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供品。
供養時,仁波切入勝叁摩地,至心墾禱一切護法聖衆加持,並祈願大師得到一切成就。祈禱完畢,以青稞供養壇城。刹那間,所有的青稞變成像珍寶一樣,大放光明。
仁波切看了,很高興的說:“這乃是賢慧,成就佛教第二能仁(教主)之瑞兆也。”
(九)不回鄉裏的征兆
臨別之前,大師向頓珠仁飲仁波切禮辭。
這時,師徒一個以恩深,一個以義重,二人相互依依不舍,不勝異別之情。但大師這次到衛藏,意義非常重大,關系著整個佛教的盛衰,無量衆生的利益。因此不敢強留,唯有至誠發願,希望將來能夠在淨土中相見而已。
大師由于思念上師平日教誨的深恩,熱淚不禁奪眶而出,心中覺得無限的怅惘。仁波切爲他摩頂加持,並一再安慰他。最後雙雙含著熱淚,互道珍重後,才緩緩的離開。
大師一面走,一面誦文殊真寶名經,海潮般離別之情,才慢慢平靜下來。但每當回頭一望時,雖然已看不清上師的住處,心中卻又湧起萬般的悲痛,忍不住幾乎想跑回去。于是加緊誦持真寶名經,努力鎮抑住這股洶湧澎湃的悲哀。
然而很不可思議的是,大師只要誦到“不還之中複不還”這句經文時,心中自然而然又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念,不由自主地跨出笃定的腳步,勇敢向前邁進。或許這種預兆,早已顯示出大師將斷除恩愛,不再回鄉裏了吧!
詩曰:
神童佛子世希珍,噶瑪歎稱二聖人;
七歲出家通六慧,年輕入藏遍修臻。
四、爲弘聖教博學多聞
(一)入衛藏的途中
和大師同行到衛藏的,有住在止僅寺的化緣喇嘛,名叫仁飲貝(rin-chen-dpol,義譯爲寶吉祥)。另外還有二個舅舅,幾個商人。
他們途經昌都時,在那裏住了一晚。那天餐上,大師夢見十六尊者和嘛哈嘎拉現身加持。後來,大師的高足喜饒桑布,依菩提億和賈曹傑之授記,在大師住宿的地方興建慈氏洲寺(即今昌都喇嘛寺),弘揚無垢正法。大師的教法,遂流遍于西康。
癸醜年(一叁七叁,大師十七歲)秋天,大師等人到達前藏止公寺(”bri-gung,或作”bri-khung)。大師在師依(地名)止公替寺(止公分叁部分,替寺bthil是其中之一),谒見噶舉派止公支派之大法王卻吉結布(chos-kyi
rgyal-po,他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喇嘛),在法王座前,修學大乘發心儀軌、大印五法、那若六法,以及止公派大喇嘛的著述。
(二)西藏大醫王
大師又從止公寺結伴西行,路經貢塘(gong-thang,即拉薩東南蔡貢塘)時,依止當地一位精通醫術,名叫衮卻劄希dkon-mchon
sbyabs,義譯爲寶依處)的大醫師。
他跟醫師學習馬鳴菩薩造的八支醫書,和印度、西藏所有善巧醫師的注釋,以及實習一切大小手術。經過沒多久,全部通達玄奧,圓滿善巧。
有一回,大師的身體欠安,雖然有十幾位名苌在聯合替他診治,但是,應該用什麼藥,如何配治,以及寒熱之調配等,都還須請問大師。因此,這些醫師就在大師足前學習醫理,過了一段時間,都贊不絕口的說:“如今西藏所有醫師中,最精通醫道的,莫過于法王仁波切了(宗喀巴大師之尊稱)。法王仁波切只不過對我們略微地講解一些藥性的差別,就已經比我們過去所學到的,還要進步得多。”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件事,窺知大師對于五明中的醫理,是如何的善巧通達了。
(叁)驚人的慧力
大師在貢塘住沒多久,爲了修學彌勒、無著、龍樹、提婆等各大菩薩的著作,遂前往第瓦僅寺(bde-ba-can,義譯爲極樂寺,此寺是當時前藏噶當派的六個有名講授經論寺院之一,也是上師頓珠仁欽的母寺)。
到達第瓦僅寺之後,大師依止住持劄希僧格(bkra-shisseng-ge,義譯爲吉祥獅子上座也協僧格(ye-shes
seng-ge,義譯爲智獅子)聽聞經論,依止雲丹嘉錯(yon-tan
rgya-mtsho)和邬錦巴(o-rgyan-pa)兩位阿阇黎背誦經文。前後經過十八天,大師就把《現莊嚴論》的本文、印度獅子賢的注解和藏人绛嘉(”jam-skya)的疏釋,背得滾瓜爛熟,義理脈絡也通達無余。
當時所有的教授師和同學們,對大師這種超人慧力,感到十分驚訝,無不深加贊歎。
(四)辯才無礙
依照西藏修學佛法的慣例,每當學習一部論,獲得善巧精通之後,須到其他各寺去立這部論的宗,再由各寺選派精通這部論的法師,提出難題對辯。這種以論理研究佛法的方法,條理嚴謹,剖析精微,能使修學的人,對經中的含義獲得堅固不謬的見解。
大師十九歲時,已將《現觀莊嚴論》學得非常善巧,所以開始到各寺參加辯論,辯論的第一站,大師選擇當時極爲有名的桑樸寺。
桑樸寺(gsang-phu)位于拉薩以南,聶塘以東,于一〇七叁年,由翺勒必喜饒所創建。西藏著名大譯師翺羅敦喜饒(rngogbloldan
