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劍閃爍:密乘是非分辨論▪P5

  ..續本文上一頁尊嚴。”首先“僧人””與“僧寶”混爲一談,是概念上的錯誤。“叁寶”中的“僧寶”是指見道以上獲得無漏智的修行者並非普通僧人。因此,無論出家在家修行人,只要進入見道,便是“聖僧”。

  因爲見道上獲得無漏戒體,故成真僧,聖僧。對此問題本人在《叁寶原理與皈依法》中有詳細的論證,沒有必要再重複。自古至今,僧人隊伍,無論各派,並非都十分純潔,變節做惡者也並非少見。

  如佛陀在世時,就有六惡比丘和十二惡比丘尼犯戒之事。若把所有僧人看成“僧寶”,這種僧人中的變節情況.不就成了“僧寶變節了嗎

  ”“僧寶j”的“寶”是與善功德純真無瑕。永不蛻變之義同,豈能腐敗變節

  僧與“僧寶””混爲一談,既助長僧人的傲氣,使其脫離群衆,又貶低了叁寶的標准。

  世人會以爲“僧人”的腐敗就是僧寶的腐敗,因此.“僧”與“僧寶”概念不容混淆。

  (六)所謂“即身成佛非密法獨有”之辯。

  有人說:“即身成佛並非密法獨擅之旨,乃《法華》、《華嚴》等經中要義,當人是否能即身成佛,關鍵不在所修之法,而在其根機,若根機己備,隨修大乘,都可即身成佛;若根機不備,即使修最上密法也未必能即身成佛”。

  “世人聽說密宗“高唱”即身成佛,便持見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錯之毫厘,失之千裏”。雲雲。

  所謂“根機己備,都可以即身成佛”和無上密“即身成佛”,“數生成佛”含義完全不同。

  所謂“根機己備,即身成佛”的“即身”是指最後完成成佛目標的那一生。而不是從初入道培育根機起,到根機具備的全過程完成于一生。

  故說:“只要根機具備,即身就能成佛”o這不是經不起分析的莫棱兩可之說嗎

  哪個成佛不具備根機呢

  大乘佛教修到成佛前最後一生,在這最後的一生中完成破障斷惑,培育根器的最後過程,進入佛地。只從這“最後一生”而言,是“即身成佛”,如釋迦牟尼。但成佛前需要具備的根機,並非成佛的這一世完成的,而是從無量劫,無數世前開始修造培育逐步形成的。所以這類“即身成佛”,只是指完成成佛目標的“這一世”,並不包括培育根機的“全過程”。從“全過程”而言,就不是一生一世的成佛。

  禅宗《壇經》中謂:“頓是漸之頓,漸是頓之漸”。在頓悟之前,需要經過漫長的修積福慧資糧,培育根機的漸進量變階段,達到頓悟階段時,根機萬事具備。只差刹那的質變一頓悟了。從“頓悟”

  的這一生計.這也是“即身解脫”。因爲開悟並不等于成佛。禅宗老前輩懂得,開悟不等于成佛的道理,故言:“頓悟漸修”。佛道稱“無修道”,既然“頓悟”是成佛,還修什麼呢

  但稱“頓是漸之頓”,在頓悟之前承認有培根的漸修過程,這過程有多長雖然沒有說,但根據《般若》《華嚴》等大乘經義,需要經過叁個到無數個阿僧祗劫。並非一生一世所能完成者。

  因此,根據顯宗教理,成佛遙遠無期,因而佛陀又開辟了一個先轉世淨土,再進入成佛之道的淨土門。

  無上密的“即身成佛”是指從入資糧道,培育根器經過五道十地,最終斷盡悟圓,成就佛果,只需末法時期一生之義。

  也就是說,修密法成就的人,不需要具備前世修成的特殊根機,而是從今世從頭開始,即使是五毒具全的大惡大欲人,如能依法修行,就能即身解脫,最遲在十六世前成佛。無上密(下叁密無即身成佛之道)由于具有縮短無數世修雙資糧過程的殊勝方便法門。故稱無上密爲“比佛還難逢的無上妙道”。密法縮短修資糧時間的關鍵是:修佛身觀、修果、修四遍淨、修止觀的特殊方法。

