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它卻不間斷地在運動生滅,每一個前面的刹那是後面一刹那的因;第二種含義,是指物質的特點。每一個物質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書有書的特點,麥克風有麥克風的特點……
“眼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十二處”當中的眼根,在“界”的分類當中,眼根就成了眼界。雖然名字有了變化,但內在的含義卻是一樣的。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說,六根、六境、六識這十八界都不存在。其中的“乃至”,就包含了此中所省略的,眼界與意識界之間的其他十六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以及身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不僅無明不存在,老死不存在,甚至從無明直至老死之間的一切緣起都不存在。不僅無明的滅盡不存在,老死的滅盡不存在,甚至從無明直至老死之間一切緣起的滅盡都不存在。
從無明直至老死,是輪回的十二緣起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前前是後後産生的因法,這種順序或過程,叫做輪回的十二緣起。
既然沒有無明,也不可能有無明的果法——行支,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有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前前不存在,就不可能産生後後的法。這一系列的過程,叫作輪回的還滅——涅槃的十二緣起。
既然輪回和涅槃二者的緣起都不存在,都是空性,因而輪回和涅槃也不存在。
無苦集滅道;
在空性當中,苦、集、滅、道“四聖谛”都不成立。四聖谛和十二緣起已經講過,所以此處就不再重複了。
無智亦無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
大家要清楚,這些都是從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佛的智慧當然存在,我們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獲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們現在學佛就成了毫無意義。
剛才所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基道果”當中的“基”;十二緣起和四聖谛,則是“基道果”當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則是“基道果”當中的“果”。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因爲沒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諸大菩薩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空性,就能使心裏沒有佛經所講的煩惱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礙;因爲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等等,所以菩薩的心裏沒有恐懼。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的心裏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等等,所以外境對他們就沒有任何影響,世間的痛苦、煩惱等等,在他們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他們就無所畏懼。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夢想”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這些都是顛倒的執著。
“究竟涅槃”,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會提出疑問:你剛剛還說沒有涅槃,爲什麼此處又說“究竟涅槃”呢?
這就是混淆二谛所産生的疑問。二谛我以前也講過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叁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的,沒有一個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或者沒有證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羅”是梵文“阿耨柔達RA”的發音,在藏文版的《心經》當中已經把它的意思翻譯了。
其中“阿”,是梵文當中的否定詞。表示漢語當中的無、不、沒有之類的含義;“耨柔達RA”,是“上”的意思。“阿耨柔達RA”合起來,就表示無上。
“叁藐叁菩提”,這裏面的“叁”,沒有數字“叁”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個發音。
“叁藐叁菩提”的梵文發音,爲“叁要叁布達”。其中的“叁”,表示正等覺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覺中的“等”;第二個“叁”,也表示“正”的意思;“布達”,則表示覺悟。這個詞合起來,就表示“正等正覺”。像“出有壞”一樣,“正等正覺”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種稱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現在講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所以,我們應當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神咒”這個詞,在藏文版中沒有,而是以“般若波羅蜜多咒”代替的。
平時我們認爲,六字真言、金剛薩垛心咒等口中念誦的詞,才是所謂的“咒”,但實際上“咒”並不一定是詞,“咒”的本體,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有廣大神通、有神奇之力的咒語。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就可以徹底斷除可怕的輪回,獲得佛果。
“是大明咒”,因爲般若波羅蜜多是證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斷除無明;因爲能夠斷除無明,所以叫大明咒。
“是無上咒”,正如前面所講的一樣,般若波羅蜜多是證悟空性的智慧,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沒有什麼更好的咒,沒有什麼更上乘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已經是最頂極的智慧了,所以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無等”,是無敵、無與倫比的意思,在此處特指佛,因爲佛陀是誰也不可與之比肩,任何人都不能與其等量齊觀的;後面的“等”字,表示等同、相等的意思。“無等等”合起來,表示修般若波羅蜜多可以使衆生與佛陀同等成佛。佛即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佛。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蜜多可以斷除所有的痛苦,是真實不虛的。
這裏所講的“真實不虛”,和前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虛幻,沒有一個真實不虛的法之間並不矛盾,這要從二谛的角度去理解。因爲前者講的,是一切法的本體,是從佛的境界而言的;而後者,卻是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我們現有的執著是錯誤的,相對來說,空性是准確的。
另外一種解釋,整個世界全部都是虛幻的,這個虛幻世界的基礎,一切萬法的基礎,就是空性、光明。空性光明卻是真實存在的,因而可以說是真實不虛的。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