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P14

  ..續本文上一頁上出發;如果我們跟他說到哪個國家去,沒有問題。同樣的話拿去問一個生意人,事情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他也許會跟你說:“我的店才開張,走不得,真是抱歉……”

  337.我現在要來談談那些負有教導責任的神職人員。宗喀巴說過,無論我們修的是哪一種法門,都不應只是想改變別人,自己卻依然故我。譬如我們教人家說,生氣不好,那麼我們自己就不應該生氣,不然人家不容易信你;如果我們自己勸人家要節欲和知足,也是同樣的道理。

  338.我認識的一個喇嘛寫信給我說,叁十年來,在尼泊爾的西藏人蓋了很多寺院,廟堂都很高大,佛像都很昂貴,但是同樣在這個期間裏,沒有人去蓋一間學校、一座醫院。我很確定,如果換成是基督教的傳都士,一定不會這麼做。一些年輕的喇嘛,白天穿著袈裟,天黑了就換上西裝領帶,到一些上流社會的場合去,舉手投足之間,好像自己是個大人物或有錢的生意人那樣。我在想,佛陀會不會這麼做呢?

  339.事實是這樣的,佛陀教我們要謙卑,要爲別人奉獻犧牲,但是我們把這些當成耳邊風。依我之見,像這種僞善的例子,就很值得報章雜志去揭發出來——不得不這麼做了。

  佛陀曾說,要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去傳法,而且自己要先說得到做得到。所以,在教訓別人該怎麼做之前,自己先以身作則吧。

  (關于出家生活的禅思)

  340.佛教就像其他的宗教一樣,也飽含了一定數量的,必須以形而上的方式去研習,由上師傳授給弟子的法門;但是只有出家人能夠透過親身的實踐,來對這些法做出完全奉獻。盡管人數不多,但是在修行上,他們真的是我們所謂“勝利旗幟”的旗手。藉著內心的平靜和深刻的觀想,他們達成了禅修經驗和內在的實現,因此讓理論性的認識有了生命。沒有他們,那些知識就會一直讓人覺得有點神秘或矯揉造作。對他們,我只有鼓勵。

  (關于信心的禅思)

  341.信心在任何宗教中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它也必須基于一些真正的理由。二世紀時,印度偉大的哲學家龍樹菩薩曾說,智與信必須攜手並進。如果說佛教認爲信爲高級轉世之困,而且智爲覺悟之源,也有句話說“信心來自于清楚的認識”,換句話說,就是要知道我們爲何而信。

  342.在佛教中,我們把信的過程分爲淨信、欲樂信和決定斷疑信叁個階段或層級。淨信是指當我們讀到某段經文,碰到某個超凡的衆生,聽到說起佛陀時所感受到的那種愛慕之情。欲樂信裏頭則有一種競爭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想要認識、深入,變得跟我們所愛慕的對象一樣。這兩種信都不穩定,都不是建立在真正的知識之上。決定信斷疑信立基于透徹的了解,知道我們所向往的是可行的。支持它的是理性。在佛經裏頭,佛陀要求弟子們對他所說的不要盲信,而是要去驗證他的話,就像金銀匠在測試黃金純度時那樣敲它、燒它、拉它。

  343.除非根基穩固,不然虔誠有可能只是一種虛幻的情感。有些佛教徒,無論是不是藏人,會非常相信某個精神上師。不過一旦這個上師死了,他們對他的信仰也突然消失。他們會認爲一切都結束了,道場也因此關門。但是,從絕對的觀點來看,不管這個上師的肉身在不在,應該不會有所不同。上師代表的是心的最高本質,他的慈悲無遠弗屆。那些能夠體認上師有這樣一面的人,就不太可能對他的人類形象感到依依不舍了;他知道,就算上師離開了他的軀殼,從本體的角度來看,他的祝願和行誼卻總是在那兒。

  344.如果一旦他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就覺得信仰失去了目標,那就是因爲這個信仰裏面有貪戀的成分。我們把這個上師看成一個普通的衆生,信賴他,就像我們信賴伴侶、配偶或親人那樣。在這種情況下,他一死,就真的不見了,然後我們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我們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定不是正信。

  (關于宗教派別的禅思)

  345.我認爲有兩種方式可以避免宗教上的彼此排斥。一方面我們要對所有的宗教信仰産生尊敬之心。譬如說,我是個佛教徒,我同時非常敬重別的宗教,也可以去實踐它。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會同時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在某種程度上,這完全是可行的。

  346.當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愈精進時,情況就不太一樣了。當我們深入了解到“空性”能爲萬物都是緣起時,就很難同時接受一個獨立自存、永恒的造物主的概念。同樣的,對那些相信宇宙是由一位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人,緣起就有問題了。信仰一個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我們會接觸到它的底蘊,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這麼說吧,作出選擇。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我們去尊重別的道路,只是很難同時去實踐它們而已。