  在顯宗大乘經典中,佛地不可思議功德講的很多,但具體的嚴密的修證方法卻講的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觀上的理論。缺乏微觀上的指導細則,這種情況對顯宗來說是需要揭開的秘密。

  密宗恰巧在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補缺的作用,密宗的殊勝就殊勝在這些方面。

  “相互對比”是兩種事物在同一標准下的優劣對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學說,未見無上密高超密理,妄斷《華嚴》緣起,遠勝密法,只能證明其孤陋寡聞,不知《華嚴》天外更有“密法”無量世界。

  換句話說,既然佛祖在顯宗經典中將法性妙理己解釋清楚,爲什麼又重開密法一門

  在經典物理未揭開之密,量子物理進一步展示,是符合邏輯的發展規律的,那些死抱著“經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這一反常規的新理論並不足爲奇。

  既沒有研究過無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義,卻貶低說“密宗唱即身成佛的“高調”,是極不應該的,又說:“持見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錯之毫厘,失之千裏”。這話更是站不住腳的。

  “成佛”是佛教的最高修證目標,是最大的事情,生成佛之“心”,是“大心”,怎麼能說是“見小”

  無數泡在苦海的衆生,若有一絲希望,巴不得馬上出離苦海,哪有漫遊、等待的心情

  因此,想速速成佛,一生成佛,甚至幾年幾個月之內成佛是合乎人之常情的要求,怎能斥之爲“欲速好奇幸得之心”呢

  我倒要問一聲,這種對欲速成佛者熱諷冷嘲,當頭敲一棒者算是什麼“心”呢

  (七)對于密法悉地的攻擊。

  有人說:“密法在漢地弘傳的又一障礙,是由其世俗化的內容所生流弊引起的漢地佛教傳統的排拒。密法較多宣揚神通悉地,有求財、求官祿名位、求敬愛、降伏誅殺等“事業法”,重氣功與肉體的顯效,高唱快速成就.有的藏密傳法者以“七日成就法”爲廣 ,這使它對一班好神秘、貪財色、圖便宜的人,特別是今日的氣功、特異功能愛好者,特具引誘力,但也因此而滋生弊端。”性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恥言怪力亂神,具咒術和鬼神崇祀外形的密教,較難與漢民族主體文化的精神相契合,因而也就較難在漢地紮根”。

  密法有世間成就和超世間成就兩種,前者指滿足衆生的需要爲衆生服務的各種做事方便法和相應的效驗成就,是佛的五智中的“作事智”的表現,後者指破二障,證得色法二身的成佛成就。

  大乘佛教的總旨是利樂衆生,並非自我養性修身的小乘道。群衆有各種疾苦和需求,大乘佛教講布施、美言、利行、同事四攝,要和群衆同甘共苦,解決群衆的困難和要求是佛教份內的事.菩薩戒中也有爲衆生做事的規定.這在顯宗和密宗沒有什麼差別。

  原始佛教經典《四分律》和《阿含經》中也載有持咒治病,消除蛇毒的各種密法密咒,也有降服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和事例。在大乘經典中有彙集密咒的《陀羅尼藏》,《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典中對佛陀的神通遊戲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也有大量的記載,如《維摩诘經》中所化現的神通之類。

  《賢愚經》和《佛本生傳》中也記載了大量神密奇迹。在《華嚴·不可思議秘密品》中談到神通不可思議,禅力不可思議,咒力不可思議,事物的性能不可思議及佛智遍一切處,佛身、佛言遍一切處等許多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說什麼“漢民族本位文化儒、道二家,具有顯明的人文主義特質,重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持理我想信仰大乘佛教的弟子不會爲了隨順順世外道的觀點,將大乘經典中記載的神通遊戲、神密奇迹之類一律被看做不可信的“謊言”“迷信”之類的東西吧

