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P57

  ..續本文上一頁丹叁大寺,及其他一些寺廟中,還存在著對于經論的聞、思、講說和聽受,清淨的戒律法流還尚未沒落;上下密宗僧院中,講說和聽受密法及儀軌的傳統作風的法流也未衰失。至于一切智宗喀巴大師所主張的主要精神是這樣的:

  “最初廣大求多聞,

  中顯經論皆教授,

  至後晝夜勤精修,

  一切回向教宏昌。”

  盡管有如此的教言,但如我(著者)和與我相似的諸人,也僅只是在追蹤大師那樣的史迹的樣子!其他人求聽受時,也僅依各自寺廟紮倉(僧院)的文本,略作研討,並僅能守持承許的誓約,僅在未斷教理的談論中,獲得一個大小的命名(如格西名目等)時,也就佯裝聞、思已達到究竟的樣子。對于廣大經論的聞、思,想做到消除疑難時,其才智不足以作推測,而且精進的毅力也還不夠。由于這些不足的因素,雖然一切經論皆教授,也不過膚淺粗略而已。至于說到“至後晝夜勤精修”,除一些求解脫之義的特殊有情外,如我(著者)一般的人士,大都在追求此生的地位、名聲美譽和聚集財物等世務中,度過青春韶華,這樣的人爲數極多。能以所聞之義,衡量而實修者,寥若晨星。但是從其他方面來說,全依宗喀巴大師師徒的悲心和恩德之力,關于聞思經論、守護戒律、修行的關鍵等,無論何種,也只有日窩格魯派爲優越。這是以正直心考察而能得知的。我(著者)這樣說,也並非由偏愛日窩格魯派的教法的動機而說的。如阿阇黎脫准住傑所說:

  “我不執佛教,

  亦不恨僧俗,

  何具智理語,

  全取作宣說。”

  根敦朱說:

  “我之後學諸友伴,

  此心勿作執偏私,

  正直之心作觀察,

  入何正道無不善。”

  這確是舍離偏私,以正直心全而觀察後而說的話。關于薩迦、噶舉、主巴等派的作風習慣,及甚深要義和法語種類等,我們已略有見聞。因此對于那些(習慣、要義和法語等)各自的前輩諸大德所主張之清淨宗規,任隨何種,也沒有與佛的意旨不同的,也不是後期滲有不同的雜質,或自我的虛構和無知的胡謅于其中。實際是後來的諸後學不知適合各自心量的修規時,被他人的各種不同的模仿形態所掩蓋。因此人們所修之法,有趨于相似的形態,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如是情況的産生,是由于對前輩諸大德所主張的共與不共的諸要義,未經十分熟研,憑自力又不能了知,又沒有善巧有修驗的上師所說的如此這般的明白教授。僅依靠一些灌頂和隨賜灌頂,及經教誦授等來自己揣測地做著修習的樣子,這樣。如所說的真實修悟,是不能生起的。有一時間中,得知他者在傳授一種好像是甚深的新法時,他想比自己的更爲優越,于是放棄自宗,而入于彼等法中。因此成爲那也不是,這也不是的叁不像了。因此,不應當如是而做。而應當以教法之根本——沙彌和比丘等清淨戒律爲根據,在此基礎上,思修清淨的依止善知識法,以及暇滿難得,死無常觀念,業果,緣念輪回過患,思念解脫的功德等。縱然對這些不能作廣大的研習,也須對前輩大德和善巧的阿阇黎所說的教言,長久勤習,成爲熟練,而如理領會于心中,並須一再努力思察諸義,無論如何使體驗能夠出現。如果對于皈依、禮拜、供曼遮、誦百字明咒、上師瑜伽等積資忏罪諸法,僅憑數月的修行,或念誦了幾千萬遍,是不能消除嚴重的罪業,也不能獲得大加被的。因此,須經許多歲月,時常不斷勤修,有一時間,獲得淨除罪障,並得上師本尊的加被。由此觀察諸法,也才能獲得一種與過去不同的定解。如是結合積資忏罪,對于各自宗規的生圓次第等(密宗)甚深諸法,擇其適合自己的心量者實修,也才能使此暇滿人生成爲有意義,但望衆生如此勤修!這段插敘,是以“野風送遺囑”[11]的方式而加入本文中的。

  因此,雖是往昔由佛已開示出如大海般的顯密經藏以及由大車軌諸師著作出甚深而堅定的解釋經義的許多論典,但是後來的諸應化有情的根器,漸成愚鈍。以此直到而今,對于,《甘珠爾》和《丹珠爾》不必說作聞、思、修,就連只念一遍也不能辦到,將經論諸卷帙置于供龛中,待到作經忏法事時,開啓經函只念誦一下,及常時作爲禮供的對境外,顯然已成爲聞、思、修中不需要之物。依于如是的情況,善巧、成就諸師將經論中能诠的語句攝略起,對所有不明之義和不易知者,作出明顯的開示,並適合衆生的心量,以直觀教導方式而著出廣略無量的論典教授,對成熟諸有情的目的說來,是有不可思議的意義的。但是有人由于自己無知的表現,而說是諸大德所著出的論典等是沒有意義的,希望不要造作這種嚴重的謗法罪業吧!

