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P65

  ..續本文上一頁嘛烏瑪巴相見之前,心中經常渴望獲得甚深無顛倒中觀正見,和喇嘛烏瑪巴會面後,由喇嘛烏瑪巴作譯師,向至尊文殊啓問甚深教義時,也是以啓問甚深法類爲主。獲得文殊開示應成與自續兩派的區別及粗細的因所破之量,通達正見之量,應成派正見之宗規,安立清淨(正)世俗之規等極爲重要的教義。之後,大師遵從文殊所說,同清淨八徒離世務而前往寓嘎卻隆等地,不斷地勤修廣大的積資忏罪,親見無量的諸佛菩薩及平和威猛本尊等。尤其是在沃卡拉頂時,大師以上師與本尊文殊無二無別的信念,作猛利的祈禱,請求加被,而詳細地觀修中觀正見,親見龍樹師徒主侍五尊像,其中阿阇黎佛護手捧中觀的梵本而對大師作加持。由此大師閱讀了(佛護所著)《布達巴裏達釋論》(即中觀根本釋論),對于中觀之究竟要扼,心中生起了定解。一切執相之依緣,自然地破滅,滌除了對于真實義的其它疑慮、增損之垢,真實證見真實義(空性)。因此,愈知佛恩而生起無量敬信!于是撰作包括“由誰見緣起,智說成無上,是佛見緣起,示教我敬禮。”等句在內的說緣起之《緣起贊嘉言心要》。大師的《悟道歌》中也說:

  “真實空性究竟智,

  駕著不動寂止馬,

  離邊中觀理智劍、

  斬斷一切執邊緣。

  當以如理遍觀慧,

  增長通達空性智,

  瑜伽我亦如是修,

  願汝亦能如是行。”

  由以上所說,是能得知大師的賢善功德的。于此斷句處,作中間頌贊說:

  世間雜擾如蛇窟,

  千百罪惡之生處,

  心中知後生出離,

  如日與光本天生。

  如是從苦救衆生,

  猛利大悲爲他心,

  隨時一心念此義,

  難有放逸之時機。

  視衆如母之慈心,

  如見子若生大悲,

  負利衆擔增上心,

  成如真實菩薩心。

  所有福慧佛妙道,

  能成唯有菩提心,

  大乘道之正命脈,

  隨時不離常相親。

  六波羅蜜[16]與四攝[17]

  所有菩薩諸行海,

  我願全歸我所行,

  其他菩薩得暫憩。

  清淨離邊中觀見,

  一般實難通達彼,

  師經千辛作探尋,

  本來真面得親證。

  總之賢善師德盛,

  雖因才薄難說盡,

  略說少分亦增信,

  有緣得此亦師恩。

  再具體說宗喀巴大師擁有卓越的成就功德的事迹概況:總的說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等,尤其是通達叁學(戒、定、慧),及甚深生圓二次第等所有現證之功德,都應歸納入于“成就功德”的範疇中。所謂“成就”是說凡是共通與不共通的現證功德的所有成分,自己的心中已經獲得或說已得成就。心中具足彼諸功德的人們,即安立其名爲“珠脫”(藏語譯音,意爲獲得成就)。獲得彼諸功德的人們,能說知他有情事,能示現各種神變,能隨心所欲作幻化等殊勝征象,稱爲“珠達”(意爲成就征象)。因此心中已得叁學(戒、定、慧)等內在的主要殊勝現證功德。這在諸種獲得成就中,屬于殊勝成就。除此,若僅獲得一些神通(如預知)和神變等共通的成就,則不應認爲是獲得殊勝成就。這是因爲僅獲得一些共通的成就,在外道徒中也有的緣故。雖是如此,但是現在不知教法精要的人們,大多數人的思想中,只要有能說神通,以及飛身空中,入水不沈等的人即稱呼其人爲“珠脫”,甚至對于占蔔吉凶的靈驗,以及能求雨求晴,能防護暫時的細微災障等,不管如何妄爲胡行,都說其人是“珠脫”,也就對其人虔誠信仰。除此之外,對于其他心中擁有持戒清淨及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勤修生圓二次第的瑜伽修士,僅認爲是本質善良的喇嘛,而不認爲是“珠脫”,也爲數不少。阿底峽噶當派的宗風,如上文多次所說的那樣,自心的現證功德等,只有保密隱匿,不對他者顯示。至于神通和神變等,除對一二合器者顯示外,是不作普遍宣傳的。不能這樣作的原因是:自己獲得的成就果位,隨便顯示成就等征象時,暫時可能使一些應化有情生起信念,但是對于後學自矝的人們,則如諺語所說:“未到雅汝以前,已經走出了犏牛的步態”。這是說未獲得殊勝功德,但借口說是上師的史事作風,而一心作粗魯胡行,裝作是“珠達”的虛僞模樣,以欺騙他人。對于教法良範,爲害極大!而且自己與期望自己的人們,一齊攜手而跳下危險深淵。由于見到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不專爲求得“珠達”而修習。加上宗喀巴大師的主要目的是使一切衆生都趨向于解脫和一切智(成佛)的地位,使佛意全圓無誤的顯密大寶教法,于此世間,宏揚光大,長久住世,大師觀察到這是能産生如是善業的根本,如果沒有清淨毗奈耶(戒律)教法,則不能建立起佛教永固之基礎。宗喀巴大師雖已擁有不忘陀羅尼以神通和神變等所有聖者功德,然而對他人只示現善巧、戒嚴、賢善的事迹,完全以創建使大寶佛教長久住世的事業爲主。不用說是特別追求神通和神變等事業,就連偶爾發生一二次自然難阻的神通情況,也叮咛諸弟子務必保密,不可向他人宣說,任于何時亦不顯露。因此,其他方面的人們都說:宗喀巴大師除擁有善巧和戒嚴的事迹外,未達到最高成就的果位,主要的修行也是戒律。除以噶當法行及講說、聽受顯教等爲主外,未修過密宗的生圓二次第甚深要義。說這些話的人自己這樣想,對他人也這樣宣傳。由于見到積下如此嚴重的罪業和正在積罪惡者,爲數極多,爲了破斥彼等之不正見,特別略說大師擁有卓越的成就功德的概況如下:

