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品。
供养时,仁波切入胜三摩地,至心垦祷一切护法圣众加持,并祈愿大师得到一切成就。祈祷完毕,以青稞供养坛城。刹那间,所有的青稞变成像珍宝一样,大放光明。
仁波切看了,很高兴的说:“这乃是贤慧,成就佛教第二能仁(教主)之瑞兆也。”
(九)不回乡里的征兆
临别之前,大师向顿珠仁饮仁波切礼辞。
这时,师徒一个以恩深,一个以义重,二人相互依依不舍,不胜异别之情。但大师这次到卫藏,意义非常重大,关系着整个佛教的盛衰,无量众生的利益。因此不敢强留,唯有至诚发愿,希望将来能够在净土中相见而已。
大师由于思念上师平日教诲的深恩,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心中觉得无限的怅惘。仁波切为他摩顶加持,并一再安慰他。最后双双含着热泪,互道珍重后,才缓缓的离开。
大师一面走,一面诵文殊真宝名经,海潮般离别之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但每当回头一望时,虽然已看不清上师的住处,心中却又涌起万般的悲痛,忍不住几乎想跑回去。于是加紧诵持真宝名经,努力镇抑住这股汹涌澎湃的悲哀。
然而很不可思议的是,大师只要诵到“不还之中复不还”这句经文时,心中自然而然又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念,不由自主地跨出笃定的脚步,勇敢向前迈进。或许这种预兆,早已显示出大师将断除恩爱,不再回乡里了吧!
诗曰:
神童佛子世希珍,噶玛叹称二圣人;
七岁出家通六慧,年轻入藏遍修臻。
四、为弘圣教博学多闻
(一)入卫藏的途中
和大师同行到卫藏的,有住在止仅寺的化缘喇嘛,名叫仁饮贝(rin-chen-dpol,义译为宝吉祥)。另外还有二个舅舅,几个商人。
他们途经昌都时,在那里住了一晚。那天餐上,大师梦见十六尊者和嘛哈嘎拉现身加持。后来,大师的高足喜饶桑布,依菩提亿和贾曹杰之授记,在大师住宿的地方兴建慈氏洲寺(即今昌都喇嘛寺),弘扬无垢正法。大师的教法,遂流遍于西康。
癸丑年(一三七三,大师十七岁)秋天,大师等人到达前藏止公寺(”bri-gung,或作”bri-khung)。大师在师依(地名)止公替寺(止公分三部分,替寺bthil是其中之一),谒见噶举派止公支派之大法王却吉结布(chos-kyi
rgyal-po,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喇嘛),在法王座前,修学大乘发心仪轨、大印五法、那若六法,以及止公派大喇嘛的著述。
(二)西藏大医王
大师又从止公寺结伴西行,路经贡塘(gong-thang,即拉萨东南蔡贡塘)时,依止当地一位精通医术,名叫衮却札希dkon-mchon
sbyabs,义译为宝依处)的大医师。
他跟医师学习马鸣菩萨造的八支医书,和印度、西藏所有善巧医师的注释,以及实习一切大小手术。经过没多久,全部通达玄奥,圆满善巧。
有一回,大师的身体欠安,虽然有十几位名苌在联合替他诊治,但是,应该用什么药,如何配治,以及寒热之调配等,都还须请问大师。因此,这些医师就在大师足前学习医理,过了一段时间,都赞不绝口的说:“如今西藏所有医师中,最精通医道的,莫过于法王仁波切了(宗喀巴大师之尊称)。法王仁波切只不过对我们略微地讲解一些药性的差别,就已经比我们过去所学到的,还要进步得多。”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件事,窥知大师对于五明中的医理,是如何的善巧通达了。
(三)惊人的慧力
大师在贡塘住没多久,为了修学弥勒、无著、龙树、提婆等各大菩萨的著作,遂前往第瓦仅寺(bde-ba-can,义译为极乐寺,此寺是当时前藏噶当派的六个有名讲授经论寺院之一,也是上师顿珠仁钦的母寺)。
到达第瓦仅寺之后,大师依止住持札希僧格(bkra-shisseng-ge,义译为吉祥狮子上座也协僧格(ye-shes
seng-ge,义译为智狮子)听闻经论,依止云丹嘉错(yon-tan
rgya-mtsho)和邬锦巴(o-rgyan-pa)两位阿阇黎背诵经文。前后经过十八天,大师就把《现庄严论》的本文、印度狮子贤的注解和藏人绛嘉(”jam-skya)的疏释,背得滚瓜烂熟,义理脉络也通达无余。
当时所有的教授师和同学们,对大师这种超人慧力,感到十分惊讶,无不深加赞叹。
(四)辩才无碍
依照西藏修学佛法的惯例,每当学习一部论,获得善巧精通之后,须到其他各寺去立这部论的宗,再由各寺选派精通这部论的法师,提出难题对辩。这种以论理研究佛法的方法,条理严谨,剖析精微,能使修学的人,对经中的含义获得坚固不谬的见解。
大师十九岁时,已将《现观庄严论》学得非常善巧,所以开始到各寺参加辩论,辩论的第一站,大师选择当时极为有名的桑朴寺。
桑朴寺(gsang-phu)位于拉萨以南,聂塘以东,于一〇七三年,由翱勒必喜饶所创建。西藏著名大译师翱罗敦喜饶(rngogbloldan