  如果佛教不講輪回業報,不講未來身世,只講“現實主義”眼前利益,也許和所謂的“重在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主體文化”不謀而合,但佛教的精神恐怕己名存實亡了。若講“現實主義”不但會把密法視爲“怪力亂神”,就連“西方極樂世界”和“往生極樂淨土”的信仰也會被看成荒誕無稽的迷信。

  在顯宗經典中也講到這一類的修世間利益法.只是在世事的成辦方面,沒有像密宗那樣靈活多樣的具體方法。若矢口否認顯宗佛教在這方面的利衆功能,除非把佛教經典燒光,否則是說不過去的。

  所謂符合“中國主體文化”思想的漢傳佛教念楞嚴咒,祛鬼避邪,放焰口供養鬼子母,做水陸道場超度亡靈等,恐怕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太虛大師雖然將那些不讀經、不坐禅,專搞超度亡靈的情況斥爲“死鬼宗教”,提出“人間佛教”的主張.但如果完全杜絕超度祈福之類的事法活動。恐怕僧人的糊口會成問題。

  所以。我覺得做事智和世間法是整個佛教的一大特點.絕非密法的“缺點”錯誤和不切合實際的“高調”。

  就連不相信密宗即身成佛教理的聖嚴也對密法的事法成就予以肯定,如說:“密法之能産生效驗,那是無可置疑的”;“瑜伽行者多有內證經驗,身心異于常人,所見也多屬實”;“因其重于心境的發現,境界固然屬實”(《印度佛教史》224—225頁)迷信是人類對客觀事物不了解所産生的一種思想。在徹底認識宇宙和生命的規律之前,迷信思想是無法克服的存在。科學的發展每前進一步。就會把以前的認識視爲“迷信”。有些被視爲“迷信”的東西,一旦被科學證實,就會變成科學,有些東西並非迷信,但卻因無法證實而被看做“迷信”。

  “迷信”和“科學”之間很難畫一條絕對的界線.所以,《因明釋量論》謂“未看見的東西,未必不存在”。將人類曆史上各個民族中都普遍存在的神鬼等神秘現象的觀念。一律被視爲“迷信”的絕對觀念,承認存在未知領域,有遠見的科學家也是不會同意的。

  至于“有的藏密傳法者以“七日成就法”爲廣告”的問題,以及“對氣功特異功能愛好者,特具吸引力,因此而滋生弊端”的問題並非密法本身的性質和製度問題。宣揚“七日成就”者絕不會是真正的藏密傳法者.而肯定是打著“藏密”旗號的無恥的騙子。

  藏密有一生成就佛果的嚴密的理論和修道方法.但實際上一生達到最高目標者並不多.因爲大多數人在戒行和修持方面無法跨越艱難的裏程,至于邪教和僞氣功騙子利用的是人們對宗教的無知,一旦,人們對宗教有了正確的認識,一切騙人的鬼把戲就會失去市場。

  以上分析批駁是針對一些過去和現在的一些書刊上的不正確的言論進行的。另外,還聽到許多汙蔑、誹謗密法。但只是一些無知法盲的胡言亂語。並非佛教知識界的學術觀點,故無分析批駁的價值。依法不依人即針對觀點。不針對人的原則.進行教義理論的自由辯論是佛教學術界的優良傳統。這種自由辯論,對歪曲教理,散布離經叛道的異端邪說,會起到批判消除的作用;對于佛理的認識也會起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的作用;對那些無明障重者也會起到撥雲見日的教益;這也是佛教異于邪教的智慧和方便。

  宗教是一個特殊認識領域,用世俗的觀點看待宗教,判定宗教的科學與迷信,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信仰者有信仰者的道理,不信仰者也有不信仰者的道理,從順世外道,斷滅論的眼光來看,不僅對密法看不順眼,恐怕連顯宗也未被看得順眼,但也由此動搖不了宗教存在的合法地位和合理性。

  2001年1月3日完稿于蘭州校園

  

  

《慧劍閃爍:密乘是非分辨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