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略釋(六)
丙二、(出定):
出座後的修法不是打坐,而是在上班、走路、坐車等日常生活當中修的,無論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修。
叁境毒善根
“叁境毒善根”的意思,就是叁境、叁毒與叁善根。境就是對境,有叁種對境;毒,就是煩惱,有叁種煩惱;善根,就是遠離叁毒的清淨善業,一共有叁種。
具體修行時該如何思維呢?
平時,我們凡夫會將整個人類或整個生命分成叁個種類:父母、親人等貪戀對象;仇人、敵人等仇視對象;以及非親非怨的中等人。並對自己的親屬生起貪心;對仇人生起嗔恨心;對中等人既沒有貪心,也沒有嗔恨心,也就是癡心。這就是叁種對境與叁種煩惱。
對中等人産生癡心的意思就是,雖然從目前的角度來看,中間這類人既不是我們的親人,也不是我們的仇人,我們對他們既沒有明顯的貪心,也沒有明顯的嗔恨心,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未來也將會做我們的父母,同時他們也是無我、空性的,但這些方面我們都沒有什麼概念,不知道他們曾經是我們的父母,也不知道他們是無我、空性的,反而執著這是一個生命——一個對我無利無害的生命。然而,這個執著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爲本身是無我,我們卻當成有我,所以才會對中等人産生無明。
當一個根本沒有進入佛門、沒有修行的凡夫內心生起貪心時,因無法控製或調伏,就會被貪心所控製,然後隨順貪心去做偷盜等等的惡業。同樣,當凡夫的內心生起嗔恨心時,也既不會控製,更不會將嗔恨心轉爲道用,當嗔恨心生起之後,他就會隨順嗔恨心去做打人、罵人、殺人等等的惡行。
那麼,作爲修行人,在叁毒産生的時候,該如何修行呢?
修行人分成兩類:小乘修行人和大乘修行人。
小乘修行人在對衆生生起貪心的時候,會以修不淨觀或者觀人無我空性等方法來對治煩惱。
大乘菩薩生起煩惱的時候,雖然也可以用這種對治方法,但這並不是主要的修法。大乘菩薩生起貪心、嗔恨心、癡心的時候,他要如何去思維呢?
以嗔恨心爲例,當我們內心生起一個比較強烈的嗔恨心時,立即要想:我現在的這種嗔恨心,是普天下所有凡夫衆生共有的,其它衆生無論現在是否明顯,都會有這樣的煩惱。而這種煩惱的結果,就是墮地獄。既然如此,我願意以我的這個嗔恨心來代替天下所有衆生的嗔恨心。雖然現在我心裏已經産生了這樣的嗔恨心,如果我不忏悔,肯定會有果報,會下地獄,但如果能以我的煩惱代替天下一切衆生的煩惱,則我願意一個人承受有煩惱、造業、墮地獄等一連串的問題。但願以我的嗔恨心,能夠代替所有衆生的嗔恨心!但願普天之下的所有衆生,都具有遠離嗔恨心的清淨善根!
在無垢光尊者的《竅訣寶藏論》等著作,以及《修心七要》的修法裏面都講到,這是大乘菩薩道行者對治煩惱的一種特殊方法。
同樣,在我們對衆生、對外在物質生起貪心的當下,應該想到:普天之下有很多的凡夫衆生,他們都有可能生起像我這樣的貪心,既然我的內心已經産生了貪心,我應該以我的這個貪心來代替所有衆生的貪心,以我的煩惱來解決所有衆生的煩惱,惟願只有我一個人具有貪心,所有衆生的貪心煩惱,全部包含在我的貪心煩惱之中,祝願所有的衆生,都具有無貪的清淨善根!
生起癡心的時候,也依此類推。
雖然這個修法裏面沒有提到,但大家也可以觸類旁通,當我們遇到身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時,也可以這樣思維:但願以我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來代替所有衆生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痛苦,要一心一意地發願:所有衆生的痛苦,都由我來代受,希望所有衆生都能獲得幸福!
