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P2

  ..續本文上一頁爲“空”不相仇,

  以此離邊中觀見,(離常斷二邊而住于中道之見)

  與深密道究竟義,

  光明、幻身、雙運等,

  若知取作修佛用,

  頓時能解顯密法,

  難要網結盡全收。

  由此空前語甘露,(語甘露指宗喀巴的著作教言)

  重開佛教千葉蓮,

  念師善慧名稱〔9〕恩,

  第二佛前禮百周〔10〕。

  師尊顯密之教法,

  猶如純金無垢雜,

  講、修以掃益淨潔,

  開顯贍洲放光華。

  從彼二大弟子起,(二大弟子即賈曹與克珠)

  直至格魯派〔11〕法統,

  所有現未到來師,

  頂敬依止遍無涯。(以上頌句爲禮贊格魯派諸師)

  遍主不動金剛佛,

  以及能怖、勝樂尊,

  度母文武諸尊前,

  勝共悉地〔12〕祈速生。

  怙主及內外閻摩,

  瑪索、卻嘉五明王〔13〕,

  摧壞魔軍金剛力,(金剛力爲護法神名)

  請作四業〔14〕事永揚。(以上兩頌爲求神扶助事業)

  【注釋】

  〔1〕以上爲禮贊與文殊體性無二無別的具德宗喀巴大師,請師賜給福善。

  〔2〕四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

  〔3〕十力: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根勝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宿命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以上十力,唯佛具足。

  〔4〕現十二業此土生:十二業指從兜率下降事業、入胎事業、誕生事業、學書習定事業、婚配賽藝事業、離俗出家事業、行苦行事業、誓得大菩提事業、降魔成佛事業、轉*輪事業、從天降臨(即爲母說法後複降臨此世界)事業、示涅槃事業。以上十二事業,爲釋迦牟尼在“此土”娑婆世界的功業。

  〔5〕釋迦獅子:釋迦牟尼的別號。

  〔6〕叁門:指身、語、意。言身、語、意都當虔誠而作禮敬。

  〔7〕車軌:言深觀與廣行兩派如車行的軌道,此軌道爲龍樹與無著所開,衆皆隨行。

  〔8〕是昔法王諾、班等,來藏諸師前贊揚:此爲禮贊西藏諸王、譯師,及從印來藏諸班智達和大成就者。

  〔9〕善慧名稱:宗喀巴大師的名諱,藏語“羅桑紮巴”,譯意爲“善慧名稱”。

  〔10〕第二佛前禮百周:言宗喀巴大師爲釋迦佛以後再來此世成佛者,媲美佛陀,故稱第二佛。念其恩德,故當頂禮百遍。從“能以正法白晝光”句起,至“第二佛前禮百周”句止,總括其義,是說若知采取宗喀巴大師以“顯”教的離二邊中觀中見,配合甚深“密”道的究竟教義一一光明、幻化身、雙運身等最重要的言教甘露(即諸論著),作爲修成佛道之用。則頓時能解開所有顯密諸法中的難處網結。由大師的言教甘露的灌溉,重開出如千葉白蓮花的佛教。這種功德,只有與佛媲美的第二佛陀宗喀巴才能做得到,故當百遍頂禮。

  〔11〕格魯派:“格魯”譯意包括有善律、善理、善宗規等意思。爲宗喀巴師徒所創藏傳佛教新噶丹派之別名。漢俗以此派所著衣帽尚黃色,故稱之爲黃教。這一稱法不大妥當,但已在漢土中流行。

