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及菩薩衆俱。時佛世尊即入叁昧。名廣大甚深。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實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雲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诃薩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說已。實時世尊從廣大甚深叁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遍。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亦大歡喜。時彼衆會天人阿修羅幹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一

  一、綜述

  (一)版本的差別

  般若波羅蜜多,是整個佛法的精華,而《心經》又是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精華,因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日常念誦、放生等很多時候,都在念《心經》,如果在念《心經》的時候,卻不明白它的意思,就只有念誦的功德,而沒有其他的價值,這樣就多少有些遺憾;倘若能在念誦的同時,也懂得它的內在含義,就會具有更大的意義。另外,《心經》也有專門的修法,雖然具體程序和其他的空性修法差不多,但也有稍許不同,所以,我們這次也會捎帶講一講《心經》的簡單修法。

  如果要廣講《心經》,則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延伸出極其深廣的內涵,但我這次只簡單地講解一下其中的主要內容。

  《心經》的藏文版,與漢地流傳較廣的唐玄奘譯本稍有不同,二者相比,藏文版的前後多出來了一些內容,其余的中間部分則是完全一樣的,這可能是因爲兩種版本所翻譯的梵文藍本的差別所致。而罽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等翻譯的譯本,卻與藏文版極其吻合,所以,我們這次准備按照該譯本並結合藏文版進行講解,也即加上唐玄奘譯本前後缺漏的內容,中間與其一致的部分,就依照漢文字句作解釋。

  (二)般若波羅蜜多的詞義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呢?梵文的“般若波羅蜜多” 翻譯成中文,就是“慧度”的意思。其中的“般若”,也就是“慧”;而“波羅蜜多”,則是指“度”。整個大乘佛法可以歸納爲六度,六度的其中之一,也就是“慧度”。

  (叁)般若的分類

  般若波羅蜜多可分爲兩種:第一種,是作爲內證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也稱爲實相般若;第二種,則是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實相般若的本質,是修持顯宗、密宗最後所證悟的境界與智慧;文字般若,則是我們天天念誦的,用文字所表述的經典。

  雖然我們最後所需要的是實相般若,但只有通過文字般若才可以證悟實相般若,如果不借助于文字般若,就無法證悟實相般若。

  釋迦牟尼佛出世轉*輪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盡管在如此漫長的時間當中,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遷,但佛法的內容卻仍然能保留得完好如初,這不能不歸功于文字般若。因爲有了文字般若,才能讓後來的修行人、證悟者依靠它而證悟,並將其一代代地傳下來,直至今天,都始終沒有間斷。

  文字般若是證悟實相般若的方法與工具,就像渡河的船舶,雖然在過河之後就不再需要它,也不可能將其帶走,而只有棄舟前行,但在到達彼岸之前,過河的人卻必須依賴于船舶。同樣,文字般若的作用,是讓我們如實了知實相般若,在了解、證悟實相般若之後,文字般若就可以抛棄,而不再需要了,因爲那時我們已經吸收了文字般若當中的真正含義。

  什麼時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就是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親身現證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見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在證悟一地以後,就不再需要聞思。

  佛在很多經典當中也講過,叁地菩薩的特點,就是爲了求法,可以舍棄自己的身體。既然叁地菩薩爲了聞思,都要下那麼大的功夫,僅僅證悟一地,又怎能不聞思呢?只是在證悟一地之時,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證悟境界的經論,因爲此刻已經現量見到了這一切。就像在某人親眼看到一朵花以後,就無需再給他講關于這朵花的顔色、形狀之類的內容一樣。

  沒有證悟一地之前的資糧道、加行道,就必須依靠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當中的精華以後,才能實際去修持。

  當修到心裏稍稍有一些空性體會的時候,就稱爲加行道;當我們只是對空性有一些字面上的了解,雖然發了菩提心,也在精進地修持五加行——積累功德、忏悔罪業,但還沒有稍許的空性感受,還沒有切身體會到空性的意義,還沒有什麼修行的證悟,這個階段,就稱爲資糧道。