shes-rad,1059-1109)继主此寺。从那时起,桑朴寺就一直是卫藏著名的讲授经论,尤其是传授因明和弥勒五论的寺院。现在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入门辩论式,即创于此寺。各派著名喇嘛,如噶玛噶举之初祖知三时,刹巴噶举初祖漾刹巴等,多曾来此寺求学。(第瓦仅寺当时是属于桑朴寺上院的一个支寺。)
大师在桑朴寺辩论时,由于都是内怀悲智,外具和悦,以无碍的辩才,阐述深广的妙义,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信敬,大师“智慧圆明”的美名,遂慢慢传遍到各地。
(五)受学密法
大师认为,成佛之道只有两种大乘,一种是波罗蜜乘(显教),一种是金刚乘(密教)。这两种大乘,以金刚乘较为超胜,因为金刚乘是二种悉地的宝藏,较佛出世更为难得。
所以大师住第瓦仅寺时,为了学密法,特地到聂塘附近的却宗地方(chos-rdzong),拜谒萨迦教主锁南坚参尊者(bla-madam-pabsod-namsrgyal-mtshan,1312-1375,通称喇嘛丹巴,八思巴之侄孙)。向尊者求得文殊五字明(红黄文殊)灌顶、铃师派的胜乐身曼陀罗灌顶、古王兖(嘛哈嘎拉密法中的一种)灌顶等。
十九岁时,又从霞鲁寺住持仁钦南结大师(rin-chenrnam-rgyal,义译为宝胜,布顿大师之传法弟子),学习弥勒巴派之十三尊胜乐法,和大威德金刚五尊等灌顶。在觉摩囊寺(jo-mo-nang),从薄栋·乔列南结大师(bo-dongphyags-lasrnam-rgyal,1306-1386,是当时以擅长时轮金刚享有盛名的大师),学习时轮金刚六加行法,和时轮各种大疏等。
这些密法和密续讲授,都是西藏当时极为重要的传承,和心藏教授,大师均能受持而领悟。
(六)欢喜的讲受
丙辰年(一三七六,大师二十岁)夏天,大师前往孜钦寺(rtse-chen,在江孜以北的一座山上,谒见兖噶贝仁波切(kun-dpal)。仁波切为大师详讲《现观庄严论》一遍。仁波切智慧明利,又善能观机逗教,具足无量善巧相。大师因而获得最满意的教授,凡译自印度之各种注疏,全部通达无碍。
随后大师又请兖噶贝仁波切讲俱舍论。仁波切说:“我原本相当通达俱舍论的。但是,近年来一直没有人来听讲,已经稍感生疏了。如果现在要重新开讲,势必再参阅各家的著述。由于我最近身体不好,加上正在讲授庄严论和因明,所以短时间恐怕不能如愿。幸好我有一位弟子,名叫仁达瓦(red-mda”-ba),他的智慧极高,又善巧俱舍,你可以从他听闻,如能好好学习,必能获益。”
大师经兖噶贝仁波切介绍后,在这年的夏天,依止结尊仁达瓦(结尊是尊敬之辞),听受《世亲菩萨注释的俱舍论》一遍。
结尊仁达瓦讲经非常善巧,他不光是消文释义,还将整部论的要义,前后有条不紊的善加配置。其中一些关键和扼要的地方,也都以正理很清楚的加以辨别。使学者不但对整部论有整体的概念,而且对于不共殊胜的地方,也有决定性的见解。大师听了非常高兴,虽然只听一遍,文义却能完全明白。最后大师又提出论中最艰深的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结尊仁达瓦讨论。每个细节经过结尊仁达瓦精微的剖析后,都感到很满意。师生因此都很愉快。
结尊仁达瓦告诉大师说:“对你讲经,实在须要很小心。不过你能提出问题的核心,所以讲给你听,我很欢喜。”
(七)无与伦比的恩师
大师一生中,影响至深且巨的,要算结尊仁达瓦了。
仁达瓦,本名叫宣奴罗追(gzhon-nublo-gros,1349-1412,义译为童子慧)。元朝至正九年,在萨迦寺附近仁达考梭出生。一般人都以他出生地为名。尊称他“仁达瓦”。
仁达瓦从小就智慧过人,处处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殊禀赋。在他心中,三有世间就像海市蜃楼般地不足为恃,行菩萨道,也只是些“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罢了,又因他厌离种种欺诳不实的世俗恩爱,衷心追求幽邃的真理,所以年纪很小就出家了。
仁达瓦出家后,从庆喜祥和末底班禅等大善知识,接受各种经论的传承,从萨迦寺住持听闻中观论。由于他宿智颖悟,一切显密经论,只须参阅一、二次,就能通达其中的深义。譬如中观论,即是靠自己之观察慧力,通达应成派(月称派)中观见之深义,而广教后学的。
中观论是一部阐明如来所说缘起空义的论著。因为修学佛法,若不证得空义,即使是声闻、辟支佛道,也无法脱离生死轮回,所以这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奈何当时中观学非常衰微,得传承的人已如晨星之寥落,更遑论是解释讲授的人。后因仁达瓦大力提倡,善于宣讲,中观才又在西藏兴盛起来。如噶玛…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