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法譯序
波卡仁波切小傳
卡盧仁波切對波卡仁波切的介紹
第一章 簡介
第一節 覺醒的四要素
第二節 邁向覺醒的生命
第叁節 重視相對性的真實(俗谛)
第四節 精神上的烙印
第五節 從“相對”到“究竟”
第六節 必然的改變
第二章 一天中的修行步驟
第一節 早晨之修行
一、晨起的第一個念頭
二、呼吸練習
叁、心的定位
四、盥洗室--淨化之所
五、獻供
六、禮贊佛陀
七、皈依
八、觀音禅修
第二節 用餐時的修行
一、供養叁寶
二、供養本尊
叁、供養根本上師
第叁節 晚間的修行
一、觀音禅修
二、一天的總結
叁、祈願往生極樂世界
四、供品之清理
五、就寢
第叁章 不同情況的修持
第一節 快樂之時
第二節 痛苦之時
第叁節 病時
第四節 于一些小狀況時之修持
第五節 食肉之時
第六節 電視
第七節 面對各種情緒時的處理
第四章 正確的引導
十種善業
十不善業
幾個常用咒語
法譯序
首先我必需指出,許多人皈依之後,在日常的修行中,缺乏明確的指引,而這正是大多數倍感至需的。如何能簡單有效地,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給每一天至少奠立一塊精神基石呢?
這本小冊子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正是爲什麼波卡仁波切對它十分的珍視;于書中我們找不到空洞的言辭,少有引論述理;但不少虔誠、具足發心的修行者皆深深覺得,這是一位菩提道上不可缺少的同伴。
于1987的歐洲之旅,波卡仁波切以無盡的慈悲,將本書內容口述、錄音;並以無限的包容與耐心,接受攝影,以供本書插圖使用。
本書不是以動人的故事或華美出色的思想,來迷惑內心;亦不是在閱後即擺回書櫃中的那一類書籍。相反地,這是一本作爲一讀再讀,時時參考的書籍。
本書由叁部份組成:
[第一部份]包括一些簡短的修行、祈禱,雖然起于初因缺乏習慣,會讓人認爲有點繁雜,但日久轉易。它爲一日確立方針,確定應有的作息與修行,用以滋養精神。我們將學習:
● 晨間修行的八步驟。
● 用餐時的修行。
● 夜間就寢前的修行五步驟。
[第二部份]他交給我們一付心靈之鑰,有利于每日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狀況。高興愉悅時,痛苦或病時,應該怎麼做?諸如像開門、穿衣或過橋…等等,要如何利用這些平常事來修行?在我們生氣發怒、欲望或嫉妒心起時該怎麼做?還有該如何面對吞食我們生活的電視?
最後,[第叁部份]談到[正行]的大原則。
正如智者之言,這本書自是彌足珍貴。然而對書中所教導的,只有認真修行,才能將其價值完全發揮,籍由書中的教示,我們將有所轉變。
小書本,我們每天的朋友,當你能善盡所能時,我們將不再需要你,因爲你已爲我們所完全吸收,我們也將以感謝及尊敬之心,將你安置在最美麗的書架上。
Francois Jacquement
波卡仁波切小傳
波卡仁波切,在幼年時便被認爲[祖古],也就是一位已過世大喇嘛的轉世。他先于西藏接受了特殊嚴謹的教育,一九五九年因......流亡印度,並繼續學習,且度過數年的閉關苦修。自一九八一年起,他數度造訪西方,並對無數弟子傳授法教。
他的一生,最初深曆西藏文明的薰陶,在年歲稍長後,因世事之變遷,而適處于印度及現代世界之中。他以一位完美、真實的佛教徒向我們傳達了他對真知的渴望、內心中無盡的溫柔慈愛,及對上師至誠不變的敬重。在盡覽本書中傳記及法教開示之外,可以隱約攝見波卡仁波切的光輝,感受到他所散發出那如宇宙般無窮之光芒,澤潤著衆生。
載自[波卡仁波切的一生]
卡盧仁波切對波卡仁波切的介紹
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叁十日,卡盧仁波切在他最後一次造訪法國,于勃艮第(Bourgogne位于法東)千佛寺的落成啓用典禮中,在波卡仁波切侍陪下,對大衆做了如下的介紹:
你們大概還不知道誰是波卡仁波切?