  通過聞思文字般若,而對般若波羅蜜多超越了字面的了解,有了一定的體會和感受的時候,從見解的角度來說,就算是進入了加行道的狀態。在資糧道和加行道這兩個階段,都離不開文字般若的引導。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麼多的經典,就是爲了度化像我們這樣的衆生。

  今天我要講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因爲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已經超越了任何語言與思維的範疇,所以我們無法如實地、直接地形容、表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但文字般若卻可以把我們推到離實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不要文字,僅僅依靠自己的修行,最後就能到達實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們需要學習文字般若。

  (四)般若波羅蜜多的重要性

  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將大、小乘的八萬四千法門交付于阿難尊者,並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如果你把除了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所有八萬四千法門全部忘掉、全部損壞了,我也不怪罪你;但如果你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一個偈頌的內容(也即四句法)忘記了、丟失了,我就要拿你示問,並責罰于你!”

  這就說明,般若波羅蜜多之外的整個法門,都不及般若波羅蜜多當中一個偈頌的內容。爲什麼呢?因爲,雖然人類有史以來的各種宗教、哲學等等,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唯有佛陀,才宣說過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門。除了佛陀以外,任何宗教、學派,都說不出空性這麼深奧的道理,這是佛教唯一的特點。除此之外,像十善、十不善、前世後世、一般的因果取舍等等,在外道的經典當中也講過。再譬如說,諸如守戒、修四禅八定等等,也不只是佛法的特點。包括外道也有他們的戒律,甚至外道的某些戒律比佛教的還嚴格。此外,外道也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也有火供之類的修法,也有四禅八定等等的修法。

  在阿底峽尊者進藏之前的很長時間,到印度去迎請他的西藏譯師一直亦步亦趨地跟隨著尊者。有一天,他跟著尊者來到了恒河邊,正好看見一個年老的婆羅門背著一個小孩的屍體,到了河邊以後,便放下屍體,在河水中洗得幹幹淨淨,並放在一邊,然後就開始打坐。過了一會兒,只見小孩兒複活過來,而老婆羅門卻斷氣身亡了。之後,小孩兒把老頭的屍體扔到恒河裏,便大搖大擺地揚長而去。西藏譯師見此情景,便詢問阿底峽尊者個中事由。阿底峽尊者告訴譯師,這是外道的一種借屍還魂的修法。

  這些事實證明,外道修法也能有令人咋舌的高強法力——可以將活生生的一個人的意識,遷移到另一個死人的身上,就像從這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或者像搬家一樣稀松平常,這就是修行的力量。

  不止這一點,外道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神奇修法,但他們所欠缺的,就是空性的修法,不但沒有空性修法,也沒有一個徹徹底底的空性概念。外道書籍裏雖然也有空性的說法,但這種空性的範圍是很狹窄的,既不夠廣,也不夠深,更不能使人解脫。之所以佛陀會認爲,般若空性之外的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如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一個偈頌,就是因爲不但般若空性是佛教所特有的,而且最終的解脫也必須依賴于空性法門。

  雖然在此之前,也需要出離心、菩提心等等一系列的修法,但最終的出路,卻是勝義菩提心,也即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如果缺少了證悟空性的智慧,即使積累資糧、清淨罪業等其他方面做得再完整、再圓滿,也無濟于事,既沒有辦法成佛,更沒有辦法幫助他衆解脫,所以,空性是所有佛經精華的精華,是所有佛經的骨髓,這就是佛陀圓寂時對阿難說那段話的原因。

  (五)證悟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

  顯宗或者中觀抉擇空性的方法,都是用理論、邏輯來進行推理;而密宗卻有好幾種方法,比較普通的,是氣脈明點的修法,這種方法不需要邏輯、理論,直接通過修法,就可以證悟空性;另外還有大圓滿、大手印的修法,這些修法都不需要氣脈明點的修法,像禅宗的修法一樣,直接證悟心的本性。

  雖然今天我所講的《心經》,是屬于顯宗自空中觀的經典,不過,在藏傳佛教解釋《心經》的論著當中,卻有很多與衆不同的特殊見解:有解釋爲自空中觀的;有解釋爲他空中觀的;有解釋爲密宗的;甚至還有解釋爲大圓滿的,但我們今天不談密宗,而只涉及到顯宗的部分見解。

  (六)…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