  347.此外,佛教還有個很特別的修行方式叫“皈依”。一旦持皈依了佛之後,我不確定我們還可以皈依耶稣基督,譬如說不會造成兩難。我認爲,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把耶稣基督看作是一個菩薩的化身。

  (關于意欲皈依佛教者的禅思)

  348.一般來說,我認爲最好是跟父母信奉同樣的宗教。還有,如果信了一個宗教,又改信其他的,這樣不好。

  349.今天有很多人對心靈方面的事情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佛教,不過他們不會很好地去求證自己決定要走的這條路究竟是什麼。首先,你們要確定所選擇的和自己的天性還有志向能夠相符。要扪心自問,是不是做得到,做到了又有什麼好處。要去研究它的基本教義,雖然你們在真正信佛之前,沒有辦法完全認識佛教,但是你們可以對它主要的幾個部分先做一個相當的了解,並且加以認真的思考。在這之後,如果你還是決定信佛教,那就太好了。所以說,只有你才能夠讓自己更深入,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立誓。

  350.佛教中有很多形式的禅修,它們有的著重分析,有的專注某特定主題,有的講究無分別,入定;主題的話,可能是無常,可能是無我,是苦,是愛,是慈悲等等。如果要正確地學習禅修,就必須遵從一位有經驗、值得信賴的上師的指導。

  因此,指導你學佛的上師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爲什麼你應該曉得,一個真正的上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並且根據這個來檢驗你的上師,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要跟隨他。

  351.采取任何行動都要謹慎,尤其不要輕言信佛。不要事先不經過思考,也沒有半點認識,只憑著當下的一股沖動,之後才發現某某方法不適合你,或者是你根本辦不到。

  352.有些人要是知道哪個喇嘛在哪裏講道,就會爭先恐後,對他毫無所知但是信心十足,完全不會想到要花時間去確認他是不是具備應有的條件,要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才會發現,原來他也有缺點。

  有人聽說有個喇嘛就在他們那一帶,也不是真的認識他,不過還是馬上就信了。他們去聽喇嘛說法,還接受他的灌頂,然後有一天,他們的態度竟然發生叁百六十度的大轉變。問他們爲什麼,就怒氣沖沖地大吼大叫,原來那位喇嘛會對他們的女友性騷擾——緊接著他們把整個佛教都否定掉了。這些只曉得诋毀佛法的人,自己去投靠一個無能的喇嘛,然後要佛陀來爲他們的失敗負責任,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們的態度根本就不對。在投入以前,要先把狀況攪清楚。

  353.在佛教經文裏,常常提到對一位上師進行事前檢驗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假思索,就和一個上師建立起一種心靈上的聯系,等到這個沒有經過精挑細選的人的缺點露出來了,我們一定會覺得很糟糕。不管怎麼樣,一旦我們立了誓或接受了灌頂,最好不要再胡思亂想。

  354.任何衆生,都同時具備了缺點和優點。佛經裏說,一個心靈導師應該要有超越常人的優點,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假設現在有個人得到了一種極其難得的口傳,就算他沒有什麼學問,嚴格地說,從他畢竟得到這個殊勝法的事實來看,他還是有某些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他是比我們強。

  355.如果我們跟了一個不好的上師,且接受了他所傳習的佛法,無論怎麼樣,我們還是應該感謝他。換句話說,覺得對方不過爾爾,或是更糟糕的,突然對他生出厭惡之情,都是不太正確的心態。就算我們後悔跟了他學習,他畢竟曾經指導過我們的心靈,所以最好要避免這種極端的態度。

  這意思不是說,一定要跟著他繼續學習,我們有不再和他見面的自由。如果你曾經向某人學習佛法,可以的話,最好是培養出對那個人的信心。如果沒有辦法辦到這點,那也要保持中立,不要生出好的或壞的想法。

  356.大家不要想著,一信了佛教之後,就馬上可以飛天穿牆,未蔔先知。佛法的主要目的在成爲自我心靈的主宰,而不是獲得特異功能。如果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心,自然而然那些所謂的“超能力”,就會慢慢地跟著來了。不過如果以這個爲主要目的,我非常懷疑這些人所實踐的是不是佛教。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有這一類的能力,聽說連前蘇聯國家安全局和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一度都對這感到興致勃勃。所以大家一定要留心。

  (關于修習佛法的禅思)

  357.在我們實踐佛法的過程當中,一剛開始常常勇氣十足,然後等著收獲,最後變得無精打采,從此漠不關心——這就表示我們的眼光太短淺。希望很快地有所收獲是錯誤的——除非像瑜珈士密勒日巴那樣,曾經下了很大的功夫。佛經上說,佛陀在曆經叁大阿僧祗劫之後才成佛,這聽起來意義不是很深遠嗎?那我們光靠幾年的閉關又怎麼可能辦得到?這也顯示出我們不懂佛法。我們有時候會以爲搖上個叁年的金剛鈴,就能夠達到佛陀那樣的境界,這不是一種認真的態度。

