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導論
一、佛法的總概念
“佛”這個名稱的含義是“醒悟者”,即從虛妄顛倒意識的夢中覺醒,完全徹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終極真理者。但這只是“佛”;這個名稱的含義,作爲佛的定義還需要補充這樣一句話:“無我、無私,以無比慈愛的憐憫心和大智慧、利樂衆生爲已任者爲佛。”“醒悟”是自身的解脫,以慈悲和智慧度脫衆生是“度衆功德”。“自度度衆”才是佛的完整的含義。
“佛法”是十方叁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經典學說之類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衆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內容,總的可以分爲叁大類,即特殊戒學、特殊定學、特殊慧學。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戒、定、慧和其他世間宗教的戒、定、慧有著性質完全不同的質的區別,故加“特殊”二字。漢傳佛經譯作“增上”,但沒有“特殊”確切,好懂。
“戒學”是佛門戒惡揚善的行爲准則和法規,包括大、小、密叁乘戒學。
“定學”也稱心學、禅學,是控製意念、定動止散、澄清昏濁、顯現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間禅和超世禅。
“慧學”是開發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見真,完成自度度衆智慧功能的培養鍛煉,包括世間智、超世智、爲衆服務智叁種。
戒、定、慧叁學的中心是慧學。智慧爲解脫之門,定學是調服心性、激發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學抑製煩惱、防止墮落、培養善德,爲入定慧奠定基礎。叁學互爲因果,缺一不可。
闡述叁學的佛經稱爲叁藏,即經、論、律叁藏。概括、解釋、論證叁學的理論爲五論,即因明論、現觀壯嚴論、中觀論、俱舍論、律論。密學分四續部。
佛法具備以下幾種主要特征:
(一)知識性。佛法重視知識,是名符其實的人類文明知識的寶貴。它吸收了人類曆史上一切有用的智慧,充實了自己的力量,並將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增加智慧看做是成佛和利衆的必要條件。它以最開放的態度,吸收著新的知識。《因明論》認爲一切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發展變化,只有符合發展變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確的知識。人們對知識利衆的作用不會持異議,但知識對成佛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認識明確,因此在這裏還需要多說幾句。佛的最大特點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這也稱佛的智慧法身。佛法是最徹底的因果論者,認爲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同果,異因異果,無一例外。聰明智慧是學習知識開發智力的結果,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見道的開悟和佛地的遍知智慧,都是無數世學習知識、修煉智慧的結果。因此,彌勒在《莊嚴經論》中說:“若不精通五學,大菩薩也成不了遍知者。”五學包括:聲韻學(即語言學,包括詞彙學、修辭學、語言文學)、因明學(邏輯學和認識論)、工藝學(包括音樂、美術、歌舞、體育、武術、土木建築工程、王金冶煉、器皿製造等工藝知識)、醫學、內學(即戒、定、慧叁學)。薩迦班智達說:“不學若能成遍知,因果之說怎可信。”這對那些輕視經教的“盲人禅”和未聞佛法自稱“開悟”的假佛徒,是一記有力的耳光。
佛法中的知識不僅內容廣泛,涉及面寬,而且知識的精確度和可靠性也相當高。如物質的原子結構學說和相對論都出自佛經,時輪天文對九大行星的軌道和運行時速的計算結果完全和現代科學一致。佛教的叁千大千世界和叁界生命的學說對飛碟和外星球生命的探索打開了思路。佛的“物質的性能不可思議”之說已被物理、化學、生物學的研究成果所證實。“業力和定力不可思議”之說也被許許多多俱生的、修成的人類特異功能所證實,從而開辟了人體科學領域。因此,有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這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學”二字包括不了佛法的無比豐富的內容和特性。佛法的知識分兩類,一類是世間經驗範圍內的知識,一類是非世間經驗範圍的知識。前一類知識中的一部分可以用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證明,但有許多東西的性質作用永遠無法用科學的標准衡量,如文化習俗、思想感情、藝術創造、美術價值等等。例如,不能認爲藝術中的虛構和誇張不合乎科學的標准而加以否定,科學不是區別好壞對錯的惟一標准。因此,不能以不合乎科學爲理由否定宗教的價值。佛法中超世間經驗範圍的知識,不是世間經驗可認識的對象,像眼睛看不見聲音、耳朵聽不到顔色一樣,無法以科學衡量,也不必以科學的框駕限製認識的擴展和深化。
(二)理辯性。梁啓超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孫中山說:“佛學是哲學之母,它可以補充其他科學的不足。”這是知情者之言,一個對佛教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這樣的結論。
