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出发;如果我们跟他说到哪个国家去,没有问题。同样的话拿去问一个生意人,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复杂。他也许会跟你说:“我的店才开张,走不得,真是抱歉……”
337.我现在要来谈谈那些负有教导责任的神职人员。宗喀巴说过,无论我们修的是哪一种法门,都不应只是想改变别人,自己却依然故我。譬如我们教人家说,生气不好,那么我们自己就不应该生气,不然人家不容易信你;如果我们自己劝人家要节欲和知足,也是同样的道理。
338.我认识的一个喇嘛写信给我说,三十年来,在尼泊尔的西藏人盖了很多寺院,庙堂都很高大,佛像都很昂贵,但是同样在这个期间里,没有人去盖一间学校、一座医院。我很确定,如果换成是基督教的传都士,一定不会这么做。一些年轻的喇嘛,白天穿着袈裟,天黑了就换上西装领带,到一些上流社会的场合去,举手投足之间,好像自己是个大人物或有钱的生意人那样。我在想,佛陀会不会这么做呢?
339.事实是这样的,佛陀教我们要谦卑,要为别人奉献牺牲,但是我们把这些当成耳边风。依我之见,像这种伪善的例子,就很值得报章杂志去揭发出来——不得不这么做了。
佛陀曾说,要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去传法,而且自己要先说得到做得到。所以,在教训别人该怎么做之前,自己先以身作则吧。
(关于出家生活的禅思)
340.佛教就像其他的宗教一样,也饱含了一定数量的,必须以形而上的方式去研习,由上师传授给弟子的法门;但是只有出家人能够透过亲身的实践,来对这些法做出完全奉献。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在修行上,他们真的是我们所谓“胜利旗帜”的旗手。藉着内心的平静和深刻的观想,他们达成了禅修经验和内在的实现,因此让理论性的认识有了生命。没有他们,那些知识就会一直让人觉得有点神秘或矫揉造作。对他们,我只有鼓励。
(关于信心的禅思)
341.信心在任何宗教中都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它也必须基于一些真正的理由。二世纪时,印度伟大的哲学家龙树菩萨曾说,智与信必须携手并进。如果说佛教认为信为高级转世之困,而且智为觉悟之源,也有句话说“信心来自于清楚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要知道我们为何而信。
342.在佛教中,我们把信的过程分为净信、欲乐信和决定断疑信三个阶段或层级。净信是指当我们读到某段经文,碰到某个超凡的众生,听到说起佛陀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爱慕之情。欲乐信里头则有一种竞争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认识、深入,变得跟我们所爱慕的对象一样。这两种信都不稳定,都不是建立在真正的知识之上。决定信断疑信立基于透彻的了解,知道我们所向往的是可行的。支持它的是理性。在佛经里头,佛陀要求弟子们对他所说的不要盲信,而是要去验证他的话,就像金银匠在测试黄金纯度时那样敲它、烧它、拉它。
343.除非根基稳固,不然虔诚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有些佛教徒,无论是不是藏人,会非常相信某个精神上师。不过一旦这个上师死了,他们对他的信仰也突然消失。他们会认为一切都结束了,道场也因此关门。但是,从绝对的观点来看,不管这个上师的肉身在不在,应该不会有所不同。上师代表的是心的最高本质,他的慈悲无远弗届。那些能够体认上师有这样一面的人,就不太可能对他的人类形象感到依依不舍了;他知道,就算上师离开了他的躯壳,从本体的角度来看,他的祝愿和行谊却总是在那儿。
344.如果一旦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就觉得信仰失去了目标,那就是因为这个信仰里面有贪恋的成分。我们把这个上师看成一个普通的众生,信赖他,就像我们信赖伴侣、配偶或亲人那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死,就真的不见了,然后我们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我们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定不是正信。
(关于宗教派别的禅思)
345.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避免宗教上的彼此排斥。一方面我们要对所有的宗教信仰产生尊敬之心。譬如说,我是个佛教徒,我同时非常敬重别的宗教,也可以去实践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同时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在某种程度上,这完全是可行的。
346.当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愈精进时,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当我们深入了解到“空性”能为万物都是缘起时,就很难同时接受一个独立自存、永恒的造物主的概念。同样的,对那些相信宇宙是由一位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人,缘起就有问题了。信仰一个宗教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会接触到它的底蕴,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这么说吧,作出选择。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去尊重别的道路,只是很难同时去实践它们而已。
