就告诉他们小儿根本没有回家,又问他们这几天小儿曾否与他们在一起?牧童们都说已经七天没有看见他了。”
(因为尊者也不知小牧童跑到那里去了,)牧童的父亲就泣泪满面的回去了。于是村中发动许多人四出寻找小牧同,结果发现他正直直地坐在一个泥洞中,两眼凝然前视,目不转睛,兀然而住。
大家就问他道:“这是怎么回事?你在这里作甚么啊?”
牧童道:“我正在修持上师传我的口诀呀!”
“那么你为什么七天没有回家呢?”
“莫开玩笑了!我觉得坐了不过片刻工夫呀!”
但是当他看到天上的太阳时,不觉也糊涂了。原来此时的太阳,却比他初习定时还要早几个时辰呢!他摸着头不解的说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从此以后,这位牧童常常失去了踪迹。有时一天,有时五六天看不见他的人影,所以大家经常都要四出去寻找他。于是它父亲就对他说道:“你这样使大家都不安,常常要到处去寻你,大家心中都担忧不已,你愿意长期与尊者住在一起吗?”牧童道:“我十分愿意!”
于是他的父亲带着食粮及所需,把他送到尊者的居处。尊者随即传他居士戒,向他讲解因果的道理;最后又传授他开显俱生智之口诀桵。牧童依之修持后产生了颇为殊胜的觉受。密勒日巴非常高兴。(为了抉择分别
相似和真实的悟境),他(郑重的)对牧童唱了下面这首歌:
“亲蒙那诺梅纪桸之加持,至尊译师马尔巴前敬礼。
以口说法之法师, 讲授精采似广博,
一旦临终舍躯时, 口说无用抛虚空。
临终光明桹显现时, 由无明障成迷蒙,
惊惧法身死光明, 百般逃避作鼠窜。
虽然终身习三藏, 死时竟无丝毫用!
精进禅定诸行者, 觉受光明显现时,
其心竟生增上慢, 误将定光作慧光,
沾沾自喜以为是, 错过死时法身境,
子母光明未得合。 昔日所修之禅定,
死时亦无大利益桺, 仍未根拔恶趣因!
吾子牧童听我歌, 谨持身要桻习定时,
妄念寂灭无分别, 如是恒常持正念,
振发精神坚毅修, 忽觉自心顿光明,
犹似灯光灿煜煜, 心似花开极清朗,
此时心境似以眼, 观前广大晴空然,
明空赤裸兀惺惺; 明澈无念此心境,
不过禅定觉受耳! 以此定境做基础,
至诚恳请三宝尊, 起用闻思之慧观,
通彻明了幽微法; 再以观察之妙慧,
于无我境作深观, 配合善巧禅定力,
运大慈悲及宏愿, 发心利益众有情,
以此功德悲愿力, 则能向上得突破,
现量证取真见道, 洞见无见之正观!
此时方能心自觉, 一切希惧极愚疑!
无行自然至佛地, 无见自然见法身,
无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 汝应如是安汝心! ”
此后,尊者就摄受他作侍奉弟子,传授全部的灌顶口诀,命他继续修行。以后他证了究竟的觉受与证解,成为尊者“心子”之一。名叫惹巴桑结加--佛护布衣。
这是尊者第二次到绕马,遇见惹巴桑结加的故事。
本 篇 注 解
此句藏文之意义,译者不敢十分确定。
据唯识学言,阿赖耶识于内变现根身;于外变现器身,故此处密勒日巴言一切种识与自己之身体无有分别,与唯识宗所言相合,惟密勒乃由现量证境而言者也。
此处藏文描写心之觉受,只能大意译之,颇难准确地翻译也。
现、比二量--现量即当下不杂一念之感觉或知觉(Perceptions),多属前五识之境界;比量则是第六意识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间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现量的,悟道则必定是现量的。
在学大手印法时,依上师之加持及口诀,学人得少许刹那见到当下明朗之心体。甚至进一步的能见到明空双运之境界,但此类境界,若不继续以定慧培养扩展,则终不能发生作用,甚至失去。
此处大概指:心动则身亦动,身动则心亦动。
三门--乃密宗术语,即身、口、意,三处也。
先件--先决的条件。
大印--即大手印,以后此类缩减之名词,当陆续出现,在译文之便利上有此需要也。
大手印虽云顿法,或至上之法,但若欲得大手印之殊胜成就则亦非长时修行不能成功也。
『如是安汝心』--此句藏文之意味,极似金刚经佛答须菩提之『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味道。
启请三宝--藏文此处只说是“宝”(dKon·mCllog·)。普通西藏人皆受密宗重上师之影响,在佛、法、僧三宝之外,加上“上师宝”,所以是四宝。此处大概亦是四宝。但汉土一向只念诵皈依三宝,故从俗
。暂译作三宝。
俱生智口诀--亦即大手印口诀。大手印能开显俱生智--与生俱来不假修成之本觉智慧,故亦名俱生智口诀。
那诺、梅纪--那诺是那诺巴的简称,梅纪是梅纪巴的简称。马尔巴有两个最要紧的上师,一是那诺,一是梅纪巴。
临终光明--或曰“死光明”。据密宗之法诀,死、睡时六识寂灭不起现行,此时法身光明会自然显现,但若无般若定慧之力则因习气及业障故,凡人皆不能证取此法身光明,极为可惜,其详见中阴成就法。桺此处密师指究竟义而言;就方便义言,则如果人有高深之定力亦能不堕恶趣往生天道也。
持身要--依靠谨严正确的打坐姿势,时间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来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
足金刚跏跌坐,
手等持印置于脐下,
脊椎直竖,
两肩平张,
曲颈含颔压喉结,
舌抵上颚,
适宜视量等。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十二篇 牧牛童觅心的故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