無論是貪心、嗔恨心,還是癡心,無論是病痛、魔障、修行上的違緣,或者是世俗工作、生意上的不順利等其它困難,都要這樣思維。平時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運用這個修法。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能這樣去修,則可以積累很多資糧,清淨很多罪業。
但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千萬不能抱著“因爲這樣思維可以積累很多我自己的資糧、清淨很多我自己的罪業,所以我要這樣思維”的心態。如果是這樣,則還是基于自私的目的,出發點還是爲了自己,而非純粹考慮衆生的利益。如此一來,這種思維就變成了一種表面上的方法與手段,骨子裏依舊是爲了自己。
其實,如果真正能一心一意地想到要以自己的煩惱代替衆生的煩惱,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利益,則即使我們沒有其他企圖,也能自然而然地同時清淨我們自己的罪業,圓滿我們自己的資糧,獲得很多大乘佛法的利益。這是肯定的,這個結果是不求自得的,但欲速則不達,愈是刻意去求,反而不會得到。因爲那個時候的發心已經不是慈心、悲心、菩提心,而變成了自私心,不是在行菩薩道,此時已經背離了大乘佛法,所以反而什麼也得不到。故此,在修習這個法的時候,我們萬萬不能有這樣的念頭。
普通凡夫在遇到痛苦、煩惱的時候,只是自己感覺很不幸、很痛苦、很不公平、很不應該,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其它諸如自他相換等等的修法,所以他的痛苦就無法帶給他什麼修行上的進步——積累資糧,清淨罪業等等,因爲他不會把這些煩惱轉爲道用。而大乘修行人則可以利用剛才的思維方法,將煩惱轉爲道用。
這是出座以後的自他相換修法。這個修法非常有用。如果沒有這個修法,則無論遇到再多、再大的痛苦、煩惱,每次都是過去了就過去了,對我們沒有任何益處。若能利用大乘佛法把這些痛苦、煩惱轉爲道用,則不但能積累很多的資糧,清淨很多的罪業,同時也能增長我們的慈心、悲心、菩提心,所以必須要這樣思維。
爲促憶念彼,諸威儀持頌
爲了促使自己能時常憶念這些內容,以上叁種修法不僅要在心裏不斷思維,同時口中也要念誦。念誦沒有什麼特別的儀軌,就是心裏怎麼想,口中也怎麼說就行了:祝願以我的煩惱能夠代替所有衆生的煩惱,以我的痛苦能夠減輕所有衆生的痛苦……。
取次從自起
因爲我們的自私心特別強烈,所以驟然間讓我們接受自他相換等偉大思想,會感覺有些困難。解決的辦法,就是由己及他、由小及大。首先是把自己下一世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這一世承受;明天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今天承受。因爲這個痛苦是自己遲早要受的,而且現在受了苦,以後就不用再受苦了,所以很容易接受。等到自己適應了以後,再把其它衆生的痛苦、煩惱轉移到自己身上,先交換微小的痛苦,然後慢慢增大,如此一來,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交換了。
以前嘎當派的上師們在學布施的時候就是這樣,首先把最低賤的菜葉等等,從自己的右手放到自己的左手,並說道:這個給你;然後再從自己的左手放到自己的右手,並說道:這個給你。這就是一種鍛煉。
爲什麼要這樣鍛煉呢?因爲,對那些非常執著物質財産的人來說,布施也並非易事。從最簡單、最容易的地方開始去適應、去鍛煉,力度就能逐漸增強,最終就能達到連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都不成問題的地步。
甲叁、(惡緣轉爲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時 惡緣成覺道
“罪滿情器時”,在外在的器世界和內在的衆生情世界都充滿了罪業,充滿了違緣的“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一方面,人類和作爲器世界的外在自然界極度不和諧——愚癡的人們總是居心叵測地想征服大自然,並不惜以大肆破壞各種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爲代價,而後換來了大自然的反擊——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層出不窮。而內在的有情世界又到處遍布著貪、嗔、癡等煩惱與殺、盜、騙等罪惡,行善、修行的人猶如鳳毛麟角,倫理道德幾乎完全淪喪。本來凡夫的內心就沒有什麼善念,現在情況就更嚴重了,人們心裏面想的,幾乎沒有什麼善的念頭,因爲我們的內心世界已經被嚴重地汙染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尋找一個非常清淨,非常適合修行的環境,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怎麼辦呢?我們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要學會適應,學會在這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修行,把一切惡緣轉爲道用。
爲什麼要去適應呢?因爲,如果是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或者是更早的時候,衆生的煩惱沒有現在這麼粗重,外在世界雖然也有邪教、戰爭等等,但就整體而言,衆生的貪欲和惡行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嚴重,還是有很多清淨的地方。那個時代的人若不太適應環境的話,還有選擇的空間。而我們出生的這個時代本身,就是五毒充斥的末法時代,要想在這樣的時代去尋找一個非常清淨的地方,可以說是癡心妄想!我們已經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如果要等到環境理想,我們才去修行的話,那我們永遠也沒有修行的時候,所以,唯有積極地修習菩提心,將惡緣轉爲道用,才能順利地修行。即使是在惡劣的情況下,也要堅持修習菩提心。這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把惡緣轉爲道用呢?
此科判分二:一、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的思維;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的行爲。
乙一、(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的思維)分二:一、以世俗菩提心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二、以勝義菩提心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
丙一、(以世俗菩提心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分二:一、思維“愛我執”的過失;二、思維“愛他執”的功德。
丁一、思維“愛我執”的過失:
報應皆歸一
“報應皆歸一”,簡而言之,我們在輪回中遇到的所有不好的報應——痛苦、折磨、貧困、病痛,還有內在的煩惱等等,統統都要歸咎于一個東西。
以往,我們凡夫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比如,自己的身體上或精神上受到一些傷害、打擊,工作上不順利等等,或是自己的父母等親眷遇到一些危難、違緣的時候,都習慣于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外在的某個因素頭上——都是因爲某某人……,所以導致了這個痛苦的發生……有時會認爲是有形的衆生傷害了我們,有時會認爲是無形的鬼神傷害了我…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