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佛教內部有中觀、唯識、經部、毗婆沙等相互對立的四種哲學觀點,它們都有佛經的根據,都有各自的二谛觀,都有各自的離常離斷中觀見,但不因此而認爲佛陀具有自相矛盾的四種觀點,而認爲那只是對不同智力層次的方便引渡手段。
因四部學人都承認“四法印”,都“皈依叁寶”。大乘有、空二宗,在發心、修道、證果方面不存在分歧,只是正見方面有差別而已。他們的思想分歧是佛教內部的分歧,不同于外道。
因此我不同意唯識見,並按中觀論諸論師的觀點批判唯識論,這屬于正常的學術爭論,和玄奘沒有關系,和“漢傳佛教”更扯不到一起。因爲唯識宗只是漢傳佛教中的一個派別,他代表不了漢傳佛教。
因爲在漢傳佛教中還有持中觀見的叁論、天臺、華嚴、成實等宗,還有屬于小乘經部的俱舍宗,屬于毗婆沙的律宗和介于中觀和唯識之間的禅宗等。
我認爲唯識對唐朝以後的漢傳佛教影響較大,而且現在很多不懂唯識原理的亂講唯識,把唯識觀講到了極端荒謬的地步。甚至有些氣功師都講起了“阿賴耶識”,真覺得可笑。
我談藏傳佛教信中觀、不信唯識,卻說什麼“這不能不造成對漢傳佛教信衆的感情傷害”!
請問,我們國家幾十年來,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大張旗鼓地批判唯心主義的時候,您爲什麼不站出來抗辯說:“你們不能否定玄奘大師!你們傷害漢傳佛教信徒的感情!”那時您這位真理衛士鑽到什麼地方去了?
我說“藏傳佛教各派中沒有一個尊唯識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爲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我不但曾經這樣說,而且永遠會這樣說,因爲這是事實。您覺得刺耳,您覺得駭人聽聞,只怪您孤陋寡聞,少見多怪!
我說唯識見是中觀見的反面認識,和您說的“反面教材”意思一樣。
“反面教材”這個詞,在中國的特定環境中形成了一種政治上對敵人的具有貶意的含義,就像把“批評”一詞理解爲“整人”“罵人”一樣。
實際上“反面教材”的意思並無貶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對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的存在。
凡對立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如正數和負數,在認識事物中必須把握對立的兩個方面,才能獲得全面的認識。“知此知彼,百戰百勝”就是這個意思。
爲什麼說“唯識見”是中觀見的反面呢?因爲中觀是空宗,唯識是有宗(唯識是有宗之意,後面將要談到),它們的對立是“有”和“空”的對立。中觀空見就是在破除唯識等一切有見的基礎上建立的正見。
說“唯識”是中觀的對立面,這不是我憑空亂說,而是整個佛教思想界均持這種認識。在寂天的《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說:
“世有兩種人,
瑜伽與普通,
普通人所見,
被瑜伽見破,
瑜伽有劣勝,
層層上破下。”
意思說對真理的認識,有普通人的認識和修止觀的瑜伽師的認識,普通人的認識被瑜伽師的認識所否定,而瑜伽師中也因智慧的差別,所見有層次高低的不同,上一個層次的認識否定或勝過下一個層次的認識,層層否定,層層上升,逐步趨于完善,接近真理。《入菩薩行論》已有臺灣僧人釋如石譯的漢文本,前有偈頌,後附散文。現錄于下:
一、偈頌:
“世見二種人,
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師,
前者所論破,
複因慧差別,
層層更超勝”;
二、散文:“從經論中可以看出有兩種抉擇二谛的人,已得禅定的悟空瑜伽師和一般瑜伽師。其中一般瑜伽師的觀點,被通達無自性的悟空瑜伽師所論破,而悟空的世間瑜伽師,因慧力等功德差別,又被更高層次的凡聖瑜伽師所超勝,如中觀師勝唯識師,定深者勝定淺者,乃至二地菩薩勝初地菩薩等等”。
但藏文原意是“層層上破下”。在藏傳佛教中流行的通常說法是“四見階梯論”。
“四見”爲毗婆沙見、經部見、唯識見、中觀見。階梯論就是說佛教各派知見,從小乘毗婆沙見到大乘最高中觀見,四見由淺到深,由低到高,形如階梯,在否定下一層的基礎上,上升到高一層,層層否定,層層升高。
即所謂“其上上之智見,以下下爲階梯”。意思是不理解下一個層次的,就理解不了上一個層次。
如不理解小乘二部物自性實有,就無法理解唯識的境空識有;
不理解唯識的境空識有,就無法理解中觀的境識相對,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道理。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否定前者的思想産物。
人類思想認識,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層層否定,層層上升。這和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完全不謀而合,是哲學領域的真知灼見,說唯識見是中觀見的“反面教材”,于情于理有何不通?
