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四)

  《修心七要》略釋(四)

  下面轉入正題,繼續講勝義菩提心的修法。

  勝義菩提心修法的出坐與入坐,在《慧燈之光》中已經仔細地介紹了,其間的不同點,在前面也作了比較,所以此處無需贅述。

  

  在前期的准備工作完畢之後,便讓心靜下來,接著去思維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

  心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呢?觀察心的本性的方法有叁種。其中的第一種,是前面所講的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

  在來、住、去後面加上一個“處”字,就變成了外境,心的外境並不是心本身,就像人的來處不是人本身,而是指這個人來自何處一樣。當“處”字去掉以後,就成了心的本性。

  此處首先著重介紹的,是觀察心的本性或者本質,這是空性的第二種修法。

  在很多顯宗的經書上都講過如何觀察心的本質。首先,是要去看心有沒有顔色——是紅色、白色還是藍色;有沒有形狀——是圓的、方的,還是長的、短的。當然,這些肯定是找不到的,心決不會有顔色或形狀。雖然按照實相唯識宗的觀點,我們的眼根所見,也就是我們的心的顔色和形狀,但這只是在名言谛,在我們的幻覺當中成立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心的顔色和形狀。

  此處所說的心,主要是指我們的意識。除了意識以外,我們的眼、耳、鼻、舌是沒有分別念的,所以也不會造業。比如說,我們的眼睛看到別人的東西本身並不會造業,但隨之而産生的“這個東西很好,我要去偷、去搶、去騙……,一定要讓它歸我所有”或者“這個東西很好,我要把它用來供養、布施,要讓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等等念頭,就是第六意識的主意,不管惡業還是善業,都是它在掌控,意識是一切善惡之業的始作俑者。眼識什麼都沒有想過,只是看到而已,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雖然眼睛能看到很多東西,但他們卻是無意識的,心裏沒有太多的取舍念頭,所以眼、耳、鼻、舌、身五識,是無分別的五種識蘊,這些識蘊是不會造業的,雖然最終也要斷除這一切,但暫時還是可以不斷除它們,眼睛看見看不見都沒有問題,看見了,不會造成什麼問題;而即使看不見,也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甚至還需要利用它們。主要的造業者,就是心或者意識。

  意識就像基督教所說的上帝一樣,創造了我們的世界。佛教唯識宗認爲,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說,一百個人同時去看月球,我們都認爲這一百個人所看到的是同一個月球。當月球出現月食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的月球都有月食,所以我們都以爲空中有一個大家共同所見的月球。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只是因爲我們每個人眼中所現的月球非常相似,因而會認爲各自分別所見到的月球是同一個月球,但每個人真正所見到的月球,只是自己內心的現象,別人是無法得見的。“我”的世界不是別人的世界,別人的世界也只是他們自己的世界。你們的世界我無從了知,我的世界也只是爲“我”所見。在每個人的世界中,誰也不會進來,誰也無從出去,只有唯一的一個“我”可以感知,可以擁有,它就是“我”的世界。

  這就像做夢一樣,在做夢的時候,我們能看到很多認識的人與不認識的人,但這只是做夢的當事人內心世界的幻象,其他無論是否熟知的人都不可能真正進入自己的夢境,他們只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

  真正的創世者,就是我們的心。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心所創造的。

  比如說,因爲我們是人,所以會見到眼前的樓房、家俬、燈具、鮮花等等,但如果換成一個餓鬼或者天人的身體,則現見的一切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眼前所有的現象都將不複存在,而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因爲我們的內在因緣有了很大的變化。當內在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外在的世界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先抛開外境是不是心等等之類的問題不談,我們至少可以判定出一點——外境是心創造的。也就是說,外面的一切好與不好的現象,都是心創造的産物。

  既然心有如此強大的能力,它本身又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回頭來觀看心的本性。

  當我們觀察心的本性時,不是去觀察眼、耳、鼻、舌等等所感知的外境,而主要是去觀察意識。

  意識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首先從粗大的層面一步步地去排除。

  如果認爲,倘若心存在,就應當是有顔色、有形狀的物質,但我們去觀察心,卻沒有發現什麼顔色和形狀,所以心就是空性的。

  這種定義是錯誤的。沒有顔色、沒有形狀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都知道,電磁波以及很多非常細微的物質也是沒有顔色、沒有形狀,至少沒有我們肉眼可見的顔色與形狀,但它們卻是存在的東西,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會提醒我們:在人的頭上即使觀察一百次,也不可能發現牛角,但這並不是證悟了牛角的空性。因爲人的頭上本身就沒有牛角。

  你們是否以爲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其實不是哦!在這段話當中,指出了一個修行的重大誤區。很多修行人,甚至包括一些修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麥彭仁波切的這段話,就是在批評甯瑪巴的一些修行人。