  由于這些原因,宗喀巴大師也說:

  “我所通達道扼要,

  以悲所引善方便,

  消除衆生心中暗,

  願久住持佛教法。”

  這是大師依其卓越的發心,爲了引導衆生入于自己所得的正道起見,昔日大師在住世的階段中,也如法地教授所有顯密的聞、思、修的扼要,而不斷地轉*輪(即說法),安置衆生于成熟、解脫和究竟成佛的果位中。大師不僅作出了使無垢的教法之心要,成爲人天的福田,如白晝般光顯;尤其是意識到他所說一切教義,若沒有一種論典撰出,我們後世諸有情將缺乏獲得正法的緣份!大師由悲心難忍的動機,將顯密的甚密教義,書之于諸論典中,以遺囑方式而留存下來,直至而今,像我這樣福緣下劣的諸人,也有可能成爲聞、思、修叁者之典範。對于不能閱讀廣大的顯密經論者,若對于大師師徒的諸論述,如法地作聞、思、修叁者,則能從歧途和邪惡險處中,獲得解救,不久即能進入雙運果位。這是大師出人料想的恩賜。如下面將說的宗喀巴大師往生淨土後,一切智克珠傑複見大師容顔時,大師開示說:“憶念我時,應知以顯密兩種道次第爲主的我所著諸論述,即是我的遺囑。因此,應當閱續此諸論述。”這是大師親臨而作的開示,所以說沒有比這更殊勝之講說。如是之恩,即使是少許,任于何時,也是難以報答的啊!那末,大師著有如何的論典呢?在上文中,已粗略地說了一些。實際不止那些,還有許多論述。就卷帙(即函卷)的數目來說,如《宗喀巴傳一百零八稀有卓越史事》中說:如是大師的講說,已達到登蜂造極!不僅如此,大師所著的論述,也有許多,略說其主要者:大師攝集燃燈智(即阿底峽)所著的《菩提道炬論》和教法二次第等一切要義于一起,而著出叁乘之門徑、叁士夫所進入之次第,由具足四種偉大之門,將佛所說八萬四千法蘊彙合于一袖珍本式的書籍《菩提道次第》中。又由至尊文殊策動大師著作密宗的論著是:除由大師寫作行文詞句外,所有一切所诠之義,都由本尊文殊示說,而著出四續部之建立;入于密宗有情的加行次第,使身心堪作法器之方便,成熟身心之法,解脫身心之方便,對于這些還須知曉經教,以理作論據的情況,口傳法流作後授等具足秘密之要點,及細微諸難要。如善巧的琢寶者琢磨“吠琉璃”那樣精致的堪置于教幢之頂而做供養的大密灌頂之王《密宗道次第》(譯者早已用漢文語體全部譯出尚未出版)。特別是大師的這些著述,往昔印度方面也大爲稱贊!並且大師還著有在此間西藏比佛典更難值遇的“吉祥密集金剛”的二次第道果等一切要義,是以六邊四法作印證,其中一切要義成爲如地下寶藏,而與《明燈論》的意義相同,以此來抉擇出密義的《現證五次第》,這是于一座間,能圓滿(念誦或修習)完成的卷帙,以及《瑜伽母續王心要二悉地如意修法普顯隱義》,又結合主要開示應如何聞思卷次之密義,及如何修彼之意義的《圓滿次第大瑜伽》和《那若六法智者生悅金鬘》,又著出往昔如來密意根本、意思、能損正義、目的等四者而開示叁種不合耳根聽受之法中,根據能诠相違(矛盾)而著出的提問,及所說無矛盾而著出答案範圍內,安立基、道、果的情況,由四門而說認識自己的承許無誤的界限,及滌除與彼等直接開示和真實情況不同之規,即對于大小乘的經論意義,誣蔑歪曲之垢穢等,而著出《辨了不了義嘉言心要》,尤其是著出了如進入寶島決不少的能渡執邊大河的舟船《中觀解釋廣論》。此外,還著有曼荼羅儀軌、贊頌、願文、現觀、生圓二次第、幻輪等零散論述。認真地計數,約有五十余卷帙。大師獲得這般論述自在的情況,即第叁十六種稀有卓越史事。”這樣的算法,顯然是對于大師所著的諸大論,每一項或兩項,即作爲一卷帙而算出的。總之,還有一些大師的著述,尚未刻板印行者,將在下面補說。現在普遍傳稱已刻板印行的諸論著,經第悉·桑傑嘉措合編爲十八大卷帙。按照其目錄,列舉如下:

  第一卷中:有開示遍主金剛持密宗道次第所有要義的上集十章和上叁部灌頂及後加支分等。

  第二卷中:有續第一卷帙未完部分的第十一章、開示結合二次第當修菩提、密集修法清淨瑜伽次第、深明灌頂之義、圓滿次第五次第圓滿座之直觀導修法、往生合修之教授秘訣、五次第攝要、釋續金剛鬘之記錄等。

  第叁卷中:有顯明密集之要義、金剛念誦、現證菩提、自我加持、無上密意筆錄、二十種儀軌之根源、道中學習法、開示難義要扼頌、智慧金剛集廣解、釋續聯貫法等。

  第四卷中:有明燈論之釋注等。

  第五卷中:有辨析大寶苗、解說攝義、闡明真實性合解、二十一小注及零散篇、依照基本儀軌舞蹈鬘的密意及密集第一品釋論的筆錄、文殊金剛曼荼羅儀軌、成就法文殊密意顯明論等。

  第六卷中:有密集教授五次第明燈論、二次第修法之語教筆錄等。

  第七卷中:有密集生起次第、四百五十門類、修法句義略錄、選輯了義與不了義的咒語及加持儀軌等之筆錄、密集金剛薩埵念誦次第、難義扼要筆錄、大力明王法門求雨法、馬頭金剛法門散雲法(即求晴法)、十大忿怒明王之筆錄、能怖金剛勝伏魔軍、十叁尊修法、四十九尊修法、內外改正、黑敵修法、閻羅曼德迦儀軌寶鬘、能怖金剛護魔法悉地海、文殊和威法門守護…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