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八

  前面分析抉擇了五蘊的空性,下面接著講空性的本體。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空性的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前面也講了,中觀可以分爲自空中觀與他空中觀,而在自空中觀當中,又有普通的空性與大空性之分:第一種,是普通的單空,也即用中觀的邏輯推理方式,對色、受、想、行、識分別進行分析思維,從而抉擇爲單純的空性;第二種,就是遠離一切執著、戲論,遠離一切物質、精神之分別的空性。

  什麼叫做戲論呢?就是我們平時執著的對境,包括常斷、好壞、善惡等等的分別。

  中觀自空所講的空性本體是什麼樣的呢?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爲遠離了一切戲論,所以空性的本體既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

  既然空中沒有這些,爲什麼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有的呢?這些都是從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謂“世俗”,也就是指虛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實。這種“虛幻的真實”表示什麼呢?這就表示,雖然從物質本體的角度來說是虛幻的,但從凡夫的角度而言,卻是真實不虛,而不是虛幻的。

  這些虛幻物質對我們的作用,也和真實的物質所産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樣的。因爲我們有了執著,隨之便有了對境。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對境與執著合在一起,就會産生一些實爲虛假,卻仿佛真實的作用。然而,這一切都只能在虛幻、無明的狀態下存在。當我們還被無明統治的時候,才會産生這些現象。在我們脫離了虛幻世界以後,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色、受、想、行、識。

  這就像電腦顯示屏或電視機熒光屏上面所顯示的完整圖像一樣,雖然從遠處看來,是一個人的臉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條河等等,但實際上卻只是由一些紅、黃、綠等顔色的熒光點所組成的而已,除了這些光點以外,並沒有什麼人、山、水等等。

  一開始,我們只能從理論上了解到這些,當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切身地感覺到佛陀所說的這一切。

  很多人都見過,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們留下的腳印、手印等等。這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留下的呢?在平時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當修行人的內證力量非常強大的時候,外境就會被看得很淡,當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際,修行人就會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隨隨便便地穿過這堵牆壁,可以輕輕松松地從這棟高樓上跳下去卻安然無恙,可以被火燒、被水淹而不會有任何痛苦……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這就像是在夢中一樣,雖然夢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夢,則即使從夢中的十樓跳下去,也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夢,那麼從夢中的十樓跳下去,就很有可能會夢見自己摔得雙腿殘廢,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嗚呼……

  同樣,那些修行人有些時候這種感受特別強烈,在那時,他們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腳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在這個人的心裏,絕對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這個石頭上留下腳印”的分別念,一旦産生這樣的懷疑,這種念頭就會覆蓋空性的境界,這樣一來,即使是再偉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會像普通人一樣,而不可能留下什麼腳印。

  關于這些現象,在史書當中也有很多記載,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實的,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些人爲的“手印”、“腳印”,或者牽強附會地將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圖形,誤認爲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過溶洞的人都看到過,有些看起來像是佛像的石頭,實際上卻是洞中岩石上長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質所形成的石筍、石鍾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實的,也有虛假的,有智慧的人應該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虛實。

  盡管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手印”、“腳印”卻是有憑有據、實際存在的,這些不勝枚舉的事實,也是外境爲虛幻的有力旁證。

  當然,即使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堵牆壁是虛幻的,但縱然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我們現在也不可能穿過這堵牆壁。再比如,我們都知道電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們用手去摸帶電的電線,就肯定會有觸電的感覺。

  爲什麼這些外境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真實,而那些修行人卻能輕易地把外境改來改去呢?因爲我們心裏還沒有太大的修行力量,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還是堅固不變的,所以我們就沒有辦法去改變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這些道理,而且他們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製外境,改變一切。

  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有那麼多可以改變外境的修行人,爲什麼他們不齊心協力地把這個娑婆世界變成極樂世界呢?

