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卡仁波切談度母
Bokar Rinpoche
由凡夫成就本尊
圓滿的覺者如佛陀,爲了利益衆生,自然而無作意的化現出種種顯現,稱爲受用身,而這些清淨層次的顯現一般來說是凡夫難以觸及的。
這些形象可以有許多變化:男性、女性、寂靜、忿怒,並以各種方式顯現。這些本尊是從諸佛的慈悲事業直接化現而來。化現爲女性的本尊,即稱爲母尊。
不過,從相對的角度來看,有些本尊被認爲是從人道上修成爲聖衆。這些走上成佛之道的凡夫,不論男女,在淨除凡俗狀態的一切不淨之後,于自身中得見覺悟功德的展開,他們達到聖境,因而稱爲「聖衆」或男女本尊。
至少從世俗谛的角度來看,度母可被視爲從凡夫而成就的本尊。度母在成就之前,本是個平凡之人,曆經修道的各種修行次第而終于證果,成爲女性本尊。
問:本尊之藏語稱爲「依當」(Yidam),意義爲何?
仁波切答:「依當」是個專用詞彙,指的是依本尊而修持,這是指相應于我們的希望、祈願,與我們有緣的本尊。
問:這是否表示每個人都必須選擇自己的本尊、或是要由上師爲弟子指定特定的本尊呢?
仁波切答:大部分的情況並非如此。在實相上,所有本尊都有相同的作用,而且我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與某一本尊有著特別的因緣。不過,我們可以說因爲業緣的關系,讓我們遇到藏傳佛教中某個特定的偉大傳承。同樣的業緣,也會讓我們安住在某個修道中,而受指引來修持特定的本尊,而不修持其他本尊。噶舉派(或稱噶居派、白教)的修行者會修持叁位偉大的本尊:金剛亥母、勝樂輪金剛(或稱勝樂金剛、上樂金剛)以及大悲勝海紅觀音。格魯派(黃教)則修持密集金剛以及大威德金剛,而薩迦派修持喜金剛等。
不過,可能有人會特別想修持某個本尊。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可能會不分教派而來修持這位本尊。也有一種不尋常的情況,就是由上師觀到特別的因緣,而指示弟子要特別修持某個本尊。
像畢瓦巴即是如此,他一開始是修勝樂輪金剛;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由于他有個非常不祥的惡夢而想放棄所有修持;後來,有人要他修喜金剛,他因此修持而迅速得證。這並不表示勝樂輪金剛是不好的本尊法,而是畢瓦巴過去世與勝樂輪金剛的因緣淺薄,但卻早已精通喜金剛法,因此後者能讓他更快展現成果,因此當時他有必要停修勝樂輪金剛法而改修喜金剛法。一般而言,行者與本尊的緣分並非那麼明顯。
問:在您提到的本尊中並未說到度母,請問度母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如何?
仁波切答:度母就像文殊菩薩與觀世音菩薩一樣,是所有教派共通的本尊,也是所有藏人共同信仰的本尊。
問:是否男性適合修父尊,而女性適合修持母尊?
仁波切答:並不必然。男性可修母尊法,反之亦然。
究竟的度母
我們對本尊的討論也適用于度母。度母和其他本尊一樣,可以從世俗谛與勝義谛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來看。世俗谛符合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而勝義谛則超越這種觀點。度母的這兩種身分彼此不相矛盾:因爲兩者並不互相駁斥。
從究竟的觀點來看,由于度母自性本身爲證悟的本尊,因此與我們的自心本性並無差別。
讓我們來厘清心的本性是什麼。心的本性超越任何概念,超越任何意念的造作,也超越「存在∕不存在、無∕有、物質∕非物質……」等等的想法。
超越概念並不表示空無。心的本性就是覺性本身的範疇、清淨覺性的經驗本身。任何的智識、理性和語言,都無法執取或描述它。然而,心的本性每一刻都在,且不容否認。
這個覺性是衆所本具的,超越任何意念的造作,而究竟的度母也是如此。
究竟的度母,或法性度母,也可用其他字眼來形容,而最有名的稱呼則是「般若波羅密多」,意思是智慧圓滿。
圓滿智慧並無任何的形相,乃是法身的空性。但是這個空性如我們先前所解釋,具有能夠顯現爲清淨的受用身的能力。度母、金剛亥母以及許多其他的女性本尊,就是在受用身層次上的顯現。就本質而言,所有這些女性本尊的本質即是圓滿智慧,或我們的自心本性。
度母也稱爲「諸佛之母」,這也是指度母的體性或本質。自心本性、圓滿智慧、空性這些詞彙雖然不同,但其實意義相等。過去一切諸佛都是因爲證悟空性(或證悟自心本性)而證得佛果;這對現在佛以及未來佛而言,也都一樣;因此度母,這超越時間、空間、所有概念的度母,就是諸佛之母。
成就本尊的女性
如前所述,度母在究竟層次上的顯現,與她在相對層次上的顯現,兩者看來或不相符,但彼此並不沖突。
多羅那他是十六世紀證量極高的學者與上師,根據他所傳授的世俗谛傳說,度母在成就本尊以前,原本是世間的一名平凡女子。
