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书,现在在宗喀巴大师给仁若瓦大师的文集里面还是有的。所以在这个上面上我们应该跟他稍有不同,就是说他这个里边“无慧定非有”。我们不能说没有智慧就决不会有禅定,为什么呢?因为禅定不一定非要有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连外道,如牛一样愚钝的外道,他也可以得到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所以在这个里边他为什么说“无慧定非有”呢?意思就是说没有了智慧,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就不会有一个能断除六道轮回的根源的禅定。但是缺了禅定之后光靠智慧,通达万法自性的智慧,要得到解脱,力量也是非常非常的小,很弱很小,几乎是没有了。需要的是什么?能够远离掉举和沉默,远离沉掉二障,入身轻安和心轻安的奢摩他。就奢摩他以上的一禅,或者二禅,不一定要三禅、四禅,不要。佛教里面一禅就够了,甚至有一个奢摩他,具有九住心的,达到九住心的身轻安和心轻安的奢摩他就够了。有这样的禅定和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智慧双运者,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苦海,本来大海是很难跨的,但它可以变成为什么?牛蹄。什么是牛蹄?下雨的时候牛走过时牛蹄子下边的水一样,你说牛蹄子下边的水有多大呀,随便跨过去就行了。同样,一旦有了智慧和禅定双运之后,六道轮回的大苦海就变成牛蹄子踩的水一样,很小,随便就可以跨过去。
那为什么说缺了禅定的智慧是很弱的?因为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这个智慧是通达一切万事万物自性皆空的清静见的智慧,只有它才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源。所以说要有这样的智慧,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奢摩他,有了奢摩他之后,一定能够观察万法自性皆空,发现了自性皆空之后,立刻安住在这样的皆空当中,当定和慧二无分别的时候,就是定慧双运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讲十四不记的:
十四不记法,日亲之所说,与此勿应思,不能令觉灭。
什么叫十四不记法?我在讲《中派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十四个不记法是什么呢?是当初这些外道,尤其是其他教的外道问起释迦牟尼佛这十四个问题,释迦牟弥佛没有回答,外道就说佛不具一切种妙智,因为他回答不了这十四个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龙树菩萨在宝兴王所著的《宝蔓论》当中,非常详细的驳斥了这种说法。他们就反过来说什么?知否有尽。佛陀没有回答。为什么没有回答?因为如此深的道理对这些如牛一样的外道,即使回答,一句话也是说不清楚的。就因为这样他就没有回答,或者因此说明佛陀乃是一切种妙智。下面我就详细的说一下十四不记法究竟是什么?比如说外道问起释迦牟弥佛,我乃是有恒通还是无常否?什么意思呢?我是永恒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无常的呢?佛陀就是不给他回答。佛陀难道真的没有说“我”是无常的还是永恒的呢?这不是佛陀在无数的境界里一再强调的东西吗?那他为什么不回答外道的这个难题?因为佛陀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外道所承认的比如数世观,以佛陀看来根本就不复存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复存在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判断它是无常的还是永恒的呢?没有办法。你想一想,如果说有了这个杯子,你就可以跟他说,这个杯子是白色的呢?还是黑色的?绿色的?还有个说头,连杯子都没有了的话,你如何去说杯子是白色,或黑色的呢?没办法说,佛陀为什么说外道所说的“我”是没有的?因为你们都学过《中派论》,所以你们知道那个外道数世观和其他教所承认的那个我,就是圣我。而这个圣我首先得是一种独自的,无依靠的,永恒的清净的,这样的一个我,在佛陀看来根本不存在。如果佛陀直接说我是无常的,也说不清楚。首先如果说“我”是无常的话,实际上就承认了外道所说的我,独立的我。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赖、相互相连、相互依靠而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独立的、自在的,或者不依赖于他物的、实在的。没有。既然没有了这个,那“我”也就没有了独立自在,都是相互依靠的,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他就没法说他所说的“我”是一种常恒的还是无常的?因为他指的那个“我”,不是我们所指的那个平常的那个“我”。他指的是不变的、永恒的、独立自在的“我”,所以就不用回答了。那为什么不说我是没有的呢?也不行。虽然我们不承认外道所说的“我”,可是毕竟我们还承认我们所说的“我”,因此你还不可以说没有“我”。所以说佛陀就笑了,笑不回答。因为这个是不能回答的,他的命题根本就不存在的,没办法回答。 或者他就说到我是永恒否?无常否?难道是永恒和无常的两个都是吗?或者两个都不是吗?这都没办法回答,就是说我和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还是永恒无常两个都是吗,或者这两个都不是吗?这个是所说过去的边,有没有的东西,这四个是过去的边,有和没有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承认前世的边,因此我们就承认无始无数的根本就没有开始。