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親友書講記 第八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個書,現在在宗喀巴大師給仁若瓦大師的文集裏面還是有的。所以在這個上面上我們應該跟他稍有不同,就是說他這個裏邊“無慧定非有”。我們不能說沒有智慧就決不會有禅定,爲什麼呢?因爲禅定不一定非要有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連外道,如牛一樣愚鈍的外道,他也可以得到第一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所以在這個裏邊他爲什麼說“無慧定非有”呢?意思就是說沒有了智慧,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就不會有一個能斷除六道輪回的根源的禅定。但是缺了禅定之後光靠智慧,通達萬法自性的智慧,要得到解脫,力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小,很弱很小,幾乎是沒有了。需要的是什麼?能夠遠離掉舉和沈默,遠離沈掉二障,入身輕安和心輕安的奢摩他。就奢摩他以上的一禅,或者二禅,不一定要叁禅、四禅,不要。佛教裏面一禅就夠了,甚至有一個奢摩他,具有九住心的,達到九住心的身輕安和心輕安的奢摩他就夠了。有這樣的禅定和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雙運者,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的苦海,本來大海是很難跨的,但它可以變成爲什麼?牛蹄。什麼是牛蹄?下雨的時候牛走過時牛蹄子下邊的水一樣,你說牛蹄子下邊的水有多大呀,隨便跨過去就行了。同樣,一旦有了智慧和禅定雙運之後,六道輪回的大苦海就變成牛蹄子踩的水一樣,很小,隨便就可以跨過去。

  那爲什麼說缺了禅定的智慧是很弱的?因爲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這個智慧是通達一切萬事萬物自性皆空的清靜見的智慧,只有它才能夠斷除輪回的根源。所以說要有這樣的智慧,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奢摩他,有了奢摩他之後,一定能夠觀察萬法自性皆空,發現了自性皆空之後,立刻安住在這樣的皆空當中,當定和慧二無分別的時候,就是定慧雙運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個是講十四不記的:

   十四不記法,日親之所說,與此勿應思,不能令覺滅。

   什麼叫十四不記法?我在講《中派論》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十四個不記法是什麼呢?是當初這些外道,尤其是其他教的外道問起釋迦牟尼佛這十四個問題,釋迦牟彌佛沒有回答,外道就說佛不具一切種妙智,因爲他回答不了這十四個難題。在這個問題上,龍樹菩薩在寶興王所著的《寶蔓論》當中,非常詳細的駁斥了這種說法。他們就反過來說什麼?知否有盡。佛陀沒有回答。爲什麼沒有回答?因爲如此深的道理對這些如牛一樣的外道,即使回答,一句話也是說不清楚的。就因爲這樣他就沒有回答,或者因此說明佛陀乃是一切種妙智。下面我就詳細的說一下十四不記法究竟是什麼?比如說外道問起釋迦牟彌佛,我乃是有恒通還是無常否?什麼意思呢?我是永恒的呢?還是不斷變化的無常的呢?佛陀就是不給他回答。佛陀難道真的沒有說“我”是無常的還是永恒的呢?這不是佛陀在無數的境界裏一再強調的東西嗎?那他爲什麼不回答外道的這個難題?因爲佛陀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外道所承認的比如數世觀,以佛陀看來根本就不複存在的東西,既然是不複存在的東西,你怎麼能夠判斷它是無常的還是永恒的呢?沒有辦法。你想一想,如果說有了這個杯子,你就可以跟他說,這個杯子是白色的呢?還是黑色的?綠色的?還有個說頭,連杯子都沒有了的話,你如何去說杯子是白色,或黑色的呢?沒辦法說,佛陀爲什麼說外道所說的“我”是沒有的?因爲你們都學過《中派論》,所以你們知道那個外道數世觀和其他教所承認的那個我,就是聖我。而這個聖我首先得是一種獨自的,無依靠的,永恒的清淨的,這樣的一個我,在佛陀看來根本不存在。如果佛陀直接說我是無常的,也說不清楚。首先如果說“我”是無常的話,實際上就承認了外道所說的我,獨立的我。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賴、相互相連、相互依靠而産生的,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獨立的、自在的,或者不依賴于他物的、實在的。沒有。既然沒有了這個,那“我”也就沒有了獨立自在,都是相互依靠的,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他就沒法說他所說的“我”是一種常恒的還是無常的?因爲他指的那個“我”,不是我們所指的那個平常的那個“我”。他指的是不變的、永恒的、獨立自在的“我”,所以就不用回答了。那爲什麼不說我是沒有的呢?也不行。雖然我們不承認外道所說的“我”,可是畢竟我們還承認我們所說的“我”,因此你還不可以說沒有“我”。所以說佛陀就笑了,笑不回答。因爲這個是不能回答的,他的命題根本就不存在的,沒辦法回答。 或者他就說到我是永恒否?無常否?難道是永恒和無常的兩個都是嗎?或者兩個都不是嗎?這都沒辦法回答,就是說我和世界是永恒的,還是無常的?還是永恒無常兩個都是嗎,或者這兩個都不是嗎?這個是所說過去的邊,有沒有的東西,這四個是過去的邊,有和沒有的問題。因爲我們不承認前世的邊,因此我們就承認無始無數的根本就沒有開始。還有,我和世界究竟有終否?沒有終否?或者有終沒有終兩個都是嗎?或者兩個都不是?也沒有辦法回答。因爲他所知的內容,我和世界有終和沒終的這個命題,本身是不複存在的,他所認爲的世界是大自在天所造的世界,或者我,或者主,或者這種自性所演變的世界。那個世界和那個我,對佛教來講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第八個了。佛陀圓寂後重新來否?或者不來否?是兩個,或者兩個都不是?這就是四個,這是涅槃,說佛陀圓寂之後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上嗎?不會來嗎?或者來和不回來,或者兩個都是嗎?兩個都不是嗎?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身和命是一體否?或者他體否?這兩個總共變成十四個了。

