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P5

  ..续本文上一页就要请问南怀瑾先生几个问题:

   如果在证菩提成佛之前,不会产生真信、正信的话,在成佛之前,要不要皈依?要不要发心?要不要经过资粮、加行、见、修四道?要不要修各种成佛必备条件积善功德?如果不要皈依、发心、修道、积善功德,请问如何成佛?假若在成佛之前需要皈依、发心、修道、积善的话,皈依和发心的根本条件是什么?你会皈依一个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三宝”吗?你对一个自己怀疑的事业,会发心献身吗?“信”既然是“道源,功德母”的话,请问成佛之道有无“道”?有无“功德”?既然成佛之前有道,有功德,这道之源,功德之母——“信”,为什么在成佛之后才会产生呢?难道先有“子”,后有“母”,先有“流”,后有“源”?我不知道南先生所说的成佛指的是什么?如果按佛法的原理,在资粮道,入道之前,必须生“信”,而且这个作为入道必备条件的“信”必须是“真信”、“正信”,所以《华严经》中佛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按照南先生的说法:“成佛之后才能有信。”以信入道,当然是成佛之后才能入道。“道”是成佛的道路,既然成了佛,“道”有何用?如果照南先生的说法,别说凡人无“信”,就连声闻、缘觉、罗汉和十地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因为他们都没有成佛。如果连罗汉、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那么,这罗汉、菩萨是怎么修成的?既然没有真信、正信的人也能修成罗汉、菩萨、佛的话,要“信”何用?这“信为道道,功德母”的说法,不是瞎说吗?既然在成佛之前“都是迷信,妄情地相信”,人就不会有“真情的相信”,请问南先生,“人不吃饭就会饿死”,“有生就有死”,“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人比任何动物聪明”等这些道理,人们会不会相信?是真信还是妄信?如果是真信的话,“凡人没有真信”的说法如何成立?如果说是“妄信”(假信)的话,你怎能证明它的“妄”?连人类的存在、生死这些基本事实都说成是“妄”,是“迷信”,这绝非佛陀的观点。佛曾明确宣布:“凡世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其存在。凡世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其不存在。“真”和“妄”是相对概念,佛经中把世俗的智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称做“虚妄”是和圣道以上真智、正见相对的概念,和人类知识范围内的“真假、有无”不是一回事。例如一个国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权之间互相称为“伪政权”,这真伪只是相对的,但这“伪”也是一种存在,这“存在”便是“事实”。对这事实的承认,这是真知正见。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决断,才是真正的理性的表现。佛法的“空假”、“真妄”观点,并不是说世间没有任何真见、真情,而正是承认世间六道和众生的真实存在,承认世间有真情、真善,也有真丑、真恶,还承认这种不如人意的生活状况完全可以改变的事实,才根据存在的事实,提出了改变这种事实的实实在在的主张——解脱道。如果这些事实都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言?如果完全是“虚妄”的话,那么,南先生半生追求这“虚妄”的佛法,解释“虚妄”的佛经,给别人仅说这些“虚妄”之言,不感到愧心吗?南先生解释《圆觉经》时大概看到过《圆觉经》中佛说的“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这句话吧?如果说只有佛才能“得决定信,永断疑悔”,菩萨和众生“得不到决定信,永难断疑诲”的话,对佛的这句话,除了说“佛又在撒谎”之外,南先生还会做出如何的解释呢?如果在未成佛之前连生死轮回、业报因缘、灵魂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样一些属于世间正见范围的问题都认识不了的话,那么见道的“四谛现观智”指的是什么呢?难道“见道”也是成佛后的境界吗?如果见道开悟连灵魂转世、业报因缘都证实不了的话,那么“见道”见的是什么?开悟“悟”的是什么?既然这样简单的道理也无法推理证明,“理信”的“理”还有什么作用呢?更叫人可笑的是,说什么“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如果“有”“没有”,以“见过”或“没有见过”来衡量的话,我先问一句南先生:谁也看不到自己10代以前的祖先,难道看不到的祖先的存在值得怀疑吗?人就像动物一样,看不见的东西就认识不了吗?《因明释量论》中说:“看不见,未必不存在。”我们先看看“看不见”能不能当作“有无”的证据。如果说以自己没有“看见过”为理由来证明什么不存在的话,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多得无数,你没有见过的就算不存的显然是违背事实的。如果说大家都没有见过为某件事物不存在的理由的话,首先“大家没有见过”这句话的真实性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你怎能证明所有的人都没有见过呢?既然这理由本身不能成立,是个虚假的理由,怎能证明你所要证明的问题呢?又比如说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日出,难道就可以怀疑明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件事吗?