  358.能夠熱衷于佛法的修行,是很好的事情,不過如果說佛陀是累積了叁大阿僧祗劫的福德和智慧,那麼就要謹記,我們也需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來達到最終的覺悟。

  根據大乘經論,佛陀在法身中證悟,過了許久之後,又作應化身,好像要把這整個證悟的過程再從頭來過一遍似的。但是大家再想想,他這麼做難道沒有道理嗎?我們這些追隨佛陀的人,要時時刻刻去反省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連佛陀上一次在世的時候,仍然花了六年的時間來苦修。這麼想也許可以讓我們的眼光不至于那麼淺短。

  359.的確,照說從金剛乘的方便法門的話,可以不用祛除各種負面情感而很快地成佛。但是這其中不是沒有危險的。在密勒日巴傳中,有一個喇嘛對他說:“果使用殊勝,晝思維,晝成就;夜思維,夜成就;基根好的,有宿因善根的人,無思維的必要。” 密勒日巴很確定自己就是那種根基好的人,所以只是睡大覺。如果我們也犯了這種理解上的錯誤,我們很可能一開始滿腔熱情,但是很快就會松懈下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熱誠是建立在對法的運行有真正地認識,那麼就不會冷卻了。了解到這點是很重要的。

  360.宗教都會教導我們一些彰顯人性優點的戒律和道德規則。有些人——尤其是佛教徒——會忽略了這一個道德面向,只對打坐禅修感到興趣,希望從中得到一些神奇的效果。當他們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時,必然會感到失望。

  361.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獲得神奇能力,而是改變我們的生命。主要的問題是:我們都還不願意在這上頭投入必要的時間。我們以爲佛陀雖然需要幾世幾劫來成佛,但是我們只要叁兩年就可以有所成就。在我看來,這就是爲什麼大乘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了。等到我們對大乘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後,萬一還是對金剛乘有愈來愈濃厚的興趣,這時盡管需要曆時無數劫,我們才會有足夠的堅定來走這條路,但是有了這樣的決心之後,我們就可以修習金剛乘,把它當成一種能夠快速地讓我們産生內心平靜和深刻觀想的法門,而且這樣也比較容易成功。

  362.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一點根柢,就去投入金剛乘,我們可能會以爲自己可以毫無問題地達到佛陀的境界,像人家說的“一生成佛,一身成佛”。我們可能會把所觀想的幻化天神,當成是宇宙的創造者,並且認爲如果我們相信他,他就會賜給我們力量、長壽、財富和其他一些有的沒有的東西。這時我們一點兒都不在乎修行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怎麼樣才能夠排掉心毒,成爲自我心靈的主宰——而把那些附帶的東西看得非常重要。

  363.有些人不是特別相信佛法,卻對它有一種純學院的興趣。另外有人雖然相信佛法,但是僅止于智性的研究和從中獲得一種純理論的知識。問題是,佛法不是一項有待汲取的新知,它唯一的目的在幫助我們改變我們的存在狀態。如果學了佛法之後,我們不從禅修來實踐,那它就一點用處也沒有。我們有可能變成所謂“麻木不仁”的佛教徒,也就是懂得佛法的理論,也能夠高談闊論,就是不識“各中滋味”,因爲他沒有把這些轉化爲活生生的經驗。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把法應用到自己的內在,我們就能聞見那真正的味道,就不會變得麻木不仁了。所以說,一定要緊緊地把佛法和自己的心結合在一起,認識和實踐要並駕齊驅。

  364.那些想嘗試出家生活和長期隱修——譬如西藏傳統中的叁年閉關——的人,應該要透過那些“前置作業”做好充分的准備。否則待在四面牆壁中間,不能正確地完成這些能夠把我們的心導上正途的修行法門,實與坐牢無異。譬如該禅修的時候,我們只是念一些經,腦子裏什麼都不想,這樣的閉關實在沒有大用處。閉關之前我們是個普通衆生,出來之後也是沒有兩樣。更有甚者,我們還變得比從前更驕傲,因爲我們自以爲曾經閉關叁年,就有資格被人稱爲“喇嘛”了。這有什麼用呢?

  反過來說,仔細作好事前准備,按時進行那些主要的修習,之後再去閉關叁年,這樣才確定我們出來之後能夠有不同的思考、言談和反應。不然我們至少也受過訓練,這樣已經很好了。

  365.如果你想成爲佛教徒是爲了獻身人道工作,這樣很好。但是請先確定你的動機完全純粹。因爲,如果我們還沒有皈依佛,也不是懷著愛和慈悲來從事社會工作的話,這樣的行動本身對佛教來說,並不是一定要的。

  這就是爲什麼你應該要花時間在一些修行期上,然後在這些期間內去皈依,去對無常、苦惱等等進行禅思。

  (完)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空法師法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