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P6

  ..續本文上一頁院中,是要尊重戒律的。所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但懷海所承南嶽禅法,卻是善惡都不思量(只要不思量,善惡都可以作)這就于寺院戒規不相合了”。

  “丹霞燒佛,德鑒說十二部經教爲系驢橛,文殊菩薩爲擔屍漢,釋迦老子是幹屍橛。南泉斬貓,俱胝削脂等等。從上述史料所提供的情況來看雖然不能說所有禅宗但至少有那麼一些派別,不僅“輕視經教”,而且發展到了排斥叁藏、诋毀佛經、蔑視戒定慧叁學的程度;您說,“哪一個不是經論精通,持戒精嚴”?

  戒定慧叁學變成爲無用的“閑家具”、“奴婢”;

  佛教徒皈依對象稀世珍寶成了不值錢的“禾、麥、豆”;

  “不必要控製官能”,美色香味可任意享用,只需不思量,殺盜淫妄都可以作;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變成了被反對的教條,呵佛罵祖,非經毀行,戒律蕩然,燒佛像取暖,殺生斬貓,等等。

  這都是“精通經論”持戒謹嚴的表現嗎?還說什麼哪一個?簡直是一群一幫了!

  二,所得之理。學經論而所得之“理”與禅宗所講之理當然一致,但有“比量”、“現量”“世俗義谛”、“勝義谛”之別。“比量境上的思維分別”與“現量境“上的現觀莊嚴境界不可混亂到一起。經言:“佛出現于世,以大事因緣,即開示衆生入佛知見”。此開示衆生入佛知見之“佛知見”想來不是開示衆生入“學經論而所得之理”吧?

  是的。經論中講的“知見”是抽象觀念,人和佛的知見是具體的“存在”,再笨的人也不會把“原子”的概念和物質的“原子”當做一個東西。

  但如果沒有物理學原子理論的指導,不掌握原子技術是否就能認識物質的原子,開發利用原子能呢?

  如果佛經在所謂開發“佛的知見”方面,連理論指導作用都沒有的話,佛的出世有何作用?

  佛的所謂“開示”,如果不是講經說法的開示,憑什麼開示的呢?說什麼“撚花微笑”,佛陀不是啞巴,爲什麼用啞巴的動作開示呢?難道啞巴的表情傳情達意的交流作用勝過語言文字的功能嗎?

  佛經中所說的“非語言境”,只是說明具體的存在不是語言詞彙所表達的抽象觀念,二者具有“名”和“實”的不同,並不是說動物表情勝過語言功能,也不是說語言在認識事物中起不了作用。

  如果是那樣的話,人應該象動物學習了。

  佛說“般若”是渡江的行爲“文字般若”如“舟船”。可是有些愚人,未過江之前就把舟船給扔掉了。

  輕視經教,所謂“不假經典”的盲禅就像那未過江就扔掉舟船的愚人行爲。

  您認爲上面所說的那種近乎瘋癫的所作所爲符合叁藏經典中所說的“理”嗎?

  您在書中又說“禅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不是把菩提心當作先決條件,這種“見性”永遠成不了佛。……抛開菩提心行,談“見性成佛”,是違經背理的邪說,智者須細審明察。”

  禅宗的莫名其妙地又背上“莫須有”的罪名,(“如果不是把菩提心……”)!這種“違經背理的邪說”怎麼能放在禅宗的頭上呢?按照您的說法,也可以這樣說:“如果釋迦牟尼和宗喀巴講“緣起性空”是胡說,是背叛佛法的,那麼,釋迦牟尼和宗喀巴就該下地獄!”可以這樣不負責任的亂說嗎?有這個必要嗎?

  可愛的颀颀先生:您除了無知的偏激,還有一點理智的話,您應該知道我的每一句話都有事實的根據。

  衆多的曆史資料表明:禅宗有的派別不僅“違經背理”,而且是呵祖罵佛,廢經毀行,不分善惡,走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如前所述。這是不是我捏造的“莫須有”罪名?是不是“不負責任的亂說”?

  “不負責任的亂說”——這頂您自己精心製作的帽子,您自己戴上是否更適合呢?

  您擡出釋迦牟尼和宗喀巴的“緣起性空”理論和禅宗的“見性成佛”的說法相比較,意思是說如果禅宗的“見性成佛”是胡說,那麼釋迦牟尼和宗喀巴的“緣起性空”也是背叛佛法的“胡說”,他們也該下地獄。

  您這個比喻是非常可笑的,就等于說“如果毀廟的該下地獄,那建塔的也該下地獄”。

  佛陀和宗喀巴在事谛上肯定“緣起”就是肯定善惡因果,就是肯定慈悲善行對成佛的重要性,就是肯定光憑智慧見本具自性成不了佛,成佛需要慈悲心爲基礎的無量福德善行的因緣的圓滿。

  “性空”就是雖行衆善而不著有相,雖見法性本空而不執空相。佛陀和宗喀巴主張,對初進佛門者來說“甯肯執有,不可執空”。

  大量的經典理論都強調信德和慈悲善行的重要性,著重人格德性的培養。認爲一個品行良好的凡僧,遠勝于智慧見性出世而慈悲善行缺少的小乘羅漢。

  甯肯發大乘心而墮地獄,也絕不作爲自己謀超脫的小乘羅漢。這和只講“見性成佛”不講慈悲善德修養,只講自己見性成聖成佛,不講培養慈悲善心,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如母衆生的行爲可以相比嗎?

