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桌前晏坐片刻,我們可依下列之程序,再簡短地修習一次四臂觀音禅修:
1、念誦皈依文
2、念誦六字大明咒百遍或更多。
3、晏坐入定。
4、回向。
二、一天的總結
接著我們必須對今天做一番反省及總結。
如果我們犯了錯事造了惡業,就要忏悔,自我譴責並希望:
“願我明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我們做了善行積了善業,便把諸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使其能早日解脫。
叁、祈願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接著做一段簡短的祈禱,願我們能往生極樂世界。
嗳 瑪 霍
哦擦爾 桑傑 囊哇 他耶 倘
無量光佛妙難倫,
耶速 秋喔 突克傑 千波 倘
右尊大悲觀世音,
元突 森木巴 突千 託不南木 拉
左爲大力大勢至,
桑傑 強森木 巴克美 擴爾吉 郭爾
環拱無量佛菩薩。
喋吉 哦擦爾 巴克都 美巴 宜
但有無量之妙樂,
喋哇 間諧 洽威 興康木 帖爾
此即淨土極樂國。
達克尼 迪涅 策培 秋爾瑪 他克
願我命終隨即能,
皆哇 賢吉 琶爾瑪 卻巴 如
不生他界爲斷障,
(絕不往生他界)
帖如 皆涅 囊帖 暇爾通 修克
生彼親晤彌陀面。
帖給 達克格以 悶浪木 大不巴 迪
我今如是發願已,
秋克究以 桑傑 強森木 湯木界 吉
十方一切佛菩薩,
給克美 竹不巴爾 欽吉 拉不都 梭爾
無礙圓成祈加持。
大呀他 邊雜 知以呀 阿哇
波達 那耶 梭哈
四、供品之清理
我們將早上供于杯中之水倒掉,並用淨布擦拭,再將供杯倒置。
接著如早上一般,我們做叁次禮拜,並誦持咒語。
五、就寢
姿勢:
采獅子座入睡,側右脅而臥,右掌托頰,雙腿伸直,左手置于左腿上;這是佛陀涅槃時的臥相,以此姿勢入睡,利益是十分廣大的。
觀想:
一、觀想佛陀,喇嘛上師或本尊立于吾人之頂輪上,做如下之思惟:“明日,于幾時,我們將起床繼續修行。”隨後吾人以此虔敬之心入睡。
二、也可觀想喇嘛上師,(或是佛陀、或是本尊皆可)身體明亮發光,大小如拇趾一般,放光住于吾人心輪處,以此觀想入睡。(注九)
注一:我們會認爲一刻鍾的時間可能無法滿足以下的修行念誦;實際上習慣之後,一刻鍾足夠有效地完成它。
注二:輪回:無法自主之因果循環;其意是在世間,諸有情于各種輕重痛苦之環境下,死而後生,生而後死,永無止境,而脫離輪回即解脫。
注叁:這幾行並不需要念誦;它指出必需于一天的開始,給自己的心一股向善的推力。
注四:叁寶是指:佛、法、僧。叁根本是指:上師、本尊及護法。
注五:如來(梵文:Tathata)意爲來去自如,了悟諸相之本質,不再爲外相所欺騙。
薄伽梵:意爲“出有壞”,謂出離憂苦;指具有六功德,壞滅四魔的佛世尊;而除魔意指戰勝內在的敵人。
注六:有各種形式的皈依文,行者可自行選誦。
注七:本尊(Yidam)是以覺醒的淨光示現,行者藉由灌頂、禅修及持咒來奠立他們之間的聯系;如觀世音菩薩是一本尊,他以多種形式示現。
法(Dharma):法教。
僧伽(Sangha):分爲兩種,一是所謂的聖僧(已成就之羅漢、菩薩等),另一是俗僧(包括未成就之聲聞、緣覺)。
勇父(Daka)、空行(Dakini)、護法(Dharmapala)叁者合稱智尊,他們象征開悟者的某些特色,分擔扮演護衛法教或信差的工作;類似于基督教的天使。
注八:此處所指的淨土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
注九:心輪不是指肉體的心髒,而是精神于身中之所在處,它位于身體中軸線之中心。
第叁章 不同情況的修持
第一節 快樂之時
在一天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微小、但令心喜悅的事,如果我們不以精神修持之態度來面對,它們將無所用處。相反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將它們融入于修行之中,它們便能産生新的善業善緣。但是如果僅知汲取幸福,而不知如何做利用的話,將不會累積任何好處。快樂及幸福是過去善業之果報,這是一份好的潛力;但是若無法將此潛力再加強,它會被用盡。這正如同我們吃水果一樣,吃完了什麼也沒剩下。所以要將喜悅及幸福做爲一種精神修持,我們必須思維這些好的果報不能僅讓自己擁有,還要回向給一切衆生。這正如我們將正在吃的果實之種子播撒出去一樣,在不久的未來,它們將結出美麗的果實。藉由回向,我們潛在的喜悅及善業將永不枯竭,現在善報之喜悅及幸福仍將是未來喜悅及幸福之源泉。
當我們高興時,將心中的喜悅回向:
“願歡喜布滿了虛空!”(注一)
當我們生理上或心理上覺得舒暢適意時,這無論是外境所帶來的喜悅或我們完成所處理的事務,皆必須注意到或希望一切有情能體證與我們一樣的喜悅。