347.此外,佛教还有个很特别的修行方式叫“皈依”。一旦持皈依了佛之后,我不确定我们还可以皈依耶稣基督,譬如说不会造成两难。我认为,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把耶稣基督看作是一个菩萨的化身。
(关于意欲皈依佛教者的禅思)
348.一般来说,我认为最好是跟父母信奉同样的宗教。还有,如果信了一个宗教,又改信其他的,这样不好。
349.今天有很多人对心灵方面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佛教,不过他们不会很好地去求证自己决定要走的这条路究竟是什么。首先,你们要确定所选择的和自己的天性还有志向能够相符。要扪心自问,是不是做得到,做到了又有什么好处。要去研究它的基本教义,虽然你们在真正信佛之前,没有办法完全认识佛教,但是你们可以对它主要的几个部分先做一个相当的了解,并且加以认真的思考。在这之后,如果你还是决定信佛教,那就太好了。所以说,只有你才能够让自己更深入,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立誓。
350.佛教中有很多形式的禅修,它们有的着重分析,有的专注某特定主题,有的讲究无分别,入定;主题的话,可能是无常,可能是无我,是苦,是爱,是慈悲等等。如果要正确地学习禅修,就必须遵从一位有经验、值得信赖的上师的指导。
因此,指导你学佛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晓得,一个真正的上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并且根据这个来检验你的上师,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跟随他。
351.采取任何行动都要谨慎,尤其不要轻言信佛。不要事先不经过思考,也没有半点认识,只凭着当下的一股冲动,之后才发现某某方法不适合你,或者是你根本办不到。
352.有些人要是知道哪个喇嘛在哪里讲道,就会争先恐后,对他毫无所知但是信心十足,完全不会想到要花时间去确认他是不是具备应有的条件,要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会发现,原来他也有缺点。
有人听说有个喇嘛就在他们那一带,也不是真的认识他,不过还是马上就信了。他们去听喇嘛说法,还接受他的灌顶,然后有一天,他们的态度竟然发生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问他们为什么,就怒气冲冲地大吼大叫,原来那位喇嘛会对他们的女友性骚扰——紧接着他们把整个佛教都否定掉了。这些只晓得诋毁佛法的人,自己去投靠一个无能的喇嘛,然后要佛陀来为他们的失败负责任,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态度根本就不对。在投入以前,要先把状况搅清楚。
353.在佛教经文里,常常提到对一位上师进行事前检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就和一个上师建立起一种心灵上的联系,等到这个没有经过精挑细选的人的缺点露出来了,我们一定会觉得很糟糕。不管怎么样,一旦我们立了誓或接受了灌顶,最好不要再胡思乱想。
354.任何众生,都同时具备了缺点和优点。佛经里说,一个心灵导师应该要有超越常人的优点,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假设现在有个人得到了一种极其难得的口传,就算他没有什么学问,严格地说,从他毕竟得到这个殊胜法的事实来看,他还是有某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就这个意义上,他是比我们强。
355.如果我们跟了一个不好的上师,且接受了他所传习的佛法,无论怎么样,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换句话说,觉得对方不过尔尔,或是更糟糕的,突然对他生出厌恶之情,都是不太正确的心态。就算我们后悔跟了他学习,他毕竟曾经指导过我们的心灵,所以最好要避免这种极端的态度。
这意思不是说,一定要跟着他继续学习,我们有不再和他见面的自由。如果你曾经向某人学习佛法,可以的话,最好是培养出对那个人的信心。如果没有办法办到这点,那也要保持中立,不要生出好的或坏的想法。
356.大家不要想着,一信了佛教之后,就马上可以飞天穿墙,未卜先知。佛法的主要目的在成为自我心灵的主宰,而不是获得特异功能。如果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心,自然而然那些所谓的“超能力”,就会慢慢地跟着来了。不过如果以这个为主要目的,我非常怀疑这些人所实践的是不是佛教。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有这一类的能力,听说连前苏联国家安全局和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一度都对这感到兴致勃勃。所以大家一定要留心。
(关于修习佛法的禅思)
357.在我们实践佛法的过程当中,一刚开始常常勇气十足,然后等着收获,最后变得无精打采,从此漠不关心——这就表示我们的眼光太短浅。希望很快地有所收获是错误的——除非像瑜珈士密勒日巴那样,曾经下了很大的功夫。佛经上说,佛陀在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之后才成佛,这听起来意义不是很深远吗?那我们光靠几年的闭关又怎么可能办得到?这也显示出我们不懂佛法。我们有时候会以为摇上个三年的金刚铃,就能够达到佛陀那样的境界,这不是一种认真的态度。
