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義”(見《佛教史》296頁)。
(叁)黃卓越主編《中國佛教大觀》雲:“他們認爲:阿賴耶識是一切所知法的宗依,他能發生一切法,即“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宇宙現象都是由人的主觀精神——識所變現出來的,事物的一切屬性都是人們的主觀意識”,“瑜伽行派學說把心法列爲第一位,也就是將精神作爲萬物的本原,把一切現象都看成是“心”“識”所變現出來的”。“《攝大乘論》中認爲,心法的對象都是無實體的,只有識而無境”。“陳那認爲,境不會是在心外的實物,而在心內,是心的一部分”(見《大觀》200-201頁)。
(四)《佛學大辭典》“唯識觀條”:“具名唯識叁性觀,……則以遍計所執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而遮遣,依他圓成,系心內之法,非空而觀照,是名“唯識叁性觀””(見《佛學大辭典》998頁)。
(五)唐玄奘譯解《成唯識論》雲:“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有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雲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實我實法,不可得故”(見《成唯識論》13-14頁)。
(六)唐叁藏譯《唯識二十論述記》雲:“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明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見《唯識二十論述記》第一卷1頁)。
(七)安慧《叁十唯識》疏釋:“雲何知有無外境,唯識境相生?外境由識自性生,許爲識所緣緣”。“如是,無外境故,唯有識似境相生,如夢中識,是義當許”(見《叁十唯識》疏釋4-5頁)。
(八)日本人井上玄真著《唯識叁十頌講話》“唯識論要旨:大乘思想,直談萬法唯心,不許心外有實在之法,蓋萬法唯心,是大乘諸家之常談”。“論一切萬法,非心外實有,皆是唯識,亦非偏有偏空之法,正顯中道”,“所謂唯識者,簡去心外諸法,擇取識心,是遮簡迷情外界有事物存在的我執法執,表裏內界識心的真心法相。約言之:便是把萬有歸于識心之一法。”“色是識之所變”。“即華嚴經中所說:“叁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即是唯識,也就是中道”(見《講話》3-4頁)。
(九)(俄)舍爾巴茨基《佛教邏輯》中“佛教哲學的第叁階段”中說:“新的出發點似乎是印度形式的“我思故我在”,他們提出“我們不能否認內省的真實性”先前關于外部世界的懷疑主義被完全保存下來。佛教成了觀念論的。它堅持說一切存在必然是精神的(唯識說),我們的觀念並無客觀真實性的支持”。觀念論——唯識無境之空——極端——契經派,無著、世親。溫和——因明派、陳那、法稱 (見《佛教邏輯》16-19頁)。
(十)(俄)舍爾巴茨基《小乘佛學》中說:“佛教中的觀念論一派,即陳那和法稱一派,發展了一種(認識)先驗論。它與康德的先驗論有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見該書102頁)。
在該書的“譯者序言”中說“舍爾巴次基的佛教哲學開始于對法稱《正理一滴》的研究。…他稱法稱爲“印度的康德””(見舍氏《小乘佛學》第4頁)。
以上關于“唯識見”的解釋,沒有一個是藏傳佛教的。因此,也不會含有藏傳佛教的認識偏見,我想會使您滿意的。
您的“心因境有”和“並非是講山河大地由心創造”的觀點的根據是什麼呢?
其次,您把“佛心”、“真如”、“大圓鏡智”攪在一起,放在唯識中也是十分外行的表現,唯識家雖然承認真如法性而絕不承認“佛心”,因爲大乘“佛心論”和唯識的“五種姓”說是矛盾的。
若承認有情皆具佛性,就不能承認“一闡提”的存在。即使是承認佛心論的中觀派,“佛性”和“真如法性”有區別,即佛性是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不等于佛性。
因爲“佛性”(心)是有情的屬性,而真如法性是有情無情諸法的屬性。概念有寬窄之分,不能混爲一談。
第叁,說“中觀應成派的只破不立也是(與唯識)同一道理的另一顯現”的說法,也和您對唯識論的其它觀點一樣是不能成立的。
您的所謂“漢傳講的顯教與藏傳講的顯乘也是很不相同”的說法和您認爲“藏傳佛教所認識的唯識與漢傳唯識在見地各方面大不相同”的說法同樣都是您所謂的“漢傳顯教”和“漢傳唯識”。與實際漢傳顯教及漢傳唯識,沒有任何共同之點。我就像破您的所謂“漢傳唯識觀”一樣,可以拿出大量的漢傳佛教權威性資料,讓您張口結舌,但我覺得無此必要。
再次,智慧正見與菩提心的關系,也與您的見解不同。在漢地,菩提心是分“勝義谛”與“世俗義谛”來講的。關于世俗義谛的菩提心行,是各個漢傳宗派在一開始修行都要強調的,並貫穿整個修行過程。修行人(尤其出家人)在開始時就要發四弘願誓:無量法門誓願學,無量煩惱誓願除,無量衆生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關于勝義谛菩提心是證得果位,獲得空性與菩提不二的境界而言的。勝義菩提心只有菩薩與佛才有。不像您所講“從産生菩提心之時起,不管有無功德智慧,雖未見性登地也可稱作菩薩。”
王颀颀先生:您的偏見和好勝心,與您的知識水平相差太遠,就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中暴露了您的佛教知識貧乏的許多弱點。請您注意:
一、“勝義谛菩提心是指證得果位,獲得空性與菩提心不二的境界而言的,勝義菩提心只有菩薩與佛才有”。
這段話中就有叁點錯誤
①概念不清;前面說,“勝義菩提心是指“證得果位””,後面又說“勝義菩提心只有菩薩與佛才有”果位與“道位”概念不同。
