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幻化網壇城簡介
原始怙主智慧界,妙用不滅大悲力,
顯現方便幻化網,頂禮寂怒之本尊。
密宗金剛乘,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大乘法門,其特征主要是殊勝的方便琳琅滿目,它可使具備殊勝因緣者,直接觀修如來境界。爲了達到這一目的,依照生起次第,首先抉擇情器一切世間皆是清淨本尊刹土,消除與之相悖的庸俗迷亂執著心,並通過禅定之力,觀想一切皆是清淨的佛世界。
爲便于觀修,就人工製作了影像壇城——立體壇城、彩粉壇城、繪畫壇城,線條壇城和羅列壇城等,以象征性方式表示。這類壇城用于自受灌頂、予他灌頂、修行供養、接受悉地和成辦事業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立體壇城,完全是無量宮殿模型,爲進行多種密法儀軌起到便利的作用。據記載,香巴拉國第一任法胤妙吉祥稱曾對叁千五百萬仙人,在這一立體壇城中賜予灌頂,而且以後曆代法胤也都在立體壇城中進行灌頂。不僅如此,在修習生起次第之時,依靠立體壇城比依靠其它諸如彩粉壇城等更爲容易觀想。
所謂壇城,即“完整的本尊世界”。在梵文中稱其爲“曼紮拉”,直譯是“圓形圍繞”。其意義就世俗象征性壇城而言,即對于所依本尊無量宮殿中心做周圍圍繞,或者對于能依主尊,衆多聖尊圍繞。
下面就契入正題。
有關怙主法王如意寶愍恤衆生、悲心如海之緣起——興建喇榮五明佛學院大幻化網寂靜壇城。在此本人依據根本續部、印藏諸方大德之注疏和衆多伏藏所載,彙集諸義,簡略著述此殊勝壇城的構造、象征意義與功德。
“本然自性之壇城,影像殊勝之影像,禅定殊勝之禅定,菩提心與殊勝會”,正如《大幻化網續》中所言,此一法門的壇城分爲七種,而見解脫立體壇城,屬于殊勝影像壇城,分爲能依和所依。首先,從具備表示、意義與象征的所依——無量宮壇城的建築特征談起。
首先,幻化網壇城的地基是面積無邊的巨大之輪,它象征不轄于十方,無有中邊,如同無垠虛空般的密嚴報身刹土。這一巨大輪體由四輻輪和中央部分組成,象征斷除五種煩惱的五種智慧。在其上面建有方形的無量宮殿(圓形、方形、半月形和叁角形,分別代表息、增、懷、誅四法),方形象征增法,在此即象征著佛陀十八不共法、十遍處和八勝處等功德無量增上。
在無量宮殿內部,有一個四輻輪,它象征斷除無明的四種智慧。其外有一白色圓環,象征四種智慧遠離戲論。它外面有四個斷隅,象征四無量心。在其四邊又凸出有由五種珠寶組成的四個側凸臺,象征每種智慧各自又具備四種殊勝智慧。其外面是較爲寬廣的走廊,象征如是智慧無偏周遍法界。
宮殿圍牆共有五層,象征每種智慧分別具備五種不同反體的智慧。在宮殿的牆基外部有供欲臺——供養天女所站之臺階,它象征享受無舍娛樂。
在宮牆上面,有磚檐、半網鬘、箭垛和布些(塔形裝飾品),它們分別象征智慧永恒不變、叁身無離無合、大悲救度有情和圓滿至高無上。從磚檐到箭垛的梁端凸出部分,有網鬘、日月纓穗、彩綢鬘和寶柄小拂等各種嚴飾。這些都象征五種智慧任運顯現各類顔色與形態。
宮殿四方各有一門,象征依靠四解脫叁摩地自然趣入大菩提。在門檻內外各有四層臺階,稱其爲因牌坊,象征修習習氣走向無住智慧階梯——八乘之法。每個門面上的四角有四根柱子支撐,上面各有由八層結構組成的牌坊,從下往上依次是馬蹄形、蓮花形、箱形、網形、端挂形、束挂形、檐瓶和雕頭。這八層名叫果牌坊,象征八乘功德圓滿,或者八解脫功德圓滿。爲了提高門房和涼亭的采光程度,建有象背形結構(象征消除無明煩惱)。在牌坊上面,安置著吉祥物——傘蓋、*輪和左右兩旁的牝牡祥麟,它們依次象征消除輪回熱惱、無上乘佛法和方便智慧雙運。
整個宮殿的上層構築,是象征法界本體的圓形寶瓶。在上層構築——“虛沃”之上,有一蓮花座臺。上面建有十叁層*輪,象征密乘十叁地。其上有一遮雨罩或者珠寶傘蓋,象征救度有情之大悲。金剛寶矗立在圓形瓶身頂端,它象征著大平等之心性。
宮殿裏面,在輪體中央部分和四輪輻上,各安置有如意寶寶座。每一寶座由五層部分構成。第一層是象征能滿衆生一切願望的如意寶座基;第二層是具有象征四無畏力等功德的獅子、大象、駿馬、金翅鳥和共命鳥等諸吉祥神物所舉托的座臺;第叁層是象征無有垢染的蓮花;第四層是象征智慧的日輪;第五層是象征方便的月輪。中央寶座端坐毗盧遮那如來佛父佛母(依無垢光尊者之說),東方寶座端坐不動如來佛父佛母,南方寶座端坐寶生如來佛父佛母,西方寶座端坐阿彌陀如來佛父佛母,北方寶座端坐不空成就如來佛父佛母。五部佛父佛母皆以國王與王後形式顯現。
以主尊爲中心,從東南方向開始,于四輪輻之間蓮花、日、月叁層寶座之上,各端坐地藏王和嬉女母、金剛手和寶鬘母、虛空藏和歌詠母、觀世音和舞女母八位男女菩薩。自東南斷隅開始,于蓮花、日、月叁層寶座之上,各端坐彌勒和香味母、除蓋障和花女母、普賢和燈明母、文殊和香塗母八位男女菩薩。這些男女菩薩依菩薩坐式(右腿外伸、左腿彎曲),以大臣方式顯現。在外面走廊東南、南方、西南、西北、北方和東北六個方位的蓮花寶臺之上,各有天道因陀羅導師(帝釋)、阿修羅道毗摩質多導師(诤心王)、人道釋迦牟尼導師、旁生道獅子善住導師、餓鬼道焰口得瓦導師和地獄道阿瓦牛頭導師六類化生,他們以六道衆生之王的身份辛勤努力度化衆生,而以站立姿勢表示。
在宮殿東南西北方位有四所門堂,各所門堂皆有日輪寶墊,有四門守護明王明妃——大威德明王和金剛鈎母、大力明王和金剛索母、馬頭明王和金剛鎖母、甘露漩明王和金剛鈴母八位男女護法金剛。他們依憤怒金剛站式面向外部,以將軍降伏邪魔形式表現。