358.能够热衷于佛法的修行,是很好的事情,不过如果说佛陀是累积了三大阿僧祗劫的福德和智慧,那么就要谨记,我们也需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来达到最终的觉悟。
根据大乘经论,佛陀在法身中证悟,过了许久之后,又作应化身,好像要把这整个证悟的过程再从头来过一遍似的。但是大家再想想,他这么做难道没有道理吗?我们这些追随佛陀的人,要时时刻刻去反省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连佛陀上一次在世的时候,仍然花了六年的时间来苦修。这么想也许可以让我们的眼光不至于那么浅短。
359.的确,照说从金刚乘的方便法门的话,可以不用祛除各种负面情感而很快地成佛。但是这其中不是没有危险的。在密勒日巴传中,有一个喇嘛对他说:“果使用殊胜,昼思维,昼成就;夜思维,夜成就;基根好的,有宿因善根的人,无思维的必要。” 密勒日巴很确定自己就是那种根基好的人,所以只是睡大觉。如果我们也犯了这种理解上的错误,我们很可能一开始满腔热情,但是很快就会松懈下来,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热诚是建立在对法的运行有真正地认识,那么就不会冷却了。了解到这点是很重要的。
360.宗教都会教导我们一些彰显人性优点的戒律和道德规则。有些人——尤其是佛教徒——会忽略了这一个道德面向,只对打坐禅修感到兴趣,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神奇的效果。当他们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时,必然会感到失望。
361.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神奇能力,而是改变我们的生命。主要的问题是:我们都还不愿意在这上头投入必要的时间。我们以为佛陀虽然需要几世几劫来成佛,但是我们只要三两年就可以有所成就。在我看来,这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教是不可或缺的了。等到我们对大乘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万一还是对金刚乘有愈来愈浓厚的兴趣,这时尽管需要历时无数劫,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坚定来走这条路,但是有了这样的决心之后,我们就可以修习金刚乘,把它当成一种能够快速地让我们产生内心平静和深刻观想的法门,而且这样也比较容易成功。
362.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一点根柢,就去投入金刚乘,我们可能会以为自己可以毫无问题地达到佛陀的境界,像人家说的“一生成佛,一身成佛”。我们可能会把所观想的幻化天神,当成是宇宙的创造者,并且认为如果我们相信他,他就会赐给我们力量、长寿、财富和其他一些有的没有的东西。这时我们一点儿都不在乎修行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排掉心毒,成为自我心灵的主宰——而把那些附带的东西看得非常重要。
363.有些人不是特别相信佛法,却对它有一种纯学院的兴趣。另外有人虽然相信佛法,但是仅止于智性的研究和从中获得一种纯理论的知识。问题是,佛法不是一项有待汲取的新知,它唯一的目的在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存在状态。如果学了佛法之后,我们不从禅修来实践,那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有可能变成所谓“麻木不仁”的佛教徒,也就是懂得佛法的理论,也能够高谈阔论,就是不识“各中滋味”,因为他没有把这些转化为活生生的经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法应用到自己的内在,我们就能闻见那真正的味道,就不会变得麻木不仁了。所以说,一定要紧紧地把佛法和自己的心结合在一起,认识和实践要并驾齐驱。
364.那些想尝试出家生活和长期隐修——譬如西藏传统中的三年闭关——的人,应该要透过那些“前置作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待在四面墙壁中间,不能正确地完成这些能够把我们的心导上正途的修行法门,实与坐牢无异。譬如该禅修的时候,我们只是念一些经,脑子里什么都不想,这样的闭关实在没有大用处。闭关之前我们是个普通众生,出来之后也是没有两样。更有甚者,我们还变得比从前更骄傲,因为我们自以为曾经闭关三年,就有资格被人称为“喇嘛”了。这有什么用呢?
反过来说,仔细作好事前准备,按时进行那些主要的修习,之后再去闭关三年,这样才确定我们出来之后能够有不同的思考、言谈和反应。不然我们至少也受过训练,这样已经很好了。
365.如果你想成为佛教徒是为了献身人道工作,这样很好。但是请先确定你的动机完全纯粹。因为,如果我们还没有皈依佛,也不是怀着爱和慈悲来从事社会工作的话,这样的行动本身对佛教来说,并不是一定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要花时间在一些修行期上,然后在这些期间内去皈依,去对无常、苦恼等等进行禅思。
(完)
《嘉瓦仁波切禅思36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