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P3

  ..續本文上一頁。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那些不講皈依、不講發心、不走正道的所謂“密法”是些什麼貨色。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個觀修儀軌,開頭都規定“皈依”、“發心”,這不僅僅是一種密法儀規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彌勒在《現觀莊嚴論》和《寶性論》、《莊嚴經論》中詳細闡明:衆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種子,從潛藏狀態下顯現、醒悟需要有適當的條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種子如果沒有一定的濕度和溫度就不會發芽一樣。佛性種醒悟發芽的主要條件有四個:第一要有佛法的環境。如果沒有佛法存在,聽不到佛法,沒有學佛法的客觀條件,佛性種子不會發芽。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師,若無具備佛法知識、德才兼備的導師,就無從得知佛名,受到佛法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講,師恩大于佛恩。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拜佛”當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由于密法比顯法更重視師教和傳承,視師爲“叁寶”的代表,是可見、可聞、可以感受到的現世的叁寶,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師”。有些研究藏傳佛教的世俗學者不懂得“上師是叁寶”的道理,說什麼“藏傳佛教有四寶”,這是十分可笑的。第叁,本人要有善良的願望,若本人沒有善良願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萬年石心也不會變得涅潤柔軟一樣,雖在佛法中浸泡,也無法使他變得聰明善良,因此,這內因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要有佛性種子發芽成長的“福田”營養。“福田”是指“積德行善”,這積德行善就如佛種發芽、成長的“肥料”,若缺乏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營養的嬰兒一樣,其生理和智力的發育會受到嚴重影響,變成先天和後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形兒”。現在雖然學佛的人多,但重視種福田的人很少,這也是學佛不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

   以上佛種發芽成長的四個必備條件中,第一條佛法環境屬于前生的修積,其余(親師、發願、行善)叁條都包括在“皈依、發心”二法中。因此,《佛性論》指出“皈依叁寶”是佛種萌發的首要條件。我不知那些不講皈依、不行善積德、缺乏營養的禅所生的“開悟”是什麼樣的“開悟”,在佛經中從來沒有這種開悟。偏禅、外道的所謂“開悟”,只不過和佛法中的“開悟”名稱相同,實質上並不相同。因爲那類偏禅的所謂開悟,既不要學法,也不要持戒、行善積德,單憑某個所謂開悟的禅師的一半句什麼“話頭”,就能一步踏到彼岸世界,多麼神奇啊。說佛法是不管用的語文般若,反而不如狂僧的一句話頭,更有甚者燒佛像、謗佛毀法、殺生斬貓,已嚴重違背了皈依戒規。這種行爲若能成佛,就沒有成不了佛的人。所以說,他們的這種“開悟”和“成佛”與佛法中所說的“開悟”、“成佛”,絕不是一會事。

   至于那些氣功師和巫婆神漢所謂的“開悟”本來與佛法無關,沒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們也都打著佛家的旗號,所以也順便提幾句,以供佛教信衆辯認。他們所謂的“開悟”指什麼,別人無法知道,但從傳法者和學法者追求的目標和他們言談來看,“開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顔色、圖像、光線,聽到一些特殊的聲音,能預感預測一些特殊時空的情況。這些都是屬于“五眼”、“六通”範圍的功能。這些功能大部分都屬世間功能,有的生來就有,有的通過特殊的藥物和咒語都能做到,有些被人視爲神奇的功能動物也有。這類功能和佛法中所說的“慧眼”和“見性開悟”沒有任何相同之處。佛法中所說的開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經過資糧、加行二道的長期行善修慧、破除見惑後自然生出的一種直觀直覺智慧,除了佛以外,這種見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後俗心複生,就成爲分別智。而這種定中智的最大特點是無色無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這是最起碼的常識,哪有什麼聲音、光線、圖像。所以說,那種見圖像、聲光的功能和佛教見性開悟沒有任何共同點,把世俗的這類特異功能當成佛家的見道開悟,是缺乏佛教知識的表現。希望佛門信衆不要把這類迷惑人的、五光十色的“塑料珠子”當成價值連城的“寶石”。美國曾有個西藏的苯教徒,寫了一本介紹西藏佛教情況的書,內容很荒唐,其中談到開天目之法,說什麼有“人工開天目”之法,鑿開頭顱的骨縫,釘上木楔”雲雲,這是荒唐得離奇的說法。藏傳佛教密法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也絕不可能有這種違背念力和定力開慧原則的荒謬做法。這種鑿頭顱的辦法既愚蠢,還會有禍及生命的危險,絕不能試。“開悟”、“開天目”是一種無形的智慧功能,和頭顱、骨縫開合沒有任何關系。用念力打開頭顱骨縫並不難,一般用7~10天可以打開,但這對“開天目”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弄不好還會喪命。一些正宗的密典中明確指出,此法不可取。“靈魂出竅”若不具備善力、願力等強大的助緣功力,即使靈魂出舍,也很難達到超生的目的。學密法的人在這些問題,尚需慎重。