  〔12〕悉地:爲梵語,譯意爲成就。有殊勝和共通兩種成就。

  〔13〕從“怙主”起至“卻嘉五明王”:皆爲護法神之名,“瑪索”意爲退敵母。五明王,指身、語、意、事業、功德五種護法神——明王。

  〔14〕四業:指和息、增長、權懷、誅滅四種事業。

  保證著此傳記

  堪禮勝田〔1〕大寶前〔2〕

  接受敬信之禮品,

  願以具義善妙語,

  妙花美鬘飾頂嚴〔3〕

  【注釋】

  〔1〕勝田:上師和叁寶被稱爲“最勝福田”。

  〔2〕大寶前:是說大寶上師的座前。

  〔3〕這一首頌詞爲著者保證著此傳記的誓願。第一句是說在值得禮敬的最勝福田——大寶上師(即喇嘛仁波且·意希尊追)的座前。第二句是說接受了敬信大衆,因請著此傳記送來的哈達、曼遮等禮品。

  第叁句和第四句是說:因此,我誓願以具足大義的美妙詞語,如妙花美鬘供于諸上師的頂上,以作莊嚴。

  教導聽教者

  是誰負荷叁世中,(過去、未來、現在叁世)

  所有導師事業擔,

  除說持教傳奇師,(指宗喀巴)

  何須演說余外事。

  但見普遍諸人士,

  由于愚癡成目盲,

  大德功德如日光,

  亦成隱暗難顯揚。

  尤其偏私魚蝦類,

  以彼惡劣之動機,

  糊說各種增損語〔1〕。

  猶如瘋人妄言奇。

  辨別善惡力薄弱,

  愚昧諸人隨附從,

  無盡可怖惡趣〔2〕門,

  如趕畜群入其中。

  今以難忍增上心〔3〕,

  引出傳記如明月,

  普顯奇影猶笑容,(奇影指月中兔影)

  對此彼能悅意生。

  誰爲具慧虔信人,

  如其心中所記持,

  傳記之音杜鵑聲〔4〕,

  如誦經忏適可聽。

  【注釋】

  〔1〕增損語:即誣蔑和歪曲,顛倒有無。如說無過爲有過,有德爲無德。

  〔2〕惡趣:佛書說有叁種惡趣,爲地獄、餓鬼、畜牲。

  〔3〕今以難忍增上心:“難忍”是說對諸愚癡者,造誹謗惡業,入惡趣門而生難忍悲心,所以生起“增上心”即高尚的發心(即動機)而作出傳記。

  〔4〕杜鵑聲:對美妙的文章、詞句和詩歌,西藏學者常以“杜鵑聲音”來贊揚。

  當前的論述

  在前面先將“禮贊”和“保證著此傳記”,及“教導聽教者”等頌詞說畢,以下應說何者?如克珠·格勒伯桑(譯意爲“妙善吉祥賢”。以下只用名,譯意不贅)的著述中說:

  “二資偉行〔1〕東山頂〔2〕,

  佛子勇士月輪升〔3〕,

  照開君陀教祥瑞〔4〕,

  至尊上師心神清〔5〕,

  善慧語音擁吉祥,

  名稱鼓聲響十方,

  師之足下我(克珠)頂禮,

  具德智者齊拜仰。

  最勝禁戒〔6〕善戒行,

  觀察大小諸經義,

  詳細辨別無倫比,

  一並全修喜最精。”

  如上所說成爲值得贊頌的神聖對象,他是一切人、天衆生未熟識的大親友,發心獨自負荷起擁有具德十力〔7〕的諸佛所有事業,而且達到壯志的彼岸,並且對于如來所有顯密教證之政教能自在地轉*輪的大法王;他對于如所有和盡所有的“所知境界”具有極廣博的智慧〔8〕;尤其是能以“無緣大悲”〔9〕對所有衆生,如母親愛護其獨子那樣。晝夜六時都以清淨慧眼常作普視的悲心大士;特別是在此濁世〔10〕時,他佛教教法上,如釋迦再來此世,能以諸種與佛陀相同而不隨附他者的講、修法門事業來闡明和光大佛教,使佛教如白晝的太陽一樣光輝。因此,在人、天世界中,“第二佛陀”(即宗喀巴)的美稱,巍然而顯耀。

