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P6

  ..續本文上一頁有許多零部件的機器一樣,按照設計圖,有條不紊地組裝在一起,才能發揮機器的有效作用。

   要搞清佛法的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以及每一個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的整體中所處的地位是了義還是不義了、是真谛還是假谛、是隱含義還是顯現義、是不變原則還是變通方便之法、是針對數內說的還是針對教外之衆說的、此法的主要對象是小機鈍根衆還是大機利根菩薩、明說什麼暗指什麼等等問題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若分不清以上這些情況,直接讀某一種或者某幾部經典,就像蛤蟆吃天、瞎子摸象一樣,除了執一端、生偏見之外,不會有可喜的收獲。佛教史上這類例子並不少見。現在口口聲聲喊叫“研究佛法,要讀原始經典”的那些先生們,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樣。或根據一兩部小乘經典的說法,肆無忌憚地誹謗大乘佛法;或坐井觀天,不聞不可思議大法的無量境界而誣蔑金剛密法;或不懂“二谛”,不知“二義”,望文生義地解釋深密般若大法而出盡洋相;或以世俗的觀點、道儒雜家的觀點衡量佛法,合其口味的認爲是真法,不合其口味的便認爲是假法;或把佛法搞成了叁教九流混合的乞丐的百家面袋,如此等等。這樣的研究,越研究越糊塗,越解釋錯誤越多。出這類問題的原因是邪氣纏身,驕傲自大,瞧不起曆代佛學大師的研究成果,想自己獨樹一幟,自不量力地對佛法評頭論足,認爲自己比釋迦牟尼更高明,因而名利的熱氣球膨脹而變得飄飄然的結果。

   對佛法義理的正確掌握,需要具備深細廣敏智慧。“深”指達到理性的高深境界,明察法性空理;“細”指對佛法義理的分辯達到絲毫無差錯、精細入微的程度;“廣”指視野廣、見識廣,總攬全局的智慧;“繁”是指反映十分繁捷、能覺察非常細小的義理概念差別。要形成這種深細廣敏智慧,就要學習《因明》、《中觀》的分析推理方法,培養高度的思辯能力。恩格斯所稱贊的所謂“佛教徒走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上”,指的就是這種高超的思辯能力。對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義、人無我和諸法無我含義的理解,運用思辯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達到深透准確。若用未經特殊訓練的粗疏的原始思維方式,很難准確把握佛法的高深義理。如毗婆沙派和經論派、唯識派、中觀自證派、中觀駁論派等五個哲學宗派,對“真谛”和“俗谛”這兩個佛法名詞的含義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甚至詞義完全相反。對同一個術語所代表的概念理解上的細微差別,正好就是各學派之間的思想觀點的差別。要想了解各派觀點的差別,靠查辭典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讀各家的專論專著,才會得到答案。佛法是非常深刻的學問,裏面包含的知識門類又很廣,若無經論解說傳承,像自學一般的書籍那樣靠查辭典,瞎子摸象式地瞎闖,不會有什麼結果。所以藏傳佛教不但重視修持傳承,也非常重視經論解說傳承,對那些沒有正規傳承的經典講授,視爲自己隨意的亂說而不予認可。這種嚴格的傳承製度,對保持學統的真純,防止隨心所欲地解釋經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發智慧的途徑如前所述是聞、思、修,多聞、多學、善思、明辯,加上反複的觀想修持,是深細廣敏智慧增長的必要條件。叁世貢唐大師曾說:“亂看書會異致心志散亂。”學佛的人在學習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步步地學,不能好高骛遠。

   二是要從基礎理論學起,不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直接學習原始經典,不但要走彎路,還可能要走上望文生義,分不清“二谛”、“二義”的錯誤道路。因此,要想掌握打開佛法深奧義理寶庫的鑰匙,必須學習思辯推理知識《攝類辯論學》和《因明釋量論》;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礎知識寶藏,必須學習無著寫的《阿毗達摩攝類》和世親寫的《俱舍論》;要想掌握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義理,必須掌握彌勒的《現觀莊嚴論》和宗喀巴的《善說金殊串論》;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義,必須學龍樹的《中道根本智慧論》(中論)和月稱的《入中論》及宗喀巴對上述二論的解釋——《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論大疏》;要想掌握佛徒四衆戒律的綜合知識,必須學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論;要想掌握顯宗修持法綜合理論與實踐知識,必須學習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要想學習密法,必須學習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要想全面掌握叁乘教義和顯密教理,成爲名符其實的佛學家,必須精通以上基礎理論。一般人如果沒有學習以上諸論的條件,卻想走正道,掌握純真無瑕的佛教知識的話,必須要讀《菩提道次廣論》或者《略論》。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論知識基礎,想正確理解佛法的殊勝妙理,並思想皈依、發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終實現利衆利已的崇高理想,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叁是學用結合,重在“用”字。佛法義理,正確理解不容易,但結合本人的思想行爲更難。“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體現在行動中,因爲只有慈悲合一的實際行動,才能現出光明佛心,達到叁級解脫目標。因此,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和行動相比較,行動更重要。佛經中不止一處講到誦經的功德,向別人解說經義的功德。向別人解說,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徹。喜饒嘉措大師曾說:“若能正確領會四句佛經,定會免墮地獄。”這是說,正確領會經義,反複思考經義,比敲木魚誦經更重要。佛經的本義是改造行動和思想觀念,念誦的目的在于時時不忘經義,堅定信念,促進思想行爲向善轉化。如果起不到這個主要作用,念經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學習佛法的目的純屬爲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爭取當專家學者,不進行實際修煉的話,永遠也理解不了深層的無分別智慧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議境界。因此可以說,只有實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過修煉才能堅定信念。

   密法還有特殊的開智增慧、增強記憶力等多種方法,聞思修再加上密法開發智慧的方法,就會大大提高智慧效能。這種深細廣敏智慧,又爲進一步深透理解佛法,堅定信念,指導修持,破執斷惑服務。

   佛法稱“智慧”爲世界上最珍貴的“如意寶”。“叁寶”中的“法寶”,歸根結底指的是“智慧”。佛從智慧中産生,故稱“智慧”爲“佛母”;佛以智慧度衆,故稱智慧爲佛的“法身”;法的本質是智慧,故稱智慧爲“解脫門”;衆生皆有靈心(慧心),故稱智慧爲“光明心”、光明本質。只有智慧才能破除無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沒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惡、真假、美醜,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從根本上講,佛心的“開發”就是智慧的開發,修煉就是增強智慧能量,破除無明覆蓋,成佛就是智慧和所知對象外延的完全重合。懂得這個道理,對佛教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自然會得到一個比較科學的答案。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