  叁、信與解的重要性

   將甚深般若理法的紅日,從海底推向天空,使無數有緣衆生得見光明的第二佛陀龍樹大師在《致國王書》中說:“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兩種,一種是暫時性的世間幸福,一種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實現這兩種目標的條件,簡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有信者依法,有智者不惑”。”由此可見,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學佛的人必備的根本條件。下面就“信”和“解”的問題,作一介紹。

  (一)“信”爲道之本、善之源

   那麼什麼叫做“信”呢?

   “信”是純潔的、堅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種積極的信念。信仰有迷信和理信兩種。“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純感情性的,除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和低文化、低素質人群的各種非宗教信仰中純感情、非理性的信仰占居主要地位。迷信的最大特點是“盲目性”,即對信仰對象不考察,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這種信仰者很少能說出信仰的理由,信仰者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自由選擇的意識。這種信仰沒有理論上的強大的說服力,對信仰的維持只能采取強製性的或欺騙性的手段,或憑盲目的感情。這種信仰,只能服從,不允許懷疑,不允許自由選擇,同時這種信仰對信衆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衆愚昧無知,不具備獨立的人格,才能維持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與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確的認識基礎上的。經過智慧抉擇、分辯,確認其可靠性和崇高價值的信仰。佛教的正信在《致國王書》中龍樹大師提出非“四驅動”信仰,“四驅動”是貪欲驅動、憤恨驅動、愚昧驅動。“驅動”就是驅使其信仰或放棄信仰。貪欲驅動就是由貪心驅使其信仰,在貪欲使其失去理智時放棄信仰;憤恨驅動就是爲了戰勝或者報複某個人、某種勢力而決定信仰,或者放棄信仰;愚昧驅動就是因愚昧無知而信仰或者放棄信仰;恐懼驅動就是因恐懼心理或者懼怕某種客觀勢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棄信仰。總之,凡是受貪、恨、無知、恐懼、感情影響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備叁個條件。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産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性的基礎上所産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第叁是向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對象崇高向上價值的基礎上所産生的羨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從這正信的叁個特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終離不開智慧理性的信仰。當然信仰也需要有誠摯的、熱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這樣崇高的感情才驅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業,義無反顧地做出奉獻和犧牲。這種堅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動力,所以稱“信根”、“信力”。這種誠信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奇迹,所以密法稱“誠信與戒德是産生成就的根源”。《續部經》中說:“有時鈍根信虔誠,反而速獲好成就。”這說明信根的重要性。“鈍根”是指知識素質較低、思辯能力較差的信衆。有時候鈍根人思想質樸、單純,沒有利根聰明人那樣容易受到各種知識學說的邪見偏見的影響和聰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反而虔誠,容易獲得成就。西藏曾經有個虔誠信佛的老太婆,托行商的兒子從印度給她請個佛的舍利子。這兒子從途中拾到一顆狗牙,冒充佛牙給母親供養。但這老婆婆把狗牙當佛牙,虔誠供奉,因信力,這顆狗牙後來發出了佛光。這是個真産的故事,說明了信念的不可思議的威力。

   人們也許會說:佛法重智慧分辯,重理性,爲什麼鈍根人反而信仰虔誠,得成就快呢?

   知識理論的正確性、合理性需要分辯,但前人驗證過的知識,對使用知識的人來說,不必要,也不可能樣樣都要自己來重新驗證。如果那樣做,反而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一般情況下所學的法,有《經》、《續》和著名佛法大師《疏論》根據,傳法人的學問、德性被證明是可以信賴的,具有講授和實修的可靠傳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鈍根人如果得到良師益友,得到公認的正法,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汙染較深的有學問的人,更有獲得好成就的希望。因爲一般的利根學人,因其見聞廣,大腦就像一個雜貨商店,叁教九流的貨色樣樣都有,思想意識的白紙上塗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顔色。這種人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和慧眼,在思想意識裏很難形成純潔的、色調鮮明的信仰畫面。這就是信仰堅定專一的鈍根人有時比那些見多識廣的利根學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現在學佛的人多如牛毛,但獲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應慎重抉擇,不可輕信、亂信;既然生信之後,就不可叁心二意,一定要專一和堅定。佛陀曾對衆弟子說:“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