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P3

  ..续本文上一页。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不讲皈依、不讲发心、不走正道的所谓“密法”是些什么货色。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密法仪规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在《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庄严经论》中详细阐明:众生本具光明心,即佛性种子,从潜藏状态下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佛性种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种子不会发芽。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得知佛名,受到佛法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师恩大于佛恩。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拜佛”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由于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师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有些研究藏传佛教的世俗学者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这是十分可笑的。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涅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这内因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福田”是指“积德行善”,这积德行善就如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形儿”。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一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积,其余(亲师、发愿、行善)三条都包括在“皈依、发心”二法中。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是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我不知那些不讲皈依、不行善积德、缺乏营养的禅所生的“开悟”是什么样的“开悟”,在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开悟。偏禅、外道的所谓“开悟”,只不过和佛法中的“开悟”名称相同,实质上并不相同。因为那类偏禅的所谓开悟,既不要学法,也不要持戒、行善积德,单凭某个所谓开悟的禅师的一半句什么“话头”,就能一步踏到彼岸世界,多么神奇啊。说佛法是不管用的语文般若,反而不如狂僧的一句话头,更有甚者烧佛像、谤佛毁法、杀生斩猫,已严重违背了皈依戒规。这种行为若能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佛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开悟”和“成佛”与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成佛”,绝不是一会事。

   至于那些气功师和巫婆神汉所谓的“开悟”本来与佛法无关,没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们也都打着佛家的旗号,所以也顺便提几句,以供佛教信众辩认。他们所谓的“开悟”指什么,别人无法知道,但从传法者和学法者追求的目标和他们言谈来看,“开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颜色、图像、光线,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能预感预测一些特殊时空的情况。这些都是属于“五眼”、“六通”范围的功能。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属世间功能,有的生来就有,有的通过特殊的药物和咒语都能做到,有些被人视为神奇的功能动物也有。这类功能和佛法中所说的“慧眼”和“见性开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经过资粮、加行二道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而这种定中智的最大特点是无色无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哪有什么声音、光线、图像。所以说,那种见图像、声光的功能和佛教见性开悟没有任何共同点,把世俗的这类特异功能当成佛家的见道开悟,是缺乏佛教知识的表现。希望佛门信众不要把这类迷惑人的、五光十色的“塑料珠子”当成价值连城的“宝石”。美国曾有个西藏的苯教徒,写了一本介绍西藏佛教情况的书,内容很荒唐,其中谈到开天目之法,说什么有“人工开天目”之法,凿开头颅的骨缝,钉上木楔”云云,这是荒唐得离奇的说法。藏传佛教密法中从来没有这种说法,也绝不可能有这种违背念力和定力开慧原则的荒谬做法。这种凿头颅的办法既愚蠢,还会有祸及生命的危险,绝不能试。“开悟”、“开天目”是一种无形的智慧功能,和头颅、骨缝开合没有任何关系。用念力打开头颅骨缝并不难,一般用7~10天可以打开,但这对“开天目”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弄不好还会丧命。一些正宗的密典中明确指出,此法不可取。“灵魂出窍”若不具备善力、愿力等强大的助缘功力,即使灵魂出舍,也很难达到超生的目的。学密法的人在这些问题,尚需慎重。

  三、信与解的重要性

   将甚深般若理法的红日,从海底推向天空,使无数有缘众生得见光明的第二佛陀龙树大师在《致国王书》中说:“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世间幸福,一种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实现这两种目标的条件,简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有信者依法,有智者不惑”。”由此可见,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学佛的人必备的根本条件。下面就“信”和“解”的问题,作一介绍。

  (一)“信”为道之本、善之源

   那么什么叫做“信”呢?

   “信”是纯洁的、坚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种积极的信念。信仰有迷信和理信两种。“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纯感情性的,除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和低文化、低素质人群的各种非宗教信仰中纯感情、非理性的信仰占居主要地位。迷信的最大特点是“盲目性”,即对信仰对象不考察,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这种信仰者很少能说出信仰的理由,信仰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意识。这种信仰没有理论上的强大的说服力,对信仰的维持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或欺骗性的手段,或凭盲目的感情。这种信仰,只能服从,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自由选择,同时这种信仰对信众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众愚昧无知,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维持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与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的。经过智慧抉择、分辩,确认其可靠性和崇高价值的信仰。佛教的正信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贪欲驱动、愤恨驱动、愚昧驱动。“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愤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感情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当然信仰也需要有诚挚的、热烈的、深刻的、崇高的感情,正是这样崇高的感情才驱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和牺牲。这种坚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动力,所以称“信根”、“信力”。这种诚信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密法称“诚信与戒德是产生成就的根源”。《续部经》中说:“有时钝根信虔诚,反而速获好成就。”这说明信根的重要性。“钝根”是指知识素质较低、思辩能力较差的信众。有时候钝根人思想质朴、单纯,没有利根聪明人那样容易受到各种知识学说的邪见偏见的影响和聪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反而虔诚,容易获得成就。西藏曾经有个虔诚信佛的老太婆,托行商的儿子从印度给她请个佛的舍利子。这儿子从途中拾到一颗狗牙,冒充佛牙给母亲供养。但这老婆婆把狗牙当佛牙,虔诚供奉,因信力,这颗狗牙后来发出了佛光。这是个真产的故事,说明了信念的不可思议的威力。

   人们也许会说:佛法重智慧分辩,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辩,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自己来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的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面。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既然生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佛陀曾对众弟子说:“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