  雖然修行人可以改變世界,但他所改變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改變。不過,有些時候修行人所改變的外境別人也可以看得見,就像前面所說的手印、腳印等等。在這些證悟者的境界當中,世界的確是虛幻的,像做夢一樣,他們對外境也不會有什麼執著,因而可以隨意改變。

  我們不是在說神話,這些都是普通人通過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就像對一個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現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會認爲這一切都是荒誕不經的牛皮,但即使是現在的一個小學生,都知道這些是真實無疑的,因爲這些科技成果,已經普遍被我們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樣,對沒有什麼修行的凡夫,講證悟的境界、菩薩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對幾百年前的人講量子力學、高能物理、現代科技一樣,很難理解,即使翻來覆去地用中觀的邏輯思維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將信將疑。但在他們自己通過修行開悟了以後,就誰也不會否認確鑿無疑的事實了,因爲他們自己已經親身體悟到這一切了。

  以上內容,宣講了五蘊的空性。下面繼續分析十二處、十八界等等: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成立;

  前面已經介紹了眼根、耳根的概念,下面介紹鼻根、舌根和身根:

  所謂鼻根,是指鼻子裏面用于感覺味道的特殊物質;所謂舌根,是指舌頭上面所有的味蕾等特殊組織機構,因爲舌頭裏面有了味蕾等屬于舌根的東西,才能感覺到味道,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則不能嘗到味道。

  所謂身根,則是指身體。因爲毛發和指甲既沒有和身體連在一起,也沒有感覺,所以不屬于身根。什麼叫做“意根”呢?意根沒有一個物質的結構。雖然個別的小乘經典認爲心髒是意根,但這只是不究竟的說法;現在很多人認爲,大腦是意識的來源,其實也不是。到現在爲止,即使是醫學或者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也不能證明意識是怎樣産生于大腦的。現在所知道的,就是大腦的某一個部分在受到破壞之後,就會發生神經錯亂、身體的某個部分沒有知覺等等之類的問題,所以大家就猜測,意識與大腦有一定的關系,意識可能是從大腦當中産生的。

  但這種猜想是錯誤的,在佛經裏面,尤其是密宗與藏醫的典籍裏有一個共同的觀點講得非常清楚,大腦跟人的思維和感覺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爲大腦是意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雖然實際上是意識本身在感受,但是卻要通過大腦,通過眼、耳、鼻、舌、身,才能夠感覺到。密宗與藏醫都認爲,我們的肉眼要看到東西,耳朵要提到聲音,就是需要大腦,但大腦本身,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要畫一幅畫,他的畫筆與他所畫出來的畫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畫筆質量粗劣,畫出來的畫也會不理想。這就像計算機裏面缺少了一個軟件,就無法完成相應的工作;就像汽車的某個重要零件損壞,也就會出現故障而無法正常行駛一樣。意識是依靠肉體來工作的,肉體的每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功能,像機器的零部件一樣,如果肉體當中最關鍵的部位——大腦的某個部分受到了損傷,意識就失去了必要的工具,既然失去了工具,也就不可能如願以償地完成工作,如果受損的程度很嚴重,所有的大腦都徹底癱瘓,意識也就只有停頓下來了。

  但這一切只能說明,離開了大腦,意識就不能正常工作,但意識本身,卻並不是大腦,不但意識不是大腦,也不來源于大腦。

  有的人會說:既然意根既不是心髒,也不是大腦,那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意識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像流水一樣,當心裏冒出的一個念頭可以持續一分鍾,我們就可以把它分成六十秒,其中前前的意識,就是後後意識的意根。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如果前面一刹那的意識間斷了,後面的意識就無法産生,所以,意根不是別的,就是前一刹那的意識。

  以上講了六根。

  “無色聲香味觸法”,色法是眼識的對境;聲音是耳識的對境,……法是意識的對境。

  “法”是什麼呢?是不是指佛法呢?不是。佛教所說的“諸法”當中的“法”,是指我們心中所想的,包括物質、精神在內的所有事物。

  以前有一個人聽到有些僧衆在念《心經》,就說:“哎呀!你們好笨噢!你們不需要說“無眼耳鼻舌”這麼多嘛!只需說一個“無頭”,不就什麼都包括了嗎?!既然沒有頭,就肯定沒有眼耳鼻舌啊!”

  要知道,“無眼耳鼻舌”不是有頭沒有頭這麼簡單,它要表達的含義是,六種外境和六根不存在,也即十二處不存在。

  “處”是什麼意思呢?

  “處”,也稱爲“入”,表示來源或産生的地方。這段話所說的,就是“十二處”的空性。

  其中五蘊是最略的,其中不包括無爲法,而只有有爲法;

  再廣一點,就是十二處。在十二處當中,既包括有爲法,也包括無爲法。在前面所講的,作爲意識對境的法當中,就包括了有爲無爲的一切法。

  更廣一點的分類,就是十八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界”是指什麼呢?“界”的梵文讀音,爲“達爾瑪”。意思有兩種,第一種,是指所有物質對後面的第二刹那來說是因。比如說,這本書現在是一本書,…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