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的自樂涅槃境,入世度衆,永不間斷,把自己修證成佛看做是爲利樂衆生的需要,把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看做是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最高奮鬥目標,把一切思想言行是否完全符號這個利衆的原則和目標作爲區別善惡的標准,徹底克服狹隘自私、貪梵憤恨等品德缺欠和惡行——這就是大乘道的發心和修持。
(四)實踐性。佛教重視理論知識,因爲一個不懂佛法義理知識的人,不可能産生正信正見,一切真知正見都來自對佛法的學習,即聞思修。但佛教重知更重行,反對空談。佛說:“諸佛無法用水洗掉衆生的罪業,也無法用手取掉衆生的痛苦,更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教給正確的解脫方法。”這就是說佛只是指出道路和方法。這道路的方法就是佛法,解脫要憑自己的思想行爲。“佛法”的真正含義是佛菩薩的思想行爲和品德境界。“道”也指這些東西。自己是否已皈依叁寶,進入佛門,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識、有沒有皈依證、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身份等等之類的表面現象。衡量一個佛門弟子道行的標准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社會上的名譽、地位、稱號、有多少弟子,因這類東西容易僞裝,騙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言論行爲是否符合慈悲利衆的佛法標准。
當今一位藏傳佛教大格西曾說:“學佛的難度不在對佛法的理解上,而難就難在“做”字上。這話一針見血地說出了佛教的重點和難點。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論》主要從學修實踐方面指明了一條從凡到佛的修持道路,《菩提道次》傳授方法也是邊學邊做,重點在實踐。有的傳法高僧,從頭至尾講完一部《菩提道次第論》需要5~7年,甚至10多年,就是一步步從實踐上、思想行爲的改惡從善上認認真真地做,這才真正體現了佛教的務實精神。
任何一種知識和學問都是爲了指導實踐,但一般學問不經過實踐,也能被充分認識和理解透徹。佛法卻不同,它的很多知識內容,必須通過實踐中的親證親驗才能理解,這就是所說的“不可方傳,不可思議”的悟境。許多學習佛法、研究佛法的人,當作一般的學問來研究佛法,雖然讀了很多書資料,因缺乏身心投入的實踐經驗,始終得不到真知正見,其結果不是一知半解,就是産生錯覺、偏見,墮入歧途。這種情況更能說明,佛教離開實踐,就無法體現它的有效價值。
上面說了一些佛法的一般特點,下面再說一說佛教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什麼。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從佛教的根本教義“四谛”和“叁級追求目標”說起。
“苦、集、滅、道”四谛是佛法內容的高度概括,盡管小乘和大乘教在對四谛的解釋上有深淺的差別,但基本精神一樣。
“苦谛”是受業和煩惱製約的一切有情生命(不包括植物)的本質屬性。“苦”指生命的感受,即對生、老、病、死、生存條件、精神肉體等方面的種種苦感。根據這種苦的多少和輕重程度,分六道衆生爲叁種類型,即重苦型:畜牲、餓鬼、地獄;輕苦型:色界、和無色界天人;中間型:人類和欲界天人、阿修羅。
“修谛”是産生苦的原因,分貪、瞋、癡等使人的思想意識變得混濁顛倒的“煩惱”和由此引起的各種善惡行爲“業”兩
“道谛”是擺脫苦境、鏟除苦恨——煩惱與業的方法和道路,即叁乘解脫道。
“滅谛”是徹底消除苦與苦因的解脫狀態。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佛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有情生命的苦樂生死命運問題。有情生命的這種不幸命運,不是上帝和惡魔之類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自己的虛妄顛倒意識造成的。寂天《入菩薩行論》中說:“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卻自作苦吃;人人都向往幸福快樂,但自我爲敵,破壞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這種事與願諱,就是原本的光明心性受汙染,變得混濁不清(無明)造成的。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靠開發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辯別真假虛實,自覺地掌握和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苦煩困境。根據衆生的機緣,佛法提出了叁級解脫目標和相應的方法,這“叁級解脫法”,也稱“叁士道”。
初級目標:人天幸福。通過修十善等戒行善行爲,避免下墮叁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轉生相對苦輕的天道(欲界、色界、天色界)和人道。初級解脫目標是重苦、惡運中的解脫。
中級目標:認識到有生命輪回就有苦的道理,爲超脫輪回發出世心,修戒定慧,達到出世的目的。中級解脫是塵世中的解脫、聲聞、緣覺屬本道,只能達到這一級解脫目標。
高級目標:認識到解脫煩惱、出世並非全面解脫,尚有所知障妨礙徹悟,既未達到徹底的自度目標,也不具備度人的智慧和本領,因而發菩提心,進行福慧雙修,徹底破壞二障,獲得無上菩提,實現以色法二身利樂衆生的事業和與共存的終極目標。
二、皈依法的重要性