   這樣的十四不記法是什麼?日親,日親是誰?釋迦牟彌佛是日親是對的,但並不能說是大日如來。日親是什麼意思?釋迦族。釋迦牟尼佛他的姓不就是釋迦嗎?釋迦的家族,爲什麼說釋迦家族是日親?簡單的說一說,就類似于哪吒的故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釋家族的有一個人他就被挂在樹上,將來就要被斷絕了。所以有一個仙人就爲他吹風,然後下雨,讓他變的很舒適,由此就掉下的種子就在蓮花上面,最後在蓮花當中被日光所養起來,他的這個種子最後就變成孩子,大概有這樣一個的典故。由此說什麼?因爲太陽把它養起來這個孩子,所以說他們的家族就叫做日親家族,就是太陽也是他們的親屬。所以日親實際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不是大日如來,跟他沒關系,佛光普照跟他更談不上什麼關系,是從種族的角度說的。他所說的十四不記法你應該 “于此勿應思”。你不應該去思考這些,不應該産生這種的邪見或者分別心。勿應思是不應該産生這種分別心,因爲外道他會産生這種分別心,所以我們不應該生起這種分別心。一旦有了這種分別心之後,就不能令人從迷惘的夢幻當中醒過來,也不能滅掉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所以就勿念。

   實際上這個覺字,從古代來講是醒過來的意思,從睡夢中醒過來。在古代包括古漢文當中很多說覺字。啊!大王覺過來了,或者某一個人覺來了,這個意思是說他就睡醒了。我們佛教當中的這個覺是怎麼講?從迷蒙的夢幻中覺醒起來的覺。滅是什麼?滅掉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所以如果一但起了這種分別心和邪見了,你就很難生起覺涅的果位了。這個裏邊所說的世間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由于這個五蘊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它是自性皆空的。因爲是自性皆空的,所以不能說它是常恒或者無常。從究竟觀察智來看,他既非常恒也非無常,也非非常恒和無常,所以說不可言說,般若不可說,大概是這個意思。既非是常恒,也非是無常,也非是非常恒,和無常也非是,是常恒和無常兩個都是,都不是。

   下面是講什麼呢?因此就應起十四不記法是邪見了,下面你能夠起這樣的正見的話,能得到解脫,能夠得到滅除生死輪回。什麼是這樣的法呢?是緣起支,十二緣起支,應該是這樣說:

   從無知起業,由業得生訓,識緣于名色,名色生六處,

   六處緣于觸,觸生緣于受,受既緣于愛,由愛招于取。

   取複緣于有,有複緣于生,生緣于老死,憂病求不得。

   輪回大苦蘊,斯應速斷除,如其生若滅,衆苦珍無余。

   這部分就是十二緣起支。首先,我們就要講無知,十二緣起支雖然排是這樣排的,但是真正的能夠發生變化,或者起到作用的時候,還是有很細節的問題。就要詳細的講。爲什麼我要說細節的問題,要詳細的講?比如說十二緣起支,雖然是按照十二緣起支的過程,就是從無知、業、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然後生、老死,這樣子往下排。但是真正的他,實實在在,在一個人的身上發生變化的時候,這個愛和取不但是在母胎裏面的問題,在他沒有投胎之前,也存在愛和取的問題,所以說這個問題稍微複雜一些。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給你講,首先什麼叫無知?這個裏邊第一個就是無知,無知是在般若心經裏邊所說的無明,咱們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這個無無明,這個無明和無知。這個無明是什麼意思?所謂的無知,無知在哪裏?實際上我和我所,我就是我,我所是我所擁有的。作爲一切法,我和法本無自性,根本就沒有什麼自性的,可是他卻把它當真了,把它當成自性了,把它當成實在的,實有的,因此所謂的無知,或者無明,就是它把沒有我的,當成有我,沒有實在的法,或者自性的法,當成有實在的、自性的法。他沒有明白真正的道理,所以就稱之爲無知。只要是我們沒有通達萬法自性皆空的清淨見,就會把一切看到的色、聽到的聲、聞到的香、嘗到的味、碰到的觸,以及想到的法等,一切萬事萬物當成真的。就因爲我們把它當真了,當成有自性了,我們才會産生貪欲,才産生憎恨,傲慢和吝啬或者嫉妒,因此我們要起種種的煩惱和痛苦。所以,無知就是對我和法的本性的誤解,或者沒有明白正確的道理。這樣一種意識就稱之爲無知,這是第一個。

  

《親友書講記 第八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