shes-rad,1059-1109)繼主此寺。從那時起,桑樸寺就一直是衛藏著名的講授經論,尤其是傳授因明和彌勒五論的寺院。現在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入門辯論式,即創于此寺。各派著名喇嘛,如噶瑪噶舉之初祖知叁時,刹巴噶舉初祖漾刹巴等,多曾來此寺求學。(第瓦僅寺當時是屬于桑樸寺上院的一個支寺。)
大師在桑樸寺辯論時,由于都是內懷悲智,外具和悅,以無礙的辯才,闡述深廣的妙義,所以引起許多學者的信敬,大師“智慧圓明”的美名,遂慢慢傳遍到各地。
(五)受學密法
大師認爲,成佛之道只有兩種大乘,一種是波羅蜜乘(顯教),一種是金剛乘(密教)。這兩種大乘,以金剛乘較爲超勝,因爲金剛乘是二種悉地的寶藏,較佛出世更爲難得。
所以大師住第瓦僅寺時,爲了學密法,特地到聶塘附近的卻宗地方(chos-rdzong),拜谒薩迦教主鎖南堅參尊者(bla-madam-pabsod-namsrgyal-mtshan,1312-1375,通稱喇嘛丹巴,八思巴之侄孫)。向尊者求得文殊五字明(紅黃文殊)灌頂、鈴師派的勝樂身曼陀羅灌頂、古王兖(嘛哈嘎拉密法中的一種)灌頂等。
十九歲時,又從霞魯寺住持仁欽南結大師(rin-chenrnam-rgyal,義譯爲寶勝,布頓大師之傳法弟子),學習彌勒巴派之十叁尊勝樂法,和大威德金剛五尊等灌頂。在覺摩囊寺(jo-mo-nang),從薄棟·喬列南結大師(bo-dongphyags-lasrnam-rgyal,1306-1386,是當時以擅長時輪金剛享有盛名的大師),學習時輪金剛六加行法,和時輪各種大疏等。
這些密法和密續講授,都是西藏當時極爲重要的傳承,和心藏教授,大師均能受持而領悟。
(六)歡喜的講受
丙辰年(一叁七六,大師二十歲)夏天,大師前往孜欽寺(rtse-chen,在江孜以北的一座山上,谒見兖噶貝仁波切(kun-dpal)。仁波切爲大師詳講《現觀莊嚴論》一遍。仁波切智慧明利,又善能觀機逗教,具足無量善巧相。大師因而獲得最滿意的教授,凡譯自印度之各種注疏,全部通達無礙。
隨後大師又請兖噶貝仁波切講俱舍論。仁波切說:“我原本相當通達俱舍論的。但是,近年來一直沒有人來聽講,已經稍感生疏了。如果現在要重新開講,勢必再參閱各家的著述。由于我最近身體不好,加上正在講授莊嚴論和因明,所以短時間恐怕不能如願。幸好我有一位弟子,名叫仁達瓦(red-mda”-ba),他的智慧極高,又善巧俱舍,你可以從他聽聞,如能好好學習,必能獲益。”
大師經兖噶貝仁波切介紹後,在這年的夏天,依止結尊仁達瓦(結尊是尊敬之辭),聽受《世親菩薩注釋的俱舍論》一遍。
結尊仁達瓦講經非常善巧,他不光是消文釋義,還將整部論的要義,前後有條不紊的善加配置。其中一些關鍵和扼要的地方,也都以正理很清楚的加以辨別。使學者不但對整部論有整體的概念,而且對于不共殊勝的地方,也有決定性的見解。大師聽了非常高興,雖然只聽一遍,文義卻能完全明白。最後大師又提出論中最艱深的問題,並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結尊仁達瓦討論。每個細節經過結尊仁達瓦精微的剖析後,都感到很滿意。師生因此都很愉快。
結尊仁達瓦告訴大師說:“對你講經,實在須要很小心。不過你能提出問題的核心,所以講給你聽,我很歡喜。”
(七)無與倫比的恩師
大師一生中,影響至深且巨的,要算結尊仁達瓦了。
仁達瓦,本名叫宣奴羅追(gzhon-nublo-gros,1349-1412,義譯爲童子慧)。元朝至正九年,在薩迦寺附近仁達考梭出生。一般人都以他出生地爲名。尊稱他“仁達瓦”。
仁達瓦從小就智慧過人,處處顯露出與衆不同的特殊禀賦。在他心中,叁有世間就像海市蜃樓般地不足爲恃,行菩薩道,也只是些“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罷了,又因他厭離種種欺诳不實的世俗恩愛,衷心追求幽邃的真理,所以年紀很小就出家了。
仁達瓦出家後,從慶喜祥和末底班禅等大善知識,接受各種經論的傳承,從薩迦寺住持聽聞中觀論。由于他宿智穎悟,一切顯密經論,只須參閱一、二次,就能通達其中的深義。譬如中觀論,即是靠自己之觀察慧力,通達應成派(月稱派)中觀見之深義,而廣教後學的。
中觀論是一部闡明如來所說緣起空義的論著。因爲修學佛法,若不證得空義,即使是聲聞、辟支佛道,也無法脫離生死輪回,所以這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奈何當時中觀學非常衰微,得傳承的人已如晨星之寥落,更遑論是解釋講授的人。後因仁達瓦大力提倡,善于宣講,中觀才又在西藏興盛起來。如噶瑪…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