  大師的真實名諱雖是“名難言說,因事和需要而說”時〔11〕,應說是至聖具德上師與能仁大金剛持體性無二無別的文殊怙主法王東方宗喀巴·羅桑紮巴(意譯爲“善慧名稱”,以下只稱名,意譯不贅)。如是美稱的白色傘蓋遍布于“有寂”(輪回與涅槃)境界的至聖宗喀巴大師的叁密事迹和稀有卓越的諸史事,是當前應說的主要事項。其中首先述說前言後,分列出說明寫作此傳記的原因;述說此傳記的正文,以回向和發清淨誓願而作結束共叁章。

  【注釋】

  〔1〕二資偉行:這裏是說宗喀巴大師過去的轉生中積集福慧二資糧和作偉大的菩薩行,而獲得誕生在具足十善地方——東方宗喀。又一講是說宗喀巴所積二資糧和偉大行,都達到東山頂峰—般的高度。

  〔2〕東山頂:指東方宗喀的山頂。

  〔3〕佛子勇士月輪升:是說佛子勇土宗喀巴如皎潔的月輪開起于東方宗喀的山頂。

  〔4〕照開君陀教祥瑞:喻宗喀巴功德如月光,能照開如君陀花的佛教,使現奇境祥瑞之相。君陀花即睡蓮,月出則開,日出即合。

  〔5〕至尊上師心神清:言至尊上師宗喀巴內心皎潔除滅一切黑暗,神志清朗。

  〔6〕禁戒:是修顯密諸法應禁止的諸行,大師善以諸禁戒作戒行。

  〔7〕十力:見3頁注(3),十力唯佛具足。這裏指宗喀巴的“力”德如諸佛。

  〔8〕廣博的智慧:文殊菩薩具有極廣博智慧。這裏是指宗喀巴的智德如文殊。

  〔9〕無緣大悲:觀世音菩薩具有無所緣而遍及一切的大悲心。這裏是指宗喀巴的“悲”德如觀音。

  〔10〕濁世:言煩惱粗重、壽命短促、見解顛倒等濁垢橫流的世間。

  〔11〕名難言說:因尊師之故,對上師的名諱是難于說出的。只在因事及必要時,始可稱上師之名。

  第一章說明寫作此傳記的原因

  總的說來,所謂諸聖賢大德的傳記,不管是寫其往昔曆代轉生的本生故事,或是寫此生之史事。都必須寫其較其他一般普通人士更爲殊勝超越,及其稀有的身、語、意功德尤其是必須述說他對于佛法所作聞、思、修叁者的清淨事業的情況,以及依此叁者而獲得善巧之功德,即精于講說、辯論、著作叁者。還有戒嚴之功德,即不違越“叁律儀”〔1〕所製定的界限,以及成就之功德,即地、道的殊勝證達在心中生起的情況。其次爲賢善之功德,即以善巧和成就對佛教和所有衆生,作出了如何偉大的成熟事業的情況等。《贊頌語義解釋》中說:“必須能使凡是見、聞的應化有情衆生心中,生起真實信仰和禮敬,從而輾轉增上,並依于此(信敬)使諸應化有情亦即對此種傳記所說的情況,能做到發願效法。這樣的傳記嘉言,才能認爲是傳記。”除此之外,其它傳記中如說一般普通人士在此生中所作摧伏敵人,愛護親友,以及由經商謀利等而發財的情況,對其所作一些相似的善事,以附會虛構的詞句來作誇飾。這不過是使世間人們産生驚奇的方法,僅屬于傳說、稗史之類,怎能進入傳記之林。不僅如此,寫作傳記的對象,雖然應當是聖賢大德,然而由于寫作者具有不詳細考慮的作風,沒有廣泛地寫出大德的功德如善巧、戒嚴、賢善等功德,而主要述說該大德從某地到某處爲徒衆講說,由某處到某地安住,允許哪些人谒見,收到哪些供物等。僅用這樣的述說是不能使徒衆心中生起極大敬信的,這些述說雖然可充作傳記之數,然而並未具備傳記的…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