  當上師給這些人講了一些所謂的修法以後,便對他們說:“你回去觀察心是否具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觀察之後再來回答我。”這些弟子們便遵循教導回家閉門靜心觀察。

  在認真逐一觀察之後,發現心既沒有顔色形狀,也嘗不到什麼味道,聽不到什麼聲音……,便回去禀報上師:“我既沒有找到心的顔色形狀,也嘗不到什麼味道,聽不到什麼聲音……”上師便贊不絕口地肯定道:“太好了!你已經證悟大圓滿了!因爲你的心就是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既然你現在已經知道了,也就是開悟了。這就是無念法身、清淨法界、本來光明。”弟子聽到以後,便心花怒放,滿以爲自己已經開悟,從此以後便不再守護戒律、清淨罪障、積累資糧,更不去聽聞思維,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自己的所謂“成就”。

  麥彭仁波切認爲,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處。心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東西,就像人的頭上沒有牛角一樣,知道心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並不表示證悟空性。

  有些人在打坐的時候,有時感到頭腦清醒,有時又感覺昏昏沈沈,這與時節、氣候、飲食、月球在軌道上的運轉情況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關系。當昏沈的時候,腦子裏一片混沌,所以也不會認爲證悟了什麼,但在狀態比較好的時候,當心一靜下來,便不再起任何雜念,並會感到十分穩定、平靜、舒服。

  那時去看心的本性時,也不會看到顔色、形狀等等,由此便聯想到大圓滿法本當中所說的,心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是恒定不變、本來光明、自然清淨、任運自成的,便認爲自己所感覺到的穩定、光明、清淨、放松即是書中所講的境界,從而自認爲現見了法身本面,證悟了大圓滿。

  在修法竅訣當中,這種很清淨、很輕松的無念感受,被稱爲阿賴耶識。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瑜伽師列繞朗巴對意科喇嘛所形容的那種徘徊在門檻的狀態。當停留在阿賴耶識的時候,就像中間的某個站點一樣,既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也可以停滯不前甚至後退。在阿賴耶識上面,就可以體會到無念、輕松、清淨等等的感覺,但唯一缺少的,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悟”——非常清楚地現見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覺。

  如果有了這種“悟”的感覺,就肯定不是阿賴耶識;但如果沒有這樣的證悟,只是感到清淨、甯靜,就像在萬籁俱寂的深更半夜,到空曠寂寥的草原上去打坐,就會一下子感到內心與外界都是一片甯靜,身體與環境都從自己的世界中消逝無蹤,周圍什麼聲音都沒有,就像在月球上面一樣,這個是證悟了嗎?這個並不是證悟。

  雖然麥彭仁波切那句話看似簡單,現見人的頭上沒有牛角,當然不能表示證悟空性,但通過剖析挖掘其內涵,就可以讓我們透過字面,舉一反叁,知道麥彭仁波切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對我們凡夫來說,空性境界是非常陌生的境界,因爲從無始以來,在循環不止的輪回旅程中,世間的所有感受沒有我們從未經曆過的,但空性卻是我們從輪回之始直至今天素未謀面、從未接觸過的境界。單靠我們自己的能力去認定空性,就有很大的難度。

  在空性修法上面,有很多彎道與歧路,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很容易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首先打好加行基礎,對法王如意寶等自己的上師一定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大圓滿法一定要深信不疑,再加上前面所講的觀察方法,當這些因緣集中了以後,我們就可以避免走彎路,就能順順暢暢地直抵目標。

  在將心的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都一一排除之後,我們又會想到:雖然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但仍然有一些沒有顔色、形狀、味道與聲音的物質也存在著,我們的心會不會是這樣的東西呢?這就是難以解決的最後一個問題了。如何解決呢?此時,我們就往內去看,讓心自己去看自己是最清楚的。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鮮爲人知的曆史,不爲人道的故事,如果去問旁人,就有些人知道,而有些人卻不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一生所有的細節,但自己對自己,卻是再清楚不過的了。

  同樣,我們的眼睛無法觀察心的本性,因爲它不存在顔色;我們的手無法抓住心的本性,因爲它不存在形狀、質礙;我們的耳朵無法聽到心的本性,因爲它不具有聲音……總而言之,我們的五根都不能認知心的本性。既然五根不能認知心的本性,那又有誰能夠認知呢?沒有別的東西,只有心自己。

  如何認知呢?一種方法,是心可以去推知自己,如果我存在,那肯定是有來處、住處與去處,這是前面講過的;另外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什麼也不想,不去尋找什麼來處、住處與去處,不去考慮那麼遠的問題,而是直接去看它的本性,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心靜下來以後,什麼也不想,只是自己去看。

  有人會提出疑問…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