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P6

  ..续本文上一页有许多零部件的机器一样,按照设计图,有条不紊地组装在一起,才能发挥机器的有效作用。

   要搞清佛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一个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的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了义还是不义了、是真谛还是假谛、是隐含义还是显现义、是不变原则还是变通方便之法、是针对数内说的还是针对教外之众说的、此法的主要对象是小机钝根众还是大机利根菩萨、明说什么暗指什么等等问题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若分不清以上这些情况,直接读某一种或者某几部经典,就像蛤蟆吃天、瞎子摸象一样,除了执一端、生偏见之外,不会有可喜的收获。佛教史上这类例子并不少见。现在口口声声喊叫“研究佛法,要读原始经典”的那些先生们,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或根据一两部小乘经典的说法,肆无忌惮地诽谤大乘佛法;或坐井观天,不闻不可思议大法的无量境界而诬蔑金刚密法;或不懂“二谛”,不知“二义”,望文生义地解释深密般若大法而出尽洋相;或以世俗的观点、道儒杂家的观点衡量佛法,合其口味的认为是真法,不合其口味的便认为是假法;或把佛法搞成了三教九流混合的乞丐的百家面袋,如此等等。这样的研究,越研究越糊涂,越解释错误越多。出这类问题的原因是邪气缠身,骄傲自大,瞧不起历代佛学大师的研究成果,想自己独树一帜,自不量力地对佛法评头论足,认为自己比释迦牟尼更高明,因而名利的热气球膨胀而变得飘飘然的结果。

   对佛法义理的正确掌握,需要具备深细广敏智慧。“深”指达到理性的高深境界,明察法性空理;“细”指对佛法义理的分辩达到丝毫无差错、精细入微的程度;“广”指视野广、见识广,总揽全局的智慧;“繁”是指反映十分繁捷、能觉察非常细小的义理概念差别。要形成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就要学习《因明》、《中观》的分析推理方法,培养高度的思辩能力。恩格斯所称赞的所谓“佛教徒走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上”,指的就是这种高超的思辩能力。对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义、人无我和诸法无我含义的理解,运用思辩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达到深透准确。若用未经特殊训练的粗疏的原始思维方式,很难准确把握佛法的高深义理。如毗婆沙派和经论派、唯识派、中观自证派、中观驳论派等五个哲学宗派,对“真谛”和“俗谛”这两个佛法名词的含义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甚至词义完全相反。对同一个术语所代表的概念理解上的细微差别,正好就是各学派之间的思想观点的差别。要想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别,靠查辞典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读各家的专论专著,才会得到答案。佛法是非常深刻的学问,里面包含的知识门类又很广,若无经论解说传承,像自学一般的书籍那样靠查辞典,瞎子摸象式地瞎闯,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藏传佛教不但重视修持传承,也非常重视经论解说传承,对那些没有正规传承的经典讲授,视为自己随意的乱说而不予认可。这种严格的传承制度,对保持学统的真纯,防止随心所欲地解释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发智慧的途径如前所述是闻、思、修,多闻、多学、善思、明辩,加上反复的观想修持,是深细广敏智慧增长的必要条件。三世贡唐大师曾说:“乱看书会异致心志散乱。”学佛的人在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学,不能好高骛远。

   二是要从基础理论学起,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学习原始经典,不但要走弯路,还可能要走上望文生义,分不清“二谛”、“二义”的错误道路。因此,要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理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辩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学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摄类》和世亲写的《俱舍论》;要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的《善说金殊串论》;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义,必须学龙树的《中道根本智慧论》(中论)和月称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对上述二论的解释——《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论大疏》;要想掌握佛徒四众戒律的综合知识,必须学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论;要想掌握显宗修持法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必须学习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略论》;要想学习密法,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要想全面掌握三乘教义和显密教理,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学家,必须精通以上基础理论。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习以上诸论的条件,却想走正道,掌握纯真无瑕的佛教知识的话,必须要读《菩提道次广论》或者《略论》。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基础,想正确理解佛法的殊胜妙理,并思想皈依、发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终实现利众利已的崇高理想,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三是学用结合,重在“用”字。佛法义理,正确理解不容易,但结合本人的思想行为更难。“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因为只有慈悲合一的实际行动,才能现出光明佛心,达到三级解脱目标。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行动相比较,行动更重要。佛经中不止一处讲到诵经的功德,向别人解说经义的功德。向别人解说,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若能正确领会四句佛经,定会免堕地狱。”这是说,正确领会经义,反复思考经义,比敲木鱼诵经更重要。佛经的本义是改造行动和思想观念,念诵的目的在于时时不忘经义,坚定信念,促进思想行为向善转化。如果起不到这个主要作用,念经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学习佛法的目的纯属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争取当专家学者,不进行实际修炼的话,永远也理解不了深层的无分别智慧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议境界。因此可以说,只有实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坚定信念。

   密法还有特殊的开智增慧、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方法,闻思修再加上密法开发智慧的方法,就会大大提高智慧效能。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又为进一步深透理解佛法,坚定信念,指导修持,破执断惑服务。

   佛法称“智慧”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如意宝”。“三宝”中的“法宝”,归根结底指的是“智慧”。佛从智慧中产生,故称“智慧”为“佛母”;佛以智慧度众,故称智慧为佛的“法身”;法的本质是智慧,故称智慧为“解脱门”;众生皆有灵心(慧心),故称智慧为“光明心”、光明本质。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没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恶、真假、美丑,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从根本上讲,佛心的“开发”就是智慧的开发,修炼就是增强智慧能量,破除无明覆盖,成佛就是智慧和所知对象外延的完全重合。懂得这个道理,对佛教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自然会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