  還說什麼“自心衆生誓願度”。說什麼自己心中的“煩惱”就是“衆生”,“度衆生”就是消除自己的“煩惱”。把六道受苦衆生的概念,偷換成自己心中的“煩惱”,置如母衆生于不顧!

  說什麼“善惡都不思量”不作惡,不作善,難道只要不思量,作惡就不算惡嗎?不思量事故殺人有沒有罪惡?

  若不思量也能見性成佛的話,豬狗牛羊早該成佛,無心的石頭草木,勝過有情的衆生。

  “菩提心”分事理二谛,理谛菩提心唯初地以上菩薩才有,事谛的菩提不是空想的善念,而是見實效的六度行善行爲,是德性和慈善事業。

  佛教利社會得人心的不是自心清淨的內心品質,而是慈悲利衆的外顯功德善行。

  而在禅宗的許多資料中顯示的無論是開悟禅僧的生平,還是普通禅僧的學修生活,還是禅經語錄話頭,都說的是什麼“即心是佛”、“言下大悟”。什麼“玄虛大道,無著真宗”,什麼“平平人的心識,即可得道成佛”,什麼“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等等,等等,都是強調的見性功夫,幾乎看不到慈悲善行的迹像。

  這樣一種情況還能與佛陀和宗喀巴相提並論?

  佛陀和宗喀巴在什麼地方講過不要慈悲心的“開悟”?如果說這種行爲符合經論的話,符合哪一部經論,應該擺出來,讓大家看看。在學術方面這種空洞的結論,就像把麥草杆子當槍使用一樣,只堪做笑料而已。

  還說什麼 “無論禅宗、淨土……哪一個漢傳宗派不講菩提心,六度萬行?!”

  請您說話不要太絕對,難道講四谛真實的“成實宗”和“俱舍宗”、“律宗”都講“菩提心嗎?

  您對佛教外行得過頭了!應該知道發菩提心是大乘法獨有的特點,“成實”“俱舍”“律宗”這些講小乘法的宗派沒有菩提心法。

  另外,您應該知道,在宗教的宗旨上講菩提心法和具體的修行人修不修菩提心法,不能混爲一談。例如,佛教要求凡是四衆弟子都要“戒十惡,行十善”,但當今四衆弟子中能完全做到這一條的有多少呢?

  把教義和教徒的行爲混爲一談,企圖用教義證明教徒的行爲,不但在邏輯上講不通,在社會生活中也將得到否定的答案。

  您也許不太了解漢傳佛教。首先,漢傳唯識與藏傳所認識的唯識在見地各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在心與境的關系上,“心因境有,境因心現”,這兩者是相對的。佛在經中作過不少比喻,如“交蘆”,這兩者是互相依附的因緣關系,並非是講山河大地由心創造的。阿賴耶識不可執爲我,這是佛在《解深密經》中強調的。大圓鏡智便是講有無俱遣、遠離兩邊邪見的聖賢境界,中觀應成派的只破不立也是同一道理的另一顯現。所謂“佛性”、“真如”、“大圓鏡智”……等等,是爲度化衆生于名相上安立的。其次,漢傳佛教的顯教與藏傳講的也是很不相同的。

  王颀颀先生,從您對唯識論這一段解說來看,您對唯識論的“了解”比我對漢傳佛教的“不了解”強不了多少,您說“漢傳唯識與藏傳所認識的唯識在見地方面是有很大不同”。這所謂“很大不同”只是您的看法而已,不具備理論上的說服力。

  我藏傳佛教雖然不認可唯識論的觀點,但我們也就像了解中觀論那樣了解唯識論,若不了解怎麼會盲目地否定它的觀點。

  首先,作爲唯識論經論根據的“六經”中。漢文中只有《解深密》、《大方廣佛華嚴經》、《楞伽經》、《厚嚴經》四種.

  藏文中除了以上四經外,還有《如來出現功德經》;在“十二論”中,除了藏文中沒有《顯揚聖教論》而外,《瑜伽師地論》、《大乘經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叁十唯識論》、《阿毗達磨集論》全有藏文譯本。

  除此之外,藏文中還有法稱的《正理論大疏》等因明七論和天主慧、釋迦慧、法尚等人的因明論疏六十多種。

  陳那、法稱一系的因明派,在唯識經、理兩派中屬于重理的唯識理性派,與重經的無著、世親一派有些觀點不同。

  從漢譯《成唯識論》、《唯識二十論解說》、《唯識叁十論解說》和衆多漢文介紹唯識見的資料來看和藏傳佛教所理解的唯識觀完全一致,而和您所說的完全相反,只有您說的才對嗎?

  學術問題要用資料證明,不能憑由偏見引起的臆說代替論證。

  首先需要給您指出的是,所謂“心因境有”不是唯識家的觀點,而是反唯識的觀點,只有“境因心現”才是唯識論的觀點,請您洗耳恭聽:

  既然認爲“藏傳佛教所認識的唯識在見地各方面與漢地的唯識不同”,我就用漢傳佛教的資料說明唯識觀的名義性質。

  (一)黃忏華《佛教各宗大意》謂:“唯爲簡別,遮無外境,識爲能了,诠有內心,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爲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佛教各宗大意》128頁)。

  (二)任繼愈主編《佛教史》雲:“《述記》解釋“唯識”時說:“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這樣就把傳統上強調的“唯識無境”,更明確地表達爲“無境有識”,也更突出了“識”之作爲世界本體的…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