以上本尊數量依次統計:五部佛父佛母共十位,男女菩薩共十六位,六道導師共六位,四門守護明王明妃共八位——總計四十位,再加上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合計就是四十二位寂靜神尊。
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所在方位,續部中說是在東西方。他們本爲主尊位置,爲何卻安處于走廊眷屬位置呢?就此續部經義,素爾巴派解釋爲:在傳講續論時,依據《大幻化網海續》所說,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是安處于壇城中央主尊位置的。但是在構築壇城時,因著重于意金剛幻化不動如來爲主尊,他與普賢王如來相互調換,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就安處在走廊位置。然而,全知無垢光尊者引用布瑪莫紮大師的《寶燈論》“無住法界壇城中,即稱普賢佛父母,由此幻化報身像,即是五部佛父母”中指出:在法身中本覺智慧安處于超越一切戲論狀態之時,就稱其爲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本覺智慧于報身壇城中,則幻化成五部佛父佛母。由此,在大幻化網中,壇城主尊毗盧遮那實際上就是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所以,在這裏就不必調換位置。
安處于走廊位置的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是指“妙光現基”的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普賢王如來佛父是妙光能現,普賢王如來佛母是妙光現基,由他們顯現壇城所有神尊形象。同樣,在中陰階段,也首先是清淨法界妙光現空無別的狀態表現成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然後,逐一顯現寂怒本尊壇城。所以,主尊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與“妙光現基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並非一事。因此,這裏所談到的妙光現基的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是壇城能現之基,並不屬于所現壇城神尊形象之範疇。所謂的走廊也不是無量宮殿的走廊,而是毗盧遮那如來佛父佛母之心間。
四十二神尊象征意義是: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代表現空或覺空無別;五部佛父代表五蘊本際清淨;五部佛母代表五大本際清淨;地藏王菩薩等前四位菩薩代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四識本際清淨;嬉女母等前四位空行母代表色、聲、香、味四塵本際清淨;彌勒菩薩等後四位菩薩代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四根本際清淨;香味母等後四位空行母代表四時(過去、現在、未來、不定時)本際清淨;六道導師代表六毒煩惱(五度煩惱與吝啬)本際清淨;四門守護明王代表身觸、能觸、所觸和觸覺本際清淨;四門守護明妃代表常見、斷見、我見、執相見四見本際清淨。
寂靜本尊限定四十二位數量,是屬于大幻化網中型壇城。而依照大型壇城,則五部佛父佛母各有八位菩薩眷屬圍繞。主尊與眷屬共有五十位,加上十六位男女菩薩、六位導師、八位守護明王明妃和普賢王如來佛父佛母,合計八十二位神尊。小型壇城是由五部佛父佛母和八位守護明王明妃所構成,僅有十八位神尊。
我們這座壇城的主尊和眷屬,都是一面二臂形象,依照簡略面臂(面孔與手臂)形式顯現。而依照中型面臂,則五部如來皆是叁面六臂形式,其它神尊都是以一面二臂形式顯示。若依照廣型面臂,則除了佛母和六道導師以外,其它神尊都是以叁面六臂形式顯示。
以上簡單介紹了能依所依大幻化網壇城的情況,順便再談一下壇城地基周圍所分布佛像構築情況。在雪域綿延流布的八大教派,各自創始人,叁根本和護法,都無偏地供置于各個佛堂之內。壇城除了北方方位(僅有兩座佛堂),其它七處方位各有叁座佛堂,共有二十叁座佛堂。
從東方開始,自左而右各順列叁座佛堂。
東方方位,第一座是叁怙主佛堂,上供以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爲首之衆多佛菩薩。第二座是顯宗佛堂,上供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爲首的衆多佛菩薩。第叁座是光明大圓滿佛堂,上供以法身普賢王如來、報身大金剛持、化身金剛薩埵爲首之大圓滿傳承諸上師。
東南方位,第一座是薩迦派佛堂,上供有薩迦五位祖師。第二座是舊譯甯瑪派佛堂,上供有蓮花生、菩提薩埵和赤松德贊叁位尊者。第叁座(舊)噶當派佛堂,上供有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諸耆宿大德。…
《大幻化網壇城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