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被束縛的將得解脫,解脫的要被束縛!”螺旋槳立刻從剛才那個衆生的頭上移到他的頭上,當即,他的頭也被打得四分五裂。
正當他經曆著痛徹心肺的劇烈痛苦時,忽然心生一念:在全世界,一定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曾經踢過母親的頭,最終也要遭受同樣的果報。但願我能以自己現在所受的痛苦,來代替所有要遭受同樣果報的人將受的痛苦。
就在這個念頭生起的同時,他頭上的螺旋槳已經自動移開,而他也立刻升到有七棵棕榈樹那麼高的空中。
這是什麼原因呢
《入行論》認爲,雖然這個人當時既沒有祝願一切衆生成佛,也沒有想要遣除所有衆生的痛苦,只想到要以自己的痛苦,來代替那些與他一樣踢過母親頭的人將受的苦果。換言之,他所考慮的對象,僅是這一小部份特定的人,而且根本沒有想去度化他們成佛的意願。就算是以這樣一個範圍有限的自他相換,也不但不會讓別人的痛苦降臨到自己身上,而且還能使自己原先的痛苦立即消失,這就是自他相換的功德。
修自他相換有個至爲關鍵的要點,即不能爲了自己積累功德才修這個法,否則動機就已經錯了。凡是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所修的任何法,都不可能有什麼偉大的結果。
四、自他相換的修法
自他相換的具體修法,以前已經比較完整地講過了,這次不再重複。《修心七要》主要強調的,是兩個修法:所有衆生的痛苦由我來承受;我所有的安樂都無條件地奉獻給衆生。
第一個修法:當知母、念恩修好後,接著就是報恩的修法,也即觀修替衆生承受所有的痛苦和煩惱。
此時應當憶念:曾多世爲我父母的六道衆生,如今仍在輪回中流轉受苦,能對他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一是苦谛──苦苦、變苦、行苦,這叁種苦能直接地帶給衆生巨大的痛苦;二是集谛──業及煩惱,集谛可以間接地對衆生造成無比的傷害。如果衆生沒有煩惱,也不造惡業,就不會無緣無故地受苦。使他們感受痛苦的因緣,就是集谛。替衆生承受的痛苦,不僅包括苦谛,甚至連集谛,也即他們做的殺盜淫妄等惡業,也要一並接受。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輪回的因──集谛,與輪回的果──苦谛更糟糕的事物了。爲了報答所有衆生,我們應當義不容辭地代他們承受這二谛。願以自己的煩惱來代替所有衆生的煩惱;願以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不論輕重,也不分肉體或精神——來取代衆生將受的所有痛苦。祝願衆生能遠離一切煩惱與惡業,讓所有的煩惱與惡業都由我一人來承擔。這樣的決心哪怕只在心中生起一分鍾,其功德都遠遠超過在成千上萬個大劫中爲了自己所做的所有善業,我們一定要謹記這一點!
由于衆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我們理當甘願代他們承受苦谛和集谛所造成的一切痛苦,不僅如此,而且還應當滿心歡喜、自動自發地去承受,毫無勉強之意。就像世間的許多兒女,能不假思索地替母親承受病痛的折磨一樣。
如果自己的修行已到一定的程度——能視一切衆生皆如自己現世的父母一般,則做到自他相換應該是輕而易舉的;如果自己對衆生與父母的情感仍有親疏之別,即說明自己的修行還不到位。修自他相換是相當困難的,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自他相換。即便如此,初學者還是要竭盡所能地去思維,不論能修到何等程度,只要努力了,都是可喜的。
在觀修代衆生受苦時,要具足四個具備。何爲四個具備,以前已經解釋過,這次就不再重複,大家只需參考《慧燈之光》即可明了。
第二個修法:無條件地將自身所有的幸福安樂貢獻給一切衆生,包括自己的健康長壽、財富功名、善根福報等。如果知母、念恩修得好,這個修法也不會有困難。
自他相換的這兩個修法要輪流地修:有時將自己的健康、長壽、財富,及叁世的善根全都樂意地、無條件地奉獻給衆生;有時將衆生所有的苦難及叁世所積累的惡業無懼無畏地完全接受。雖然《修心七要》中所講的修法就是這兩項,但實際修的時候不能只修這個部分,前面提到的知母、念恩等修法也一定要修,不然修任何法都不會有什麼體會與效果。
彼二乘風息
在自他相換的修法中,包含了一種呼吸法,這在《慧燈之光》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大家可參考書上的內容來修,現在只簡略地提一下:
當呼氣時,觀想將自己認爲美妙的所有東西──如肉體方面的健康長壽,身外之物方面的功名財富,精神方面則是所有的善念,以及叁世所積累的善根等等,皆隨著呼出的白色氣體飄出體外,傳送給一切衆生,就如同將自己的衣服脫下送給別人一樣。
當吸氣時,觀想將衆生所有不好的東西──肉體方面如大小的病痛,身外之物如所遭受的違緣對境,精神方面即所有的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叁世所造的惡業等等,皆化爲黑色的氣體從衆生的體內散出,融入到存于自己心髒中的我執,一舉將我執摧毀。
盡管我執並非物質,無所謂融不融入的問題,而且也不一定是在心髒中,此處只是爲了破壞我執而如此觀想罷了。
每次修自他相換時,都要按照以上所講的修法去做。出座時,先觀察修法的質量,然後回向。正確的入座與出座方法,在《慧燈之光》中都有,大家自行看書即可理解。
五、結語
關于《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華智仁波切,曾有過一則傳說:當時,壤塘有一位精通理論的格魯派格西,請華智仁波切爲他講解《現觀莊嚴論》,這是五部大論中理論最複雜的一部論著。華智仁波切對他說:“現在還不用忙著聽這部論,你先去修菩提心,等世俗菩提心修起來以後,你再來找我,到時我會講給你聽的。”
格西于是來到青海的班馬附近,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找了一個山洞,開始修菩提心,九年後才生起真正的世俗菩提心。之後,他背起行曩徒步走到石渠,去請華智仁波切履行當年的約定。
抵達時,華智仁波切正在帳蓬內與幾位上師聊天,當格西走進帳蓬時,華智仁波切就問他:“你修起來了嗎
”格西說:“修起來了!現在可以講《現觀莊嚴論》了嗎
”
華智仁波切聽了非常高興,就讓人煮了人參果加酥油(這是當時最講究的食品)來招待他。吃完後,華智仁波切就開始講《現觀莊嚴論》。然而他是用最簡略的方式來講的,只是粗略地講了八事七十義,一會兒就講完了。
隨後仁波切告訴他說:“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已經包含了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沒有必要再講其它的內容,因爲你想得到的都已經得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表明,雖然《現觀莊嚴論》是極其複雜的論典,但其所有的內容都沒有超出菩提心的範疇。後來,這位格西向別人說:“當我在山洞中修菩提心時,我爲衆生流的眼淚足可灌滿幾個茶壺啊!”
