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的自乐涅槃境,入世度众,永不间断,把自己修证成佛看做是为利乐众生的需要,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看做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高奋斗目标,把一切思想言行是否完全符号这个利众的原则和目标作为区别善恶的标准,彻底克服狭隘自私、贪梵愤恨等品德缺欠和恶行——这就是大乘道的发心和修持。
(四)实践性。佛教重视理论知识,因为一个不懂佛法义理知识的人,不可能产生正信正见,一切真知正见都来自对佛法的学习,即闻思修。但佛教重知更重行,反对空谈。佛说:“诸佛无法用水洗掉众生的罪业,也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更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教给正确的解脱方法。”这就是说佛只是指出道路和方法。这道路的方法就是佛法,解脱要凭自己的思想行为。“佛法”的真正含义是佛菩萨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境界。“道”也指这些东西。自己是否已皈依三宝,进入佛门,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识、有没有皈依证、穿什么衣服、是什么身份等等之类的表面现象。衡量一个佛门弟子道行的标准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社会上的名誉、地位、称号、有多少弟子,因这类东西容易伪装,骗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论行为是否符合慈悲利众的佛法标准。
当今一位藏传佛教大格西曾说:“学佛的难度不在对佛法的理解上,而难就难在“做”字上。这话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佛教的重点和难点。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主要从学修实践方面指明了一条从凡到佛的修持道路,《菩提道次》传授方法也是边学边做,重点在实践。有的传法高僧,从头至尾讲完一部《菩提道次第论》需要5~7年,甚至10多年,就是一步步从实践上、思想行为的改恶从善上认认真真地做,这才真正体现了佛教的务实精神。
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是为了指导实践,但一般学问不经过实践,也能被充分认识和理解透彻。佛法却不同,它的很多知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中的亲证亲验才能理解,这就是所说的“不可方传,不可思议”的悟境。许多学习佛法、研究佛法的人,当作一般的学问来研究佛法,虽然读了很多书资料,因缺乏身心投入的实践经验,始终得不到真知正见,其结果不是一知半解,就是产生错觉、偏见,堕入歧途。这种情况更能说明,佛教离开实践,就无法体现它的有效价值。
上面说了一些佛法的一般特点,下面再说一说佛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和“三级追求目标”说起。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内容的高度概括,尽管小乘和大乘教在对四谛的解释上有深浅的差别,但基本精神一样。
“苦谛”是受业和烦恼制约的一切有情生命(不包括植物)的本质属性。“苦”指生命的感受,即对生、老、病、死、生存条件、精神肉体等方面的种种苦感。根据这种苦的多少和轻重程度,分六道众生为三种类型,即重苦型:畜牲、饿鬼、地狱;轻苦型:色界、和无色界天人;中间型:人类和欲界天人、阿修罗。
“修谛”是产生苦的原因,分贪、瞋、痴等使人的思想意识变得混浊颠倒的“烦恼”和由此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业”两
“道谛”是摆脱苦境、铲除苦恨——烦恼与业的方法和道路,即三乘解脱道。
“灭谛”是彻底消除苦与苦因的解脱状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有情生命的苦乐生死命运问题。有情生命的这种不幸命运,不是上帝和恶魔之类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自己的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说:“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却自作苦吃;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自我为敌,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种事与愿讳,就是原本的光明心性受污染,变得混浊不清(无明)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靠开发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辩别真假虚实,自觉地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苦烦困境。根据众生的机缘,佛法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方法,这“三级解脱法”,也称“三士道”。
初级目标:人天幸福。通过修十善等戒行善行为,避免下堕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转生相对苦轻的天道(欲界、色界、天色界)和人道。初级解脱目标是重苦、恶运中的解脱。
中级目标:认识到有生命轮回就有苦的道理,为超脱轮回发出世心,修戒定慧,达到出世的目的。中级解脱是尘世中的解脱、声闻、缘觉属本道,只能达到这一级解脱目标。
高级目标:认识到解脱烦恼、出世并非全面解脱,尚有所知障妨碍彻悟,既未达到彻底的自度目标,也不具备度人的智慧和本领,因而发菩提心,进行福慧双修,彻底破坏二障,获得无上菩提,实现以色法二身利乐众生的事业和与共存的终极目标。
二、皈依法的重要性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要是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为什么称“宝”?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佛”有什么品质特点?这“佛”和其它宗教的神灵、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西?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张呢,还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呢?佛法和儒道杂家的学说是同类的东西吗?不同之处在哪里?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释迦牟尼之前没有佛法?若无佛法,释迦牟尼根据什么证道成佛?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逝世,现在还有没有释迦牟尼?若有,是怎么个有法?在何处?是什么样子?若没有,难道佛教徒信仰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呢?佛就是庙里供的那个样子呢?有些人为了恶意贬低佛教,诬蔑佛教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你能说明他们的说法错在何处?“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具备见道自度和度众的能力者,你认为凡出家的男女信众都具备这个条件吗?为什么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三宝呢?“皈依”的实质是什么?“皈依”能解决什么问题?“皈依”是指领取“皈依证”,取得入教的资格吗?接受“皈依”的法师、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凡是穿法衣的人都有传皈依法的资格吗?“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吗?“皈依”上师,是否“三宝”会成为“四宝”?“皈依”的标准是什么?“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连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其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能解答的恐怕也不多。不是说这些问题有多么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由于佛法的诱惑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很多人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需要正法的营养。作为“三宝”的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信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写这本“三宝”原理和“皈依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符其实的皈依。
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佛法八万四千,归结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显密二乘的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的新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传佛教称“皈依”、“发心”、“灌顶”为“三入门”,其中“皈依”是入佛教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灌顶”是入密教之门。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线,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线,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线。每一层城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后门”。这第一道门是佛教之门,要想进入佛门,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进入佛城后,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大乘菩萨行,就要进第二道门,即“发心门”;再进一步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第三道门,即“灌顶门”。这三道门的关系是: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门);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进入第一和第二道门。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靠“皈依门”,因此,可以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中之大法。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众发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