所謂于情,于理。于理方面,暫置一旁,因這有唯識一系的專家,會就此問題跟您進行平心靜氣的探討。于情方面,這不能不說是造成對漢傳佛教信衆的感情傷害!如果說您在說法時如此講,自然毫無問題,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看法嘛,但如果將所說印刷成書出版,尤其還印成漢文,那麼不容置疑,會傷害漢傳佛教的信衆。玄奘大師不僅是唯識宗的創始人,更是廣大漢傳佛教的信衆,乃至其他漢傳佛教宗派學人心目中的光輝形象。
對此問題的回答是,唯識系的專家就此問題和我平心靜氣地探討也好,刀兵相見的論戰也好,我都隨時歡迎,並將予以奉陪。
對玄奘大師,就其戒行、發心、學問和翻譯《大般若經》等對整個佛教的貢獻而講,我從內心産生的敬仰之情,起自理性而遠遠勝過一般的漢傳佛教徒。有這樣爲佛教獻身的大善知識不僅是漢傳佛教的驕傲,也是大乘佛教的驕傲。
但這就像我們藏傳佛教崇拜無著、世親的其光輝論著,而不同意他們的唯識論觀點一樣,我們敬仰唐僧光輝業績的同時也不同意他講的法相唯識見。
這是理性的抉擇,不屬于任何人的“感情問題”。
因爲談唯識和中觀的思想對立,這是哲學問題,“破唯識見而立其宗”,這是中觀宗的一貫宗旨,不是我藏傳佛教的宗派偏見。
龍樹以下中觀學派,都對唯識見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態度。
例如月稱在《入中論》第六章中以53頌的篇數批判了唯識宗。
而世親的唯識原理《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合起來才有50頌。如說:
“無色不應執有心,有心不應執無色”,
“佛說外境悉非有,唯見變爲種種事,
是于貪著妙色者,爲遮色故非了義”。
“佛說此是不了義,此非了義理亦成”。
又如寂天的《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也以五十多頌的篇數批判了唯識論的自證分和境空識有等觀點,說:
“無識若能知,
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
無境則無識。”
又漢傳佛教叁論宗立破顯二門,說:
“破邪則下拯沈淪,
顯正則上弘大法”,
說“邪執紛論,約之爲四,
一、破斥有實我之外道,
二、破斥執著法實有之毗昙,
叁、破斥執宗見爲正理之成實,
四、破斥墮于有所得見的大乘”。
這所謂“墮于有所得見的大乘”就指的是大乘有宗唯識。
以上這些印度的中觀著作和漢傳佛教叁論宗的著作也有傷于“漢傳佛教信衆”的感情嗎?
又,主張“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唯識論是典型的主觀(這個問題後面論證)唯心主義。半個世紀以來唯物主義者把宗教和唯心主義劃等號,進行批判,至今從未間斷,是否也傷害了漢傳佛教信衆和如你一樣的“學人”們的感情而表示憤憤不平呢?
印度中觀宗的著作有一部分也譯成了漢文,叁論宗的觀點也見于各種曆史資料,批判唯心主義的哲學著作的漢文更是多如牛毛。爲什麼唯有我批判唯識見的書用漢文出版,“有傷于感情”、“有損于唯識師的形象”呢?我覺得這不符合事實,漢傳佛教信衆的認識不至于落後到分不清是非的程度吧?不至于把“唯心”“唯物”看作感情問題吧?
您在書中講:“漢傳佛教早期的天臺……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禅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不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得清是什麼樣的“理”。”
你好像認爲自六祖後的禅宗:——“輕視經教”、“不學經論”,二者“所得之理”大有問題。
試言之一:“輕視經教”、“不學經論”。禅宗有句“經有經師,論有論師”。意謂各專其職,而禅師自有其分工所在,禅宗各大成就者哪一個不是經論精通,持戒精嚴?!那一個不是在渾厚的基礎之上去禅師處再求進步?!
可惜您的辨解是蒼白無力的,請看任繼愈主編的《佛教史》,黃卓越主篇《中國佛教大觀》,黃忏華所著《佛教各宗大意》等書中所記載的情況:“南宗提倡,不假文字經典,不向心外求佛,不以造寺、布施、供奉爲功德”。
“臨濟趙州一家……傾向于非理心主義方面。認爲不是從文字中求理解,而合自發地産生出一種聰明?”
“東山法門,首次標出不立文字,頓入法界,以心傳心”。
“他們師承著重于口說,不重文字”。“南嶽一系禅要,不起心造惡修善,不爲修道學法成佛所拘,任運自在”。
“傳統佛教視作神聖權威的東西,他們卻當做對談的話柄,使權威貶值神聖無光,據說李翺問石頭門徒惟俨:“如何是戒、定、慧”俨答“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希遷也以“定慧”爲“奴婢”。有僧問“如何是叁寶?”,懷讓法嗣總印答:“禾、麥、豆”。義玄……他倡導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叁藏,罵辱諸小兒。
禅宗發展到公然提倡呵佛罵祖,非經毀行的程度,使佛教的傳統面貌完全喪失了。
禅宗反對偶像,輕蔑教條的風氣,至此達到頂?!
清涼文益在《宗門十規論》中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口號。
認爲當時禅宗弊端很多,挽救的最好辦法是實行禅教統一”。
“道信、弘忍以來,即使禅宗領袖,也往往離寺別居茅岩,戒律蕩然”。
“視修定學慧蔑如也,既不需控製自我官能(根),也不必改變對外界(塵)的觀念”。
“過去的禅師一般都住在寺…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