往昔的高僧大德都是說得少,做得多,而且是點點滴滴、實實在在地作,從不好高鹜遠,想法也單純,絕不會一開始就想修大圓滿等高深的法。以這位格西爲例,華智仁波切叫他修菩提心,他一修就是九年,不僅生起了菩提心,其它所有的法要也都了然于心了,聽不聽《現觀莊嚴論》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說到菩提心,這幾年大家學了不少這方面的經論,但結果如何呢?多數人可能只是學而已,除此之外,還做了什麼嗎
也許有時間的話,大家會偶爾打坐片刻。但關鍵是目前的修行有沒有結果?如果菩提心沒有生起,自己這一生要作什麼都還不確定,要爲誰而作也不清楚,修行的目標也是模糊的,那還談什麼修空性、大圓滿之類的法呢?試問,修大圓滿是爲何而修
爲誰而修
如果都是爲自己的健康長壽以及自身的解脫而修,則根本喪失了修這些法的意義,更稱不上是大圓滿的法了,所以,對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等修法絕對不能漠視,要修大乘的法,就必須按部就班地走,沒有其它的捷徑。
可是,有些人根本沒開始修知母、念恩,而修過的人離標准的要求也還差得比較遠。可以說,現階段我們都還不是修空性或大圓滿的人,目前所要著重強調的,是修出離心與菩提心,因爲很多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大家還未起修,或修了卻還未臻圓滿,所以,雖然我們聽了空性的修法,平時修菩提心的同時,也可以抽點時間修空性,但要知道,我們的修行境界離修空性的階段還有一定的距離,與修持大圓滿的距離就更遠了,空性的修法還不是我們目前的當務之急。
相對而言,出離心修起來要容易一些,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菩提心的理論看似簡單,但先不談實際行動該如何做,就連心中要真實生起菩提心的想法都並非易事。譬如,如果有人出了嚴重的車禍,傷勢可能導致全身癱瘓,當我們路過時,倘若心中立即就能生起一個想法:若有任何可能,我願將自己的健康像送禮一樣送給那位傷者,而將他的傷勢轉移到我身上。僅僅能有這樣的想法,都是很困難的,更不要說去實現這個想法了。如果這些基礎的修法沒修好,就去修那些高深的法,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密宗修法也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因爲密法的出現比佛陀出世還罕見。在賢劫千佛中,多數未來要出世的佛是講顯宗法門的,講密宗的非常稀少。如果遇到密法卻沒有修,也至爲可惜,因此,在適當的時候,還是應該勤修密法,而不能錯失良機。不過,正規的修法,還是要按照佛所要求的次第來修,這樣才會有效果。至于次第,說穿了還是要從出離心及菩提心開始。
縱然真正的菩提心很難從外表上看得出來,但佛經中說,通過外在的行爲,也可以觀測出內在的動機。這種方法如果對別人管用,對自己就更不在話下了。我們可以反觀自心:在做世間法時,是否僅僅爲了自己的幸福;修出世間法時,是否僅僅爲了自己的解脫。除了自己的幸福和解脫以外,有沒有只是爲了衆生的福祉而做的任何事。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清楚地了知自己的內心。只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以後,我們的修行才可更上一層樓。
《修心七要》中輪番修持兩個相換的菩提心修法,是成佛的必經之道。如果希望能快速地救度衆生,就必須修自他相換這個殊勝的訣竅。否則,如果所作所爲全是爲了自己,即使修得再好,最多也只能得到小乘阿羅漢的果位,與佛的果位還相差很遠。
今後,我們還是要在菩提心方面多下工夫。我在這方面是深有所感的:我已經修了一定時間的菩提心了,但對菩提心的體會仍是乏善可陳,問題就在于修的力度不夠,只有投入了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去修,才有可能達到明顯的效果。要成爲大乘修行人,或要做個真正的修行人,就必須在培養菩提心上投入足夠的心力。一旦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修行的道路即可暢通無阻;反之,若過不了菩提心這個關卡,則萬般皆難。
菩提心的修法有慈悲喜舍、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等各種修法,無論選擇哪一個修法都行,最終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反複地修。盡管短時間內無法達到自他相換等修法的標准,但仍應锲而不舍地去作,即便能生起一個造作的菩提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雖然功德並不是修法的出發點,但如果學了幾年卻始終不修,那就太可惜了!
--------------------------------------------------------------------------------
[1] 古印度的人認爲,左手是不幹淨的。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