如果能夠的話,我們可以藉著以“自他交換”觀想來幫助上述的思維:觀想我們所呼出的氣皆是白色潔淨之光,遍撒每一衆生令其得到與我們相同的喜悅。
此外,我們的幸福及喜悅,不應只是一種虛妄的滿足或執著;必須記得:這些幸福與喜悅皆是過去善業之果實,它們皆會逝去及夢幻,不是永久的。
第二節 痛苦之時
在痛苦之時,如果不藉此痛苦做爲精神修持之支柱,情況將更加惡化到令人無法抗拒,並無法承受其所帶來之憂慮與焦躁,畢竟痛苦並非吾人所能避免的。
將痛苦融入日常修持中,將可得到兩種利益:
一、痛苦及憂慮會不再那麼重要,並因此漸漸減輕。
二、思維于自身承擔衆生之苦,我們將生出廣大之悲心。
當痛苦時,我們承擔這份痛苦並思維:
“願此世界之苦海能枯竭。”
自省:
“我現在所受之苦,皆是過去惡業所成之果;此苦是無常,在惡緣枯盡之時此苦將盡。
我非唯一受苦者,一切有情皆在苦中、痛中忍受一切艱難及失敗,他們所受之苦遠勝于我。
其實,衆苦無量,我苦尚堪忍受。願我能替衆生受諸苦。”
同樣地,我們可利用自他交換之觀想,思維由我們自身吸入一道黑光,藉由黑光,我們承擔衆生之苦。
此外,若有人于一日之中不覺有樂亦不覺有苦,則此人可跳過此節之修行,但事實上卻無人能如此。
第叁節 病時
當我們生病之時,做如下之思維:
“我今所受之痛苦,是我于過去造就之惡業所結之苦果。我自當承發這個責任。余諸衆生所作惡業更甚,所受之苦皆勝于我。願衆生之苦、病皆融于我身,也願衆生皆離病解苦。”
于思維之同時,作自他交換之觀想:觀想吾人吸入衆生病苦所化成之黑氣,接著呼出白色光明之氣回施給一切衆生。
常常,我們可以意識到:疾病的經驗僅可能是對“心的存在”無法體悟,而造成錯誤的感覺。在實相中,“病”並不存在。生病時,就像在夢裏,而我們所感到一切生病所帶來的苦楚,只在此夢中;夢既非真,病亦是假。
我們亦可觀想叁寶所在的喇嘛上師,立于我們患病之器官部位,全身放光,有甘露自其身流下,灑于患病處,令我等減輕痛楚。最後,如果我們懂得修法,可以祈請藥師佛,並持誦其咒語,令我等減輕痛楚。
第四節 于一些小狀況時之修持
于日常生活中,面對許多不同的場合,我們可以采取一些適當的態度,使其能滋潤我們已趣向菩提之心靈。
這些思維的培養,佛陀曾親自教示于顯經之中,我們可以將這些祈願文牢記並運用:
當我著衣時:
願我能著上謹慎及羞恥之衣。
當我系帶時:
願我也系于聖行及戒願之帶,永不離背。
當我啓門時:
願我亦能啓開甚深證悟之門。
當我開門時:
願我能永閉下叁塗之門。
當我行路時:
願我正于覺醒路上直行。
當我乘馬(乘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時:
願我正乘于精進奔馳之戰馬上。
當我涉水(行于橋上、或乘于船上)時:
願我越度輪回苦海。
當我順坡登高或行于樓梯時:
願我正攀登于解脫之道上。
當我到達目的地時:
願我到達涅槃之城。
當我會晤上師或了不起之人時:
願我所遇,所跟隨者是位完美的上師。
當我親見叁寶示現時:
願我能生于佛淨土。
第五節 食肉之時
食用被殺動物之肉,是一項非常不好的業因,所以能不吃肉是最好的事。
但總是因環境的不允許,我們無法避免食用肉類食物;可是最起碼我們應避免爲食用而殺生,不訂購活的動物,使其不爲我一己之貪而遭殺害。
我們于肉鋪商店所購買的肉品,是來自爲供應一般須求而宰殺之動物,這不同于我們個人所直接訂購宰殺的肉品。食用此類之肉品仍有惡業,但較前者輕些。
當我們食肉時,必須將我們的悲心置于此遭殺食之動物身上,念誦佛號,觀音菩薩心咒或其它咒語(高聲誦持或心念),並向所食用之肉吹氣,願此時此動物自下叁界解脫,並得往生極樂淨土。
如此做的話,不僅對此動物有所幫助,並減輕我們因食肉所造之惡業。
第六節 電視
佛陀對此主題並沒有明確的闡述,畢竟在他的時代裏電視並不存在。然而今日在西方,大部份的人皆在電視機關消磨許多時間。
適度的觀賞是無害的,但反之如果耗于電視的時間太多則會造成下列危害:
一方面,浪費太多時間。在電視機前度過兩個小時,這段時間正是我們可以拿來專注于修法,用以儲存內在的善業;或也正可以這兩個小時來做有利的運用。再不然小眠一下或靜靜地休息,皆比在電視機前浪費時間要來得有益。
另一方面,電視節目會傷害我們的心靈,我們已經習慣大量而繁雜的思考;供給大量的資訊,各式新知,及怪誕的想像,于我們的心靈,只會擴大我們的思流,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和平甯靜及幸福。
對于修法者而言,能不看電視是最好的,或者只花極少的時間。
然而,在偶爾觀賞電視之時,以更多的衡量標准來進行,並力求將所觀之節目做爲如修法時所觀之物,同時應用下列之方法:
供養:
當我們從電視上觀賞到美麗的景色,花朵、山巒、大海、各形各色之…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