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导论
一、佛法的总概念
“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醒悟者”,即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者。但这只是“佛”;这个名称的含义,作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无我、无私,以无比慈爱的怜悯心和大智慧、利乐众生为已任者为佛。”“醒悟”是自身的解脱,以慈悲和智慧度脱众生是“度众功德”。“自度度众”才是佛的完整的含义。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经典学说之类的文字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众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内容,总的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特殊戒学、特殊定学、特殊慧学。印度教等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戒、定、慧和其他世间宗教的戒、定、慧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故加“特殊”二字。汉传佛经译作“增上”,但没有“特殊”确切,好懂。
“戒学”是佛门戒恶扬善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包括大、小、密三乘戒学。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昏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超世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成自度度众智慧功能的培养锻炼,包括世间智、超世智、为众服务智三种。
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智慧为解脱之门,定学是调服心性、激发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学抑制烦恼、防止堕落、培养善德,为入定慧奠定基础。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阐述三学的佛经称为三藏,即经、论、律三藏。概括、解释、论证三学的理论为五论,即因明论、现观壮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密学分四续部。
佛法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特征:
(一)知识性。佛法重视知识,是名符其实的人类文明知识的宝贵。它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用的智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并将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增加智慧看做是成佛和利众的必要条件。它以最开放的态度,吸收着新的知识。《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只有符合发展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人们对知识利众的作用不会持异议,但知识对成佛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认识明确,因此在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佛的最大特点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这也称佛的智慧法身。佛法是最彻底的因果论者,认为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同果,异因异果,无一例外。聪明智慧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见道的开悟和佛地的遍知智慧,都是无数世学习知识、修炼智慧的结果。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五学包括:声韵学(即语言学,包括词汇学、修辞学、语言文学)、因明学(逻辑学和认识论)、工艺学(包括音乐、美术、歌舞、体育、武术、土木建筑工程、王金冶炼、器皿制造等工艺知识)、医学、内学(即戒、定、慧三学)。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能成遍知,因果之说怎可信。”这对那些轻视经教的“盲人禅”和未闻佛法自称“开悟”的假佛徒,是一记有力的耳光。
佛法中的知识不仅内容广泛,涉及面宽,而且知识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也相当高。如物质的原子结构学说和相对论都出自佛经,时轮天文对九大行星的轨道和运行时速的计算结果完全和现代科学一致。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生命的学说对飞碟和外星球生命的探索打开了思路。佛的“物质的性能不可思议”之说已被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业力和定力不可思议”之说也被许许多多俱生的、修成的人类特异功能所证实,从而开辟了人体科学领域。因此,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学”二字包括不了佛法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和特性。佛法的知识分两类,一类是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一类是非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识。前一类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证明,但有许多东西的性质作用永远无法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如文化习俗、思想感情、艺术创造、美术价值等等。例如,不能认为艺术中的虚构和夸张不合乎科学的标准而加以否定,科学不是区别好坏对错的惟一标准。因此,不能以不合乎科学为理由否定宗教的价值。佛法中超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识,不是世间经验可认识的对象,像眼睛看不见声音、耳朵听不到颜色一样,无法以科学衡量,也不必以科学的框驾限制认识的扩展和深化。
(二)理辩性。梁启超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它可以补充其他科学的不足。”这是知情者之言,一个对佛教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佛教是以理性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它的一切教义原则和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辩原则上的。不像那些只凭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维护其信仰的其他宗教,也和那些装神弄鬼,以奇异的骗技邪术取信于头脑简单的民众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曾经对弟子们说:“比丘和善知识们,要像以切、磨、炼的方法检验黄金的纯度那样,对我的话进行考察,决定取舍,不能以尊重为理由。”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具有理性,善于思考分辩的人,不会受邪魔侵害。”佛法中的“四依、四不依”原则——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对性、合理性(合乎逻辑)、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则充分说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则。佛法中的理谛(绝对真理)和事谛(相对真理)观,中观家的缘起性空论,唯识家的物质三性论,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则四法印即诸行(“行”指行法,包括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无常、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烦恼的情识)、诸法无我(“我”指事物的独立自性)、涅槃寂静(“涅槃”指苦与苦因的消除状态)等等,都是严密的推理和精细分析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念》一书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之一。”他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也仿佛骄傲。”他把龙树的哲学观点和英国哲学家布拉得烈(1846~1924年)、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比较,说:“布拉得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有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正相吻合。”“在黑格尔辩证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宗喀巴大师说:”和外道的辩论中,对方不可能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以理服人,因此,在论证教义中合理的论证比教言更有权威性。”又说:“通过因明推理,证明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还说:“不掌握锐利的思辩推理武器,就连一般浅显的教义也不可能理解透彻,何况那精细入微的甚深道理。”“研究问题,达不到精细入微,丝毫无差的地步,不可轻易满足。”
由于佛法中的许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细的理辩思维上的,超出了一般经验范围和粗浅的思维模式,对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佛理的认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歧。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有了毗婆沙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哲学派别,其中前两派以小乘经典为主,属小乘派,后两派是大乘派。这种观点上的差别,主要是慧根钝利的差别即智力层次上的差别。所谓“大乘和密乘经典属后人伪造”的说法,纯属小乘人的偏见,对此,弥勒和印度大乘师们进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驳。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经典《阿含经》最可靠”(言下之意,其它经典不可靠),“部派佛教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其余教派的思想不符号佛的思想),这种说法是无知加偏见的产物,经不起考究。
见解上的种种分歧,从反面说明了佛理的高深和难度。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但最终只达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观念和邪见偏见习染形成的认识障碍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辩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
(三)情感性。平常说:无情不是佛。如果只说“佛是觉悟者”,只说明了佛的一半,即智慧的一面;但佛还有大慈大悲的一面,即感情的属性。佛之所以成为佛,不仅是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的纯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这两条主线即大智和大悲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慈悲心是父亲的“种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称做“慈悲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双运法。宗喀巴大师说:“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别不在智慧方面,而是在方便法方面。”“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为动力的利众行为。声闻、缘觉虽能开悟,即产生人无我和法无我现观智慧,破除流转三界的烦恼障,但只能成出世的小乘罗汉,成不了佛菩萨。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投入利众事业的大慈(爱心)大悲(同情心)和勇挑度众重担的大雄心,所以,一个刚入道的菩萨的功德,要比已证果的小乘罗汉大得多。因此,佛经中说:声闻和菩萨相比,声闻是一颗“小星星”,菩萨是“天空”。因声闻、缘觉只有智慧,没有大慈大悲心,冰冷无情,只想自己出离尘世,永住寂静涅槃境界,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从菩萨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境界过于渺小,不足仿效。菩萨用像母爱那样深沉热烈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为众生的脱苦得乐发心修证无上菩提,自始至终坚持利众功德和智慧双修,以智慧防止堕落世俗,以慈悲心防止堕落小…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一节:导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