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者的一日▪P5

  ..續本文上一頁美麗事物,思維將此美景供養叁寶及精神上師。

  悲心:

  當我們觀賞到苦難的節目:戰爭、疾病、爭吵、死亡,我們思維:“衆生正受各種苦,願彼一切衆生皆能自苦中解脫,速成醒悟。”

  無常:

  電視向我們傳達了發生于世上的種種變動,種種情況的轉好或惡化,我們思維于輪回中一切現象皆是短暫及善變的,不論好或壞,一切事物皆于變遷中。

  畢竟,真正的我,正是這世界本身,電視給我們的只是一縮小的模型,一個縮影的複製。這世界給我們的一些啓示,我們必須了解並回應于全世界,思考這些啓示會利于我們了解一切現象的普遍性。

  諸相非真:

  在電視節目上所示現的各種影象皆表現某種程度的真實性:我們見到了事物的多樣性,于行、走、言、思中的人們。事實上,這僅是真實的外貌;在電視影像之外,並沒有人,沒有這一些行爲、言語、思想。一切的現象皆是一樣的本質,皆是缺乏自性真實的影象,仿若南柯一夢。

  看自己的心:

  時而,我們會注意到,電視是由“心”這個主體所認知的客體,然而把我們的心朝向他,將心放松並維持甯靜。

  只要少看電視,並利用上述這些方法,將不會給我們帶來危害,但僅在此條件下。

  第七節 面對各種情緒時的處理

  每天,這五種毒素,也就是五個主要的情緒,或多或少,反複地于我們心中生起。爲了面對它們,有許多的方法,于下所列是一些反思性的建議:

  一、欲望與執著[系縛]

  [欲望]和[執著]這兩個詞彙,並不只用在男女關系上,它們也指金錢、食物、衣飾、物質的便利,愉悅的聲音、芬芳的香味等,對我們所産生的吸引力。撇開男女之間的吸引,我們似乎不太習慣重視其他方面的欲望。然而,一切的行動皆是將我們導向以感覺爲目標:形色、聲、香、味及觸感的追求,同樣是一種欲望。

  當欲望于我們心中生起時,首先必須要對它有所認知,接著要了解雖然此所欲之物能帶來某些快樂,但此樂將有轉苦的一日。佛陀言:“沈緬于歡樂,就像舔食剃刀片上的蜜一樣,一陣甜蜜之後,痛苦很快隨之而來。”

  這並非意味著這世上諸樂皆不能爲我們所利用。但假若系縛太強的話,所受之苦便一樣強烈,若系縛微弱,則苦便隨之較輕。假若我們很貪婪地舔食剃刀上的蜜,則會在自己的舌頭上造成很嚴重的傷口;又假若我們非常謹慎地舔食剃刀上的蜜,並知道在蜜糖之下隱藏著鋒利的刀刃,那麼受到割傷就較輕微。同理,必須曉得以謹慎及節製的心態來運用世上諸樂。一般而言,我們並不知道要謹守分寸,因爲我們皆沒有意識到藏在蜜糖下的刀鋒,太著迷于蜜糖的美味,便毫無節製地舔食,于是便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嗔心與怨恨

  當我們陷入嗔恨時,當如此尋思:

  “我們回想一切衆生皆爲我父、我母,我當發忍辱心及慈悲心。”(注二)

  “當某人怒向于我時,我當忍之。”

  “當我怒向于人時,將造成同樣的痛苦;反之,當人和悅于我時,則令我心喜歡。爲令他人喜歡故,我必須對他人以相同之和悅及善心,