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要請問南懷瑾先生幾個問題:
如果在證菩提成佛之前,不會産生真信、正信的話,在成佛之前,要不要皈依?要不要發心?要不要經過資糧、加行、見、修四道?要不要修各種成佛必備條件積善功德?如果不要皈依、發心、修道、積善功德,請問如何成佛?假若在成佛之前需要皈依、發心、修道、積善的話,皈依和發心的根本條件是什麼?你會皈依一個你自己都不相信的“叁寶”嗎?你對一個自己懷疑的事業,會發心獻身嗎?“信”既然是“道源,功德母”的話,請問成佛之道有無“道”?有無“功德”?既然成佛之前有道,有功德,這道之源,功德之母——“信”,爲什麼在成佛之後才會産生呢?難道先有“子”,後有“母”,先有“流”,後有“源”?我不知道南先生所說的成佛指的是什麼?如果按佛法的原理,在資糧道,入道之前,必須生“信”,而且這個作爲入道必備條件的“信”必須是“真信”、“正信”,所以《華嚴經》中佛說:“信爲“道源”,功德母。”如果按照南先生的說法:“成佛之後才能有信。”以信入道,當然是成佛之後才能入道。“道”是成佛的道路,既然成了佛,“道”有何用?如果照南先生的說法,別說凡人無“信”,就連聲聞、緣覺、羅漢和十地菩薩都沒有真信、正信,因爲他們都沒有成佛。如果連羅漢、菩薩都沒有真信、正信,那麼,這羅漢、菩薩是怎麼修成的?既然沒有真信、正信的人也能修成羅漢、菩薩、佛的話,要“信”何用?這“信爲道道,功德母”的說法,不是瞎說嗎?既然在成佛之前“都是迷信,妄情地相信”,人就不會有“真情的相信”,請問南先生,“人不吃飯就會餓死”,“有生就有死”,“沒有父母,就沒有子女”,“人比任何動物聰明”等這些道理,人們會不會相信?是真信還是妄信?如果是真信的話,“凡人沒有真信”的說法如何成立?如果說是“妄信”(假信)的話,你怎能證明它的“妄”?連人類的存在、生死這些基本事實都說成是“妄”,是“迷信”,這絕非佛陀的觀點。佛曾明確宣布:“凡世人認爲存在的,我也承認其存在。凡世人認爲不存在的,我也承認其不存在。“真”和“妄”是相對概念,佛經中把世俗的智慧及其所反映的情況稱做“虛妄”是和聖道以上真智、正見相對的概念,和人類知識範圍內的“真假、有無”不是一回事。例如一個國家中,同時並存的兩個政權之間互相稱爲“僞政權”,這真僞只是相對的,但這“僞”也是一種存在,這“存在”便是“事實”。對這事實的承認,這是真知正見。符合客觀事實的認識、決斷,才是真正的理性的表現。佛法的“空假”、“真妄”觀點,並不是說世間沒有任何真見、真情,而正是承認世間六道和衆生的真實存在,承認世間有真情、真善,也有真醜、真惡,還承認這種不如人意的生活狀況完全可以改變的事實,才根據存在的事實,提出了改變這種事實的實實在在的主張——解脫道。如果這些事實都認爲是“虛妄不實”的話,還有什麼佛法可言?如果完全是“虛妄”的話,那麼,南先生半生追求這“虛妄”的佛法,解釋“虛妄”的佛經,給別人僅說這些“虛妄”之言,不感到愧心嗎?南先生解釋《圓覺經》時大概看到過《圓覺經》中佛說的“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這句話吧?如果說只有佛才能“得決定信,永斷疑悔”,菩薩和衆生“得不到決定信,永難斷疑誨”的話,對佛的這句話,除了說“佛又在撒謊”之外,南先生還會做出如何的解釋呢?如果在未成佛之前連生死輪回、業報因緣、靈魂究竟存在不存在這樣一些屬于世間正見範圍的問題都認識不了的話,那麼見道的“四谛現觀智”指的是什麼呢?難道“見道”也是成佛後的境界嗎?如果見道開悟連靈魂轉世、業報因緣都證實不了的話,那麼“見道”見的是什麼?開悟“悟”的是什麼?既然這樣簡單的道理也無法推理證明,“理信”的“理”還有什麼作用呢?更叫人可笑的是,說什麼“佛法說有前生,你見過?”如果“有”“沒有”,以“見過”或“沒有見過”來衡量的話,我先問一句南先生:誰也看不到自己10代以前的祖先,難道看不到的祖先的存在值得懷疑嗎?人就像動物一樣,看不見的東西就認識不了嗎?《因明釋量論》中說:“看不見,未必不存在。”我們先看看“看不見”能不能當作“有無”的證據。如果說以自己沒有“看見過”爲理由來證明什麼不存在的話,自己沒有看見過的東西多得無數,你沒有見過的就算不存的顯然是違背事實的。如果說大家都沒有見過爲某件事物不存在的理由的話,首先“大家沒有見過”這句話的真實性是無法證明的,因爲你怎能證明所有的人都沒有見過呢?既然這理由本身不能成立,是個虛假的理由,怎能證明你所要證明的問題呢?又比如說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日出,難道就可以懷疑明天太陽從東方升起這件事嗎?如果說相信明天的日出是從時間規律的認識上獲得的話,從生命的規律爲什麼認識不了生死相續、永無間斷的規律?既然生後又死。死後又生,生死之間相連的生命續流的存在是無法否認的。其次,古今中外有過無數足以證明前生身世的具體事例,每個民族的曆史傳說中都有反映記載,難道不足以證明靈魂轉世問題嗎?誰如果不相信善惡業報應,請用殺人和越貨的辦法去試試,會不會現驗現報?“業”是指思想行爲動作,有什麼樣的思想行爲動作,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春天種上什麼種子,秋天就會收獲什麼莊稼;借了人家的債,必須要連本帶利地還。