如果说相信明天的日出是从时间规律的认识上获得的话,从生命的规律为什么认识不了生死相续、永无间断的规律?既然生后又死。死后又生,生死之间相连的生命续流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其次,古今中外有过无数足以证明前生身世的具体事例,每个民族的历史传说中都有反映记载,难道不足以证明灵魂转世问题吗?谁如果不相信善恶业报应,请用杀人和越货的办法去试试,会不会现验现报?“业”是指思想行为动作,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动作,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春天种上什么种子,秋天就会收获什么庄稼;借了人家的债,必须要连本带利地还。“业创造世界”和“劳动创造世界”意思完全一样,马克思说的“世间”是现实世界,佛说不仅现实世界是人类行为动作的结果,就连下一世和今后无数世的前途都受行为动作的影响。区别仅仅在这里,宗喀巴大师说过:“我们对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来证明,认为只能靠盲目的信仰的话,那是对佛和佛法的严重歪曲。”《因明释量论》以顺推理和逆推理两种方法,强有力地论证了佛法和佛的正确性。宗喀巴还在《密集四疏合譬》中说:“我们和外道的辩论中,不能用佛的语录作理由自立和反驳别人,因为他们不会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以理服人,所以理比教言更重要。”如果没有“理”,如何证明佛法和佛的正确性?如果没有“理”,只靠盲目的信仰,如何能使那些大智利根之人相信佛和佛法?南怀瑾先生还在《圆觉经略说》中提出佛法的“四原则”,其中第二条所谓“依经不依论”这句话,如果不是过去的错译,肯定是南先生的自创。因为所有的藏文经论和我所看到的汉文资料中都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言,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根本没有“依经不依论”的说法。无著的《阿毗达摩杂集》中对“四依四不依”的原则有详细的解说。“依义不依言”的意思是在看待佛法的解释时,不能依表达的方式和造句的巧拙决定它的对错,而是要依含义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对错。南先生以本来就错误的“依经不依论”为根据,做出更错误的解释,说什么“真正的佛子究竟应该以佛经作依据,不应以论藏作依据”,“应该直接研究佛经,至于名词不懂,则可查佛学辞典,乃至于我所写的及我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归结起来有三点:第一,解释佛经的疏论都不可相信,不能作为学习佛法的依据;第二,不懂可以查辞典;第三,根据南先生的说法理解佛经本义。下面还有一句话:“佛经看不懂的话,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检点终会有所体会的。”根据这些说法,我要继续请教南先生:不借助经论,佛经中的了义不了义如何分辩?理事二谛如何分辩?“有”和“空”如何解释?既然不懂可以查佛学辞典的话,辞典中的佛教术语难道不是根据各种经论作解释的吗?既然不能以论藏为依据,难道辞典就可以作为依据吗?佛法的原则是“依义不依言”,南先生的意思是“可以查辞典”。这辞典能解决在不同的上下文具体的句子环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问题吗?既然只能以经为依据,不能以疏论为依据,那么,为什么南先生自己“所写”、“所说”能作理解佛经的依据?南先生“所写”、“所说”是佛经,还是比龙树、无著、智颐、玄奘更高明的疏论?南先生说“佛经看不懂的话,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检点终会有所体会的”。我倒要请问,这种瞎子走路式的模索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作为理解佛经的依据吗?包括菩萨在内的历代大佛学家的疏论不能作为依据,靠查辞典自学的体会反而可以信赖,可以作为依据,这大概是“靠查辞典”学会的逻辑吧。南老先生还说:“要看佛学概论的话,印度佛教本有的概论有两本,一是《大智度论》,一是《瑜伽师地论》”这说法不符合事实。印度佛教大师著的佛教概论,还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论》、《宝性论》和无著的《乘摄》、《论摄》及世亲的《俱舍论》,藏传佛教历代大师著的三乘佛法概论也多得不可胜数。

   “真要做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这话听起来漂亮,实际上是不切合实际的外行话。

   因为佛经是未经系统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问而开示解答问题的原始记录。每一部经典都是佛在某一个时期,针对某一些弟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所开的“药方”。佛因人说法、因事说法,一种法不一定能解决另一种人的思想问题。法法不同,法无定法。八万四千法是总称法门很多的意思。佛说法分初、中、末三个时期。从内容上分,初期说有、说四谛是针对小机钝根声闻弟子;中期说空,讲般若了义;末期分别“三性”,以解深密经为代表,都是针对大机利根说的。每一部经,每一门法,只是佛法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论、律三藏和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一部…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