提起“叁寶”和“皈依法”這兩個詞,凡懂一點佛教常識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說出它們的含義。“叁寶”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叁寶。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要了解這兩個詞的內涵並不容易。要是進一步追問: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爲什麼稱“寶”?這“佛”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這“佛”有什麼品質特點?這“佛”和其它宗教的神靈、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對象是否同一類型的東西?若有區別,區別在哪裏?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張呢,還是事物的本質規律呢?佛法和儒道雜家的學說是同類的東西嗎?不同之處在哪裏?佛法是釋迦牟尼創造的嗎?釋迦牟尼之前沒有佛法?若無佛法,釋迦牟尼根據什麼證道成佛?曆史上的釋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逝世,現在還有沒有釋迦牟尼?若有,是怎麼個有法?在何處?是什麼樣子?若沒有,難道佛教徒信仰的是一個並不存在的東西呢?佛就是廟裏供的那個樣子呢?有些人爲了惡意貶低佛教,誣蔑佛教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你能說明他們的說法錯在何處?“僧寶”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嗎?“叁寶”中的“僧寶”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嗎?“叁寶”中的“僧寶”是指具備見道自度和度衆的能力者,你認爲凡出家的男女信衆都具備這個條件嗎?爲什麼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叁寶呢?“皈依”的實質是什麼?“皈依”能解決什麼問題?“皈依”是指領取“皈依證”,取得入教的資格嗎?接受“皈依”的法師、律師應具備什麼樣的資格和條件?凡是穿法衣的人都有傳皈依法的資格嗎?“皈依”僅僅是初入佛門例行的手續嗎?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嗎?“皈依”上師,是否“叁寶”會成爲“四寶”?“皈依”的標准是什麼?“皈依”後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成了開悟的聖人,成了在地的菩薩還要不要“皈依叁寶”?……這些問題別說一般的信衆,就連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師和那些只知其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學人,有理有據、准確無誤能解答的恐怕也不多。不是說這些問題有多麼深,而是由于社會風氣不良、正法泯滅,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關心這類佛法的深層要害問題。由于佛法的誘惑力沒有金錢的誘惑力大,很多人學佛法、研究佛經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學的態度極不嚴肅紮實,淺嘗辄止,浮光掠影地走過場,以滿足名利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正信弟子需要正法的營養。作爲“叁寶”的弟子,首先應該了解“叁寶”,對“叁寶”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建立理信信念,進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並且堅持信心永不退轉。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寫這本“叁寶”原理和“皈依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叁寶”,産生正信,做到名符其實的皈依。
有人也許認爲,“皈依法”是初入佛門的人所需要的“基礎”、“小法,已“皈依”過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這種想法,就充分證明此人對佛法一竅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門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終需要堅持到底的大法。佛法八萬四千,歸結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顯密二法。顯密二乘的法理歸結爲叁法就是根、道、果叁法。“根”指生命的本質規律和解脫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體地說,就是衆生的被汙染的光明心,即如來藏、佛心。如沒有這個大前提,其余解脫、成佛的道果都無從談起。使本具的光明心離垢去汙、去妄見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光明心淨化,變爲法身便是“果”。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廣如虛空,但歸根結底,超不出“叁寶皈依法”的範圍——這是印藏曆代佛學大師共同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我的新發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傳佛教稱“皈依”、“發心”、“灌頂”爲“叁入門”,其中“皈依”是入佛教之門,“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灌頂”是入密教之門。這叁重教義就像內外叁層城,最外的一道城牆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線,第二道城牆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線,第叁道城牆也就是最裏邊的城牆,是密教和顯教的分界線。每一層城只有一個門,別無旁門、“後門”。這第一道門是佛教之門,要想進入佛門,必須從這道門進去,這道門就是:皈依叁寶;進入佛城後,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進大乘菩薩行,就要進第二道門,即“發心門”;再進一步想進入不可思議、無比神聖的密教境界,就進第叁道門,即“灌頂門”。這叁道門的關系是:要想進第二道門(大乘門),首先必須進入第一道門(佛教門);要想進入第叁道門(密法門),必須先進入第一和第二道門。從這個道理可以懂得,灌頂和發心門的進入必須靠“皈依門”,因此,可以說“皈依”是門中之門,法中之大法。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衆發心法,這一點必不可少,這也是門門相關、法法相連的原因…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一節:導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