“果位”在菩薩乘中是指“佛位”,菩薩在“道位”,不在“果位”。語句前後矛盾,足見您概念不清;
②邏輯矛盾,前面說勝義菩提心在“果位”,緊接著又說“勝義菩提心只有菩薩與佛才有”。既然勝義菩提心在“果位”,就排除了道位的菩薩所有。
既然菩薩也有勝義菩提心,就勝義菩提心不僅在“果位”,而且“道位”"也有;
③勝義菩提心不是所有的菩薩都有,而只有一到十地的聖位菩薩才有。所以應該說“勝義菩提心只有聖菩薩和佛才有”。
二、從您說的“不像你所講,從産生菩提心之時起,不管有無功德智慧,雖未見性登地,也可稱作菩薩”。
這段話來看,您連大乘佛教的基本常識都不懂,因爲凡是懂得一點大乘佛教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菩薩”這個名稱不是聖位菩薩的“專稱”。
菩薩有“聖位菩薩”和未見性“賢位菩薩”兩種。
所謂“賢位菩薩”就是處于叁資糧道和四加行道的具有菩提願心和六度行的凡人菩薩,也稱“七賢位菩薩”。
您如果去過漢傳佛教寺廟的話,也許聽到過把在家居士稱作“男菩薩”、“女菩薩”。雖然這種稱乎不一定適合。
但只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無論什麼人,都獲得被稱爲“菩薩”、“佛子”的資格。
這不是我信口開河,而有大乘經論根據。
印度大乘論師寂天所著《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雲:
“生死獄系苦有情,
若生真實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
世間人天應禮敬”。
臺灣釋如石所譯散文雲:“即使是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衆生,只要能生起由思和修所生的真實菩提心,那麼即刻就可以尊稱爲諸佛“如來之子”,世間的人和天都應該向他們禮敬”。而所謂“如來子”“佛子”都是“菩薩”的別名(見釋如石譯注《菩薩行》157頁)。
再看隆蓮譯解《入菩薩行論廣解》中的解說:“若發菩提心者刹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若人能發願行菩提心者,彼無間刹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爲“諸如來子”。此名有殊勝義,謂是世間無人俱應合掌恭敬之處也。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輪回牢獄系縛之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心,無間即得如是功德也”(見隆蓮《入菩薩行廣解》第8頁)。
法尊所譯《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入大乘門雲:“發菩提心刹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稱爲“善逝子”,又雲:今日生佛族,今爲“諸佛子”。此說發心無間即爲佛子”。“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爲“菩薩””(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205頁)
入大乘道自發菩提願心、持戒行菩薩行起,便得“菩薩”之名,不是藏傳佛教一家的說法,漢傳佛教也有同樣的說法,只是您聞所未聞而已。請看:
丁福保編《佛教大辭典》“菩薩”條如何說:“菩薩具名菩薩。舊譯爲“大道心衆生”,道衆生,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衆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此人發大心爲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
“二種菩薩身”條雲:“一生死肉身叁賢位之菩薩,未證法生,爲惑業受叁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薩也;二法性生身,既證得無生法性舍叁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議變易身之菩薩地,此法性生身,謂是初地以上。”
“叁賢”條雲:“謂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也《仁王護國經疏》曰:十住十行十回的諸位菩薩皆稱“賢者”。此就別教而論,蓋諸位菩薩俱斷見思惑盡,尚有無明惑在,未入聖位,故名賢。”
以上菩薩分賢聖之說與我的說法完全一致,而與您的說法恰巧相反,對此,您還有何說?您的無知的說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禅宗祖師對悟道弟子講“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實際理地不立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些對正見與菩提心不二的見解,怎可稱爲“邪說”?
請問:您的這種說法能代表禅宗嗎?前面所引用的禅宗中的那一類問題,也都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嗎?那些所謂“戒律蕩然”、“廢法毀行”也是您的“正見”、“正說”嗎?“呵祖罵佛,燒佛像斬貓,”也是“正行”嗎?
“見性智慧是“體”,六度萬行是“用”,豈有沒有正見的菩提心,豈有沒有智慧的糊塗菩薩…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