“業創造世界”和“勞動創造世界”意思完全一樣,馬克思說的“世間”是現實世界,佛說不僅現實世界是人類行爲動作的結果,就連下一世和今後無數世的前途都受行爲動作的影響。區別僅僅在這裏,宗喀巴大師說過:“我們對佛和佛法的正確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邏輯的推理論證來證明,認爲只能靠盲目的信仰的話,那是對佛和佛法的嚴重歪曲。”《因明釋量論》以順推理和逆推理兩種方法,強有力地論證了佛法和佛的正確性。宗喀巴還在《密集四疏合譬》中說:“我們和外道的辯論中,不能用佛的語錄作理由自立和反駁別人,因爲他們不會承認佛的教言,我們只能用公認的事實爲理由,以理服人,所以理比教言更重要。”如果沒有“理”,如何證明佛法和佛的正確性?如果沒有“理”,只靠盲目的信仰,如何能使那些大智利根之人相信佛和佛法?南懷瑾先生還在《圓覺經略說》中提出佛法的“四原則”,其中第二條所謂“依經不依論”這句話,如果不是過去的錯譯,肯定是南先生的自創。因爲所有的藏文經論和我所看到的漢文資料中都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言,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根本沒有“依經不依論”的說法。無著的《阿毗達摩雜集》中對“四依四不依”的原則有詳細的解說。“依義不依言”的意思是在看待佛法的解釋時,不能依表達的方式和造句的巧拙決定它的對錯,而是要依含義的正確與否決定其對錯。南先生以本來就錯誤的“依經不依論”爲根據,做出更錯誤的解釋,說什麼“真正的佛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于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于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這些話的意思歸結起來有叁點:第一,解釋佛經的疏論都不可相信,不能作爲學習佛法的依據;第二,不懂可以查辭典;第叁,根據南先生的說法理解佛經本義。下面還有一句話:“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根據這些說法,我要繼續請教南先生:不借助經論,佛經中的了義不了義如何分辯?理事二谛如何分辯?“有”和“空”如何解釋?既然不懂可以查佛學辭典的話,辭典中的佛教術語難道不是根據各種經論作解釋的嗎?既然不能以論藏爲依據,難道辭典就可以作爲依據嗎?佛法的原則是“依義不依言”,南先生的意思是“可以查辭典”。這辭典能解決在不同的上下文具體的句子環境中所表達的不同含義的問題嗎?既然只能以經爲依據,不能以疏論爲依據,那麼,爲什麼南先生自己“所寫”、“所說”能作理解佛經的依據?南先生“所寫”、“所說”是佛經,還是比龍樹、無著、智頤、玄奘更高明的疏論?南先生說“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我倒要請問,這種瞎子走路式的模索和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作爲理解佛經的依據嗎?包括菩薩在內的曆代大佛學家的疏論不能作爲依據,靠查辭典自學的體會反而可以信賴,可以作爲依據,這大概是“靠查辭典”學會的邏輯吧。南老先生還說:“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這說法不符合事實。印度佛教大師著的佛教概論,還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論》、《寶性論》和無著的《乘攝》、《論攝》及世親的《俱舍論》,藏傳佛教曆代大師著的叁乘佛法概論也多得不可勝數。
“真要做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這話聽起來漂亮,實際上是不切合實際的外行話。
因爲佛經是未經系統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問而開示解答問題的原始記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在某一個時期,針對某一些弟子的具體情況,對症下藥所開的“藥方”。佛因人說法、因事說法,一種法不一定能解決另一種人的思想問題。法法不同,法無定法。八萬四千法是總稱法門很多的意思。佛說法分初、中、末叁個時期。從內容上分,初期說有、說四谛是針對小機鈍根聲聞弟子;中期說空,講般若了義;末期分別“叁性”,以解深密經爲代表,都是針對大機利根說的。每一部經,每一門法,只是佛法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經、論、律叁藏和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像一部…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