不久以前,在藏西有一所名爲[波卡]的寺廟,那兒住著一位偉大的喇嘛。噶瑪·協惹·哦色,波卡仁波切正是他的轉世。當中共軍隊到達西藏後,他逃到了印度,在那兒他遇到了我;從那時起,于大吉嶺(Darjeeling),他便一直在我身旁。
最初,他在我的指導下無誤地完成了[四加行],那時他對西藏佛法的認識已經是十分傑出的。
接著,我們于梭那建立了一所閉關中心,波卡仁波切于此進行了第一次叁年叁個月的閉關,致力于香巴噶舉派教法的修行,並接受所有教法的灌頂傳承及一切必要的開示。在這叁年之後,我任命他主持索那達閉關中心。他先後完成了叁次共近十年的閉關,于第叁次閉關,他致力于學習噶瑪噶舉派教法,並完成了[那諾巴六瑜伽法]的修習。
于錫金Rumtek閉關中心建成時,十六世DB法王亦任命他主持此中心;直至目前,波卡仁波切已在Rumtek指導了叁期的傳統閉關。
波卡仁波切是一位優秀的喇嘛,無論于聞思修及修持上皆十分圓滿。
那諾巴曾授記瑪爾巴,在他的傳承下,每一位弟子皆優秀于其上師。
所以,瑪爾巴的弟子密勒日巴的成就高于他的上師;同樣,波卡仁波切是我的傳承者,他將比我更偉大。
第一章簡介
第一節 覺醒的四要素
覺醒是真實的快樂,它同時包含了入世與出世,是萬物的本質。我們只能在四大要素相結合的條件下得到它,這四要素是:①起因,②支撐,③輔助條件,④方法。
1.覺醒的起因是于潛在狀況下,自然地,無所分別地表現于諸有情的心靈上。
2.[支撐]指的是人身的存在,它優于其它的精神層面,因它可作爲覺醒的工具,所以我們稱之爲“人身寶”。
3.輔助條件是指一位合格的精神導師,他爲我們指引正確無誤的道路。
4.方法是指上師所賜予的教導,這些教導皆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法門,其中包含了顯經及密續。
(注一)
沒有這四要素,我們無法于覺醒的道上有任何進展,再則缺乏任何一項要素,也將使其它叁要素失去作用。現在這四要素已聚集在我們面前,這使我們能善用、也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想想我們今日的幸福,想想于過去生中我們所積的善因,讓我們把這些善因彙聚一起,更加速于覺醒道上邁進。
第二節 邁向覺醒的生命
放棄世間日常的一切活動,專一于精神上的修持,創造一些能令內心進步的理想條件。于此遠景之前,首先我們必須開始學習藏文,因爲藏文將佛法十分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佛法譯成西方語文目前仍十分稀有。接著我們可以進行叁年的閉關;並且只要我們能夠,我們也可以繼續進行爲期幾年或幾個月的閉關生活。將整個生命都致力于學習、反省、及精神修持,這是對生命最好的利用。
如果環境不允許我們受持一個完整、專一的教法(注二);我們仍然可以在不用放棄工作、家庭之下,、以一些簡單、規律的修持來潤澤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可以做觀音禅修,利用假日到佛法中心,讓我們在喇嘛上師的教導下,更加深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並與其他人一齊禅修,或者利用一個或數個禮拜來進行短期的閉關。
假使我們連上述修法的可能性都沒有,也毫無機會到佛法中心的話,我們仍可以按照我們的生活來修持,並從中獲益。即使我們僅能花些微的時間來做,規律且專注地,如果天天、經年累月下,這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將不可忽視。維持精神生活成爲一種習慣,將自身內在正面的、深廣的潛能釋放出來,擺脫以往許多不好的習慣,便能避免惡業的形成。
要知道我們的行爲中,善與惡的色彩,是源自于烙印在我們精神上的習慣。依照這種習慣力所完成的行爲,不論是好或壞,他們將産生業果,而在未來成熟之時我們一定會嘗到。同樣僅僅于我們心中産生一個正念、而這正念便在心中形成一種好的、正面的習慣或經驗。我們的口業與身業,也會同樣地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必須每日專心檢查我們的身、口、意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使能切斷種種的不好、並盡可能朝正道邁進,如此我們將會有所轉變。
第叁節 重視二元相對性的真實(俗谛)
僅管我們尚未確知那存在于[相對](俗)與[絕對](真)二相合一之真實性中(注叁),[心]的存在形式(注四)--這真實的認知,便是我們所謂的“醒悟”。此[相對]與[絕對]的真實性,二者一般不被認爲是一體的,而被認作是相互分離的。(注五)
雖然善業與惡業皆缺乏二谛和合的真實性,他們的果報確是不會錯的:造業者本身的幸福,一定源自于自身的善業,而痛苦也一定起源于惡業。這種善、惡、因果間的關系,也是相對實性(俗谛)的一個特性。那麼我們爲什麼必須了解善、惡間的區分及知道什麼要接受,什麼需舍棄?這是因爲在究竟相對(真谛)的證悟之前,我們仍屈服于二元相對的現象之中,而一直處于無可抗拒的輪轉之下、僅管于相對的現象中缺乏自我的真實性。(注六)
事實上,唯有心是依附于吾人所造的善業與惡業,而業的印記僅能固定于心所,也只有心能于苦或樂中體驗業果。僅管只有心爲諸業所牽連,但俗谛方面,業果的體驗及貯存累積,確實是一項無法避免的過程。以事實來看,火是不會無緣無故自己存在的,如果把火放在手上,則立刻被燒傷。所以要知道攝受善業、摒棄惡業,直至解脫……。
第四節 精神上的烙印
在二元相對的現象(俗谛)中,我們所造作的行爲(業)會在內心中留下烙印。
這些精神上的烙印,是留在我們記憶過程中的簡單影像。例如我現在想:“我必須在五點時去買東西。”這個“想”(念頭)接著將離開我們的精神表面,然而它已在心裏留下一個記號。好!五點一到,這“想”又再度出現,我們…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