还有,我和世界究竟有终否?没有终否?或者有终没有终两个都是吗?或者两个都不是?也没有办法回答。因为他所知的内容,我和世界有终和没终的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复存在的,他所认为的世界是大自在天所造的世界,或者我,或者主,或者这种自性所演变的世界。那个世界和那个我,对佛教来讲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第八个了。佛陀圆寂后重新来否?或者不来否?是两个,或者两个都不是?这就是四个,这是涅槃,说佛陀圆寂之后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吗?不会来吗?或者来和不回来,或者两个都是吗?两个都不是吗?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身和命是一体否?或者他体否?这两个总共变成十四个了。
这样的十四不记法是什么?日亲,日亲是谁?释迦牟弥佛是日亲是对的,但并不能说是大日如来。日亲是什么意思?释迦族。释迦牟尼佛他的姓不就是释迦吗?释迦的家族,为什么说释迦家族是日亲?简单的说一说,就类似于哪吒的故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释家族的有一个人他就被挂在树上,将来就要被断绝了。所以有一个仙人就为他吹风,然后下雨,让他变的很舒适,由此就掉下的种子就在莲花上面,最后在莲花当中被日光所养起来,他的这个种子最后就变成孩子,大概有这样一个的典故。由此说什么?因为太阳把它养起来这个孩子,所以说他们的家族就叫做日亲家族,就是太阳也是他们的亲属。所以日亲实际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不是大日如来,跟他没关系,佛光普照跟他更谈不上什么关系,是从种族的角度说的。他所说的十四不记法你应该 “于此勿应思”。你不应该去思考这些,不应该产生这种的邪见或者分别心。勿应思是不应该产生这种分别心,因为外道他会产生这种分别心,所以我们不应该生起这种分别心。一旦有了这种分别心之后,就不能令人从迷惘的梦幻当中醒过来,也不能灭掉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就勿念。
实际上这个觉字,从古代来讲是醒过来的意思,从睡梦中醒过来。在古代包括古汉文当中很多说觉字。啊!大王觉过来了,或者某一个人觉来了,这个意思是说他就睡醒了。我们佛教当中的这个觉是怎么讲?从迷蒙的梦幻中觉醒起来的觉。灭是什么?灭掉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所以如果一但起了这种分别心和邪见了,你就很难生起觉涅的果位了。这个里边所说的世间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由于这个五蕴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它是自性皆空的。因为是自性皆空的,所以不能说它是常恒或者无常。从究竟观察智来看,他既非常恒也非无常,也非非常恒和无常,所以说不可言说,般若不可说,大概是这个意思。既非是常恒,也非是无常,也非是非常恒,和无常也非是,是常恒和无常两个都是,都不是。
下面是讲什么呢?因此就应起十四不记法是邪见了,下面你能够起这样的正见的话,能得到解脱,能够得到灭除生死轮回。什么是这样的法呢?是缘起支,十二缘起支,应该是这样说:
从无知起业,由业得生训,识缘于名色,名色生六处,
六处缘于触,触生缘于受,受既缘于爱,由爱招于取。
取复缘于有,有复缘于生,生缘于老死,忧病求不得。
轮回大苦蕴,斯应速断除,如其生若灭,众苦珍无余。
这部分就是十二缘起支。首先,我们就要讲无知,十二缘起支虽然排是这样排的,但是真正的能够发生变化,或者起到作用的时候,还是有很细节的问题。就要详细的讲。为什么我要说细节的问题,要详细的讲?比如说十二缘起支,虽然是按照十二缘起支的过程,就是从无知、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然后生、老死,这样子往下排。但是真正的他,实实在在,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爱和取不但是在母胎里面的问题,在他没有投胎之前,也存在爱和取的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些。我就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你讲,首先什么叫无知?这个里边第一个就是无知,无知是在般若心经里边所说的无明,咱们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这个无无明,这个无明和无知。这个无明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无知,无知在哪里?实际上我和我所,我就是我,我所是我所拥有的。作为一切法,我和法本无自性,根本就没有什么自性的,可是他却把它当真了,把它当成自性了,把它当成实在的,实有的,因此所谓的无知,或者无明,就是它把没有我的,当成有我,没有实在的法,或者自性的法,当成有实在的、自性的法。他没有明白真正的道理,所以就称之为无知。只要是我们没有通达万法自性皆空的清净见,就会把一切看到的色、听到的声、闻到的香、尝到的味、碰到的触,以及想到的法等,一切万事万物当成真的。就因为我们把它当真了,当成有自性了,我们才会产生贪欲,才产生憎恨,傲慢和吝啬或者嫉妒,因此我们要起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所以,无知就是对我和法的本性的误解,或者没有明白正确的道理。这样一种意识就称之为无知,这是第一个。
《亲友书讲记 第八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