  關于大師心中擁有叁學(戒、定、慧)及道之叁要(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等大乘共通道之現證功德,盡人皆知,自不待說了。這裏當說大師心中生起了不共的密宗道,特別是無上密的生圓二次第的證達情況。如一切智克珠傑的著述中所說:

  “往昔此間他來悟,(他人未能悟達的密道)

  密道二次甚深要,

  如實見後修彼義,(宗喀巴大師真實見得而修其義)

  作爲修要我啓請。”

  這是說大師在修二次第瑜伽時,生起了如何的“生起次第的”證達。接上頌之後又說:

  “粗細瑜伽到究竟,(粗細本尊瑜伽)

  凡俗執迷皆遠離,

  任現皆爲壇城象,

  師心不動我啓請。”

  解釋句義說:“修如是二次第心中生起如何的證達呢?證達“生起次第”細分的瑜伽者,以及叁粗分叁摩地等之本尊瑜伽達到究竟者,是已遠離凡俗執迷,隨見何種一切所依(房屋大地等),皆爲本尊的無量宮殿;—切能依(人類動物等),皆爲本尊的殊勝壇城佛尊聖眷等。這樣的證境,大師已能刹那間也不動搖地安住證境中。”大師心中生起了如何的圓滿次第的證達呢?也如克珠傑的著述中所說:

  “妄念風(氣息)流中脈散,

  親見光明一切空,

  隨現皆爲樂空現,

  具金剛意我啓請。”

  解釋句義說:“大師對于生起次第的證悟達到究竟後,生起如何的圓滿次第的證達呢?是能使勢力最大的八十種叁毒(貪瞋癡)妄念所馭之風(氣息)等,齊入于中脈而消散,皆合入于中脈。由此一切空光明現起,同時生起俱生大樂,以此親見真實空性。這是在修中(定中),從修中而起,于後得(即未修中)中,隨見何種,一切皆爲樂空無別慧所幻現。此爲“心遠離”(亦稱心寂靜),意金剛叁摩地。大師具有如是功德。”又如前所引據的《宗喀巴密傳頌》中說“凡俗情器現空幻”等句,是說住于定時(修時),修“身遠離”之瑜伽,而生起“四喜”與空性配合之樂空無別。或由于已熟習深、明無別之瑜伽,因此在“後得”時(即出定未修時),所見一切情器世間,皆爲樂空慧所幻現,以及彼慧所現自己身蘊等爲大樂本尊之相。這是獲得“身遠離”——身金剛瑜伽的事實。又,頌句中說“心蓮叁身金剛中”等句,是說由修心間“不死明點”,從念誦叁金剛自性密咒音調中,修風(氣息)咒無別的“金剛念誦”裏,風入于中脈,現起入、住、合叁相、光明等,由彼等體性成爲大樂的空性境。這是獲得樂空叁摩地“語遠離”——語金剛的事實。又,頌句中說“由彼臍輪之猛火”等句,是說由修生起“心遠離”的內外方便次第,由比“身遠離”和“語遠離”更爲殊勝的“臍輪火”溶化頂上“呼”字白菩提,生起上下四喜、白、紅、黑叁相和光明等,再再引生與空性相合中,示現心中生起了能成“幻身”的樂空無別俱生大樂究竟心遠離——意金剛之瑜伽事實。

  因此,不僅是圓滿次第,即以“生起次第”的粗細瑜伽來說,要達到究竟,也須達到最高證達,從修“生起次第”中,住于我慢(亦稱佛慢)時,彼即是(本尊)的真實我慢能自在轉移,以及住于明相對,如其所修明相,生起極端明相後,心中獲得一種極堅定的反倒凡俗相執時,這即是由修“生起次第”而破除凡俗相執的情況。若從初修“生起次第”起,漸次觀顯所依(房屋大地等)能依(人類動物等)之(本尊)曼荼羅(壇城),能真實現起。若還不能在頃刻間明顯現起,彼一切修士仍是初業有情(初學者);粗分的所依、能依頃刻間即能明顯現超,這稱爲“略降臨智慧”,從所有細分身諸處如面、手、眼等頃刻即能真實明顯現起直至還未獲得真正自在(這裏不稱灌頂)之間,安立爲“略得智慧自在”,如是諸細分能頃刻明顯現起,而且時間能延續下去,並隨欲明顯現起達到徹底時,稱爲“生起次第粗分到究竟”;顯然能否頃刻明顯現起,是就同一時能否明顯現起而說的。

  至于“生起次第”細分:則是在修習下部細分階段中,明妃蓮房中滴下芥子大小明點中,能頓時真實明顯現起所依、能依的曼荼羅(壇城),而且諸本尊細分的眼珠白紅色等也極明顯,並獲得不動的堅定。這即是達到“生起次第”細分之量。以此揣想現今時期中,修“生起次第”粗細二分都達到究竟之特殊有情,或許是有一些的。然而如我(著者)和與我相似的人們,即使只能聽得這些類別的情況,也就算是有善緣了。關于圓滿次第的各種殊勝證達,更是難以生起,須知若“生起次第”細分未修到究競,縱然進入于…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師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