在無量劫前的種光世界,當時是鼓音如來住世的時代,有一位國王的女兒名叫般若月(又稱智慧月),她對這位佛陀有著強烈的信心與虔誠,多年來一直對佛陀及隨行的僧團作廣大的供養。
有一天,公主決定在鼓音如來前受菩薩戒,發誓要證得佛果,以無量的方式廣度衆生。僧衆們都非常歡喜,並認爲公主必定會因而積聚極大的福德。他們建議公主應祈求來世投胎爲男子如此相較于女子身,更能利益衆生並宣揚佛法。
公主對于這種狹隘的想法感到沮喪,並從所有事物究竟本質的觀點來答複他們:
此處無男亦無女,無我無人亦無類,
男女之名皆假稱,世間邪見妄所生。
她又說:「從來,以男身修行佛道者衆,以女身修行佛道者稀。故而我今發願,直至輪回盡空,皆以女身度化一切衆生。」她經由精勤修持而終于證得勝義谛,成就本尊之後,每日度化百萬以計的衆生,讓他們踏上覺悟之道。
她因恒時安助于救度衆生出離輪回的禅定境界,因此又稱爲「救度母」或「多羅」。據說度母每日早晨即救度無量衆生出離苦海,午後又救度無量衆生解脫輪回。
在「不空成就如來」住世的「最勝」劫,這是另一個宇宙時空,度母入于「滅一切魔軍」禅定中保護衆生免于危險、恐懼和惡魔,只要聽聞衆生呼喚名號,立即隨聲救度而立亦無量,由于行動迅速,又稱爲「速勇母」。
其後,在「無始」劫中有一名叫「無垢」的僧人,他得到諸佛心意的悲心灌頂,而成就本尊觀世音菩薩,五佛部的五方佛也賜予他特別的灌頂。此時,從他的心中出現度母,成就該劫諸佛利益衆生的願望與事業。(有些則認爲度母是從觀世音菩薩的淚珠所化現)由于這個緣故,度母也稱爲是「世間至尊者之女」,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女兒。
在多劫之中,度母這位「世間至尊者之速勇女」,不斷以各種不同的化現和特別的禅定力,成就各種不同的事業,一直利益著衆生。以上就是度母的化身故事。
問:一般認爲本尊有各自的淨土,且居住于各自的淨土中。請問度母的淨土如何稱呼?
仁波切答:度母和觀音一樣居住于普陀拉淨土,在我們世間的化現是位于南印度的一座山。不過,度母也有自己的淨土,是個特定的地方,叫作「璁葉莊嚴剎土」(Harmony of Turquoise Leaves)
度母保護衆生免于恐懼
由于菩薩對沈溺苦海的衆生具有無量的悲心,因此各自依其願力而行使事業,圓滿各自的發願。如是,度母的主要事業就是讓衆生遠離恐懼與危險。
恐懼是什麼?度母如何幫助衆生面對恐懼?我們現在就來一起了解。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面對兩種恐懼:
◆一者,恐懼得不到所想要的人、事、物。
◆二者,恐懼無法免于危險、威脅或痛苦的情況。
由于第一或第二個原因,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身處從擔憂到驚恐、不同程度的恐懼之中。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恐懼的真正起因,其實是自我本身,更正確的說,是我執──對于「我」的執著。這種執著越重,各種恐懼的情況就會越多;所有威脅到「我」的事情,不論什麼情況,都會引起恐懼;所有「我」可能失去的事物,都會引起恐懼。恐懼與相信真實有「我」的想法、恐懼與對「我」的執著,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于這層深微的關系,導致各種引起恐懼的成因,比如生活中的種種情況;但有時候,恐懼來自業的習氣。由于業習的關系,恐懼有時看來像是毫無來由的發生,甚或在沒有任何外在事故發生的情況下,而我們卻處于一種幾乎不斷的憂慮中。
與恐懼感相關的,是想要尋求援助與保護。但是,外在世界通常無法提供任何我們想要的幫助,以致于恐懼可能會變成絕望。
這個世界所無法給我們的,可以從諸佛菩薩所化現的出世間境界得到,特別是從度母身上可以看見諸佛爲衆生免除恐懼與災難的事業。
度母具有幫助衆生的能力,但只有當我們對此具有信心時才能得到利益。我們必須毫無保留或懷疑、發自內心向她祈願,呼喚她的名號。度母的回應與我們的信心強度有關;若是心中存疑,不太可能得到度母的加持與護佑;而毫無保留的信任與全然完整的信心,則必然得到她的加持與護佑。
事實上,世間一切的現象,都是我們自心的顯現,恐懼、擔憂、危險,也是我們自心的顯現,這就有如在惡夢中所面臨的威脅,和在惡夢中感到被威脅的人,其實都是自心所創。
我們的心有著很強的創造力。這股源自對度母熱切祈請的力量,與度母幫助衆生的無邊願力相結合,形成了對衆生的庇護。由于我們的虔敬心與度母的大悲力這兩個因素,我們因而得到了幫助。
我們必須了解,如果現象本身是有實質的,則不可能會改變。正因爲現象的自性爲空,它們不過是受到重重製約的凡夫之心所顯…
《波卡仁波切談度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