佛教是以理性信仰爲基礎的宗教。它的一切教義原則和思想觀點,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辯原則上的。不像那些只憑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維護其信仰的其他宗教,也和那些裝神弄鬼,以奇異的騙技邪術取信于頭腦簡單的民衆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釋迦牟尼曾經對弟子們說:“比丘和善知識們,要像以切、磨、煉的方法檢驗黃金的純度那樣,對我的話進行考察,決定取舍,不能以尊重爲理由。”彌勒在《莊嚴經論》中說:“具有理性,善于思考分辯的人,不會受邪魔侵害。”佛法中的“四依、四不依”原則——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對性、合理性(合乎邏輯)、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則充分說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則。佛法中的理谛(絕對真理)和事谛(相對真理)觀,中觀家的緣起性空論,唯識家的物質叁性論,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則四法印即諸行(“行”指行法,包括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存在)無常、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煩惱的情識)、諸法無我(“我”指事物的獨立自性)、涅槃寂靜(“涅槃”指苦與苦因的消除狀態)等等,都是嚴密的推理和精細分析論證所得出的結論。
蘇聯科學院院士沏爾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念》一書中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之一。”他說:“龍樹的奇異文章風格總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膽,使人無法回答,有時也仿佛驕傲。”他把龍樹的哲學觀點和英國哲學家布拉得烈(1846~1924年)、黑格爾的哲學觀點進行了比較,說:“布拉得烈對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質、關系、空間與時間、變化、因果、動作和自我等,都有一一加以駁斥,與龍樹的否定論正相吻合。”“在黑格爾辯證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可以發現更大的親切的類似。”宗喀巴大師說:”和外道的辯論中,對方不可能承認佛的教言,我們只能以理服人,因此,在論證教義中合理的論證比教言更有權威性。”又說:“通過因明推理,證明佛和佛法的正確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還說:“不掌握銳利的思辯推理武器,就連一般淺顯的教義也不可能理解透徹,何況那精細入微的甚深道理。”“研究問題,達不到精細入微,絲毫無差的地步,不可輕易滿足。”
由于佛法中的許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細的理辯思維上的,超出了一般經驗範圍和粗淺的思維模式,對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難度,因此,對佛理的認識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許多分歧。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有了毗婆沙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等四大哲學派別,其中前兩派以小乘經典爲主,屬小乘派,後兩派是大乘派。這種觀點上的差別,主要是慧根鈍利的差別即智力層次上的差別。所謂“大乘和密乘經典屬後人僞造”的說法,純屬小乘人的偏見,對此,彌勒和印度大乘師們進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駁。現在有些人認爲“佛教經典《阿含經》最可靠”(言下之意,其它經典不可靠),“部派佛教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其余教派的思想不符號佛的思想),這種說法是無知加偏見的産物,經不起考究。
見解上的種種分歧,從反面說明了佛理的高深和難度。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但最終只達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觀念和邪見偏見習染形成的認識障礙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辯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須掌握《因明》和《中觀》這兩件銳利的思想武器,否則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剛城堡,只是徒勞而已。
(叁)情感性。平常說:無情不是佛。如果只說“佛是覺悟者”,只說明了佛的一半,即智慧的一面;但佛還有大慈大悲的一面,即感情的屬性。佛之所以成爲佛,不僅是靠大徹大悟的智慧,還要靠無比高尚的純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兩條主線構成的。這兩條主線即大智和大悲心是佛的靈魂,也稱“佛父”和“佛母”。慈悲心是父親的“種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稱做“慈悲爲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雙運法。宗喀巴大師說:“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區別不在智慧方面,而是在方便法方面。”“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爲動力的利衆行爲。聲聞、緣覺雖能開悟,即産生人無我和法無我現觀智慧,破除流轉叁界的煩惱障,但只能成出世的小乘羅漢,成不了佛菩薩。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投入利衆事業的大慈(愛心)大悲(同情心)和勇挑度衆重擔的大雄心,所以,一個剛入道的菩薩的功德,要比已證果的小乘羅漢大得多。因此,佛經中說:聲聞和菩薩相比,聲聞是一顆“小星星”,菩薩是“天空”。因聲聞、緣覺只有智慧,沒有大慈大悲心,冰冷無情,只想自己出離塵世,永住寂靜涅槃境界,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從菩薩的角度來看,這種思想境界過于渺小,不足仿效。菩薩用像母愛那樣深沈熱烈的愛心對待一切衆生,爲衆生的脫苦得樂發心修證無上菩提,自始至終堅持利衆功德和智慧雙修,以智慧防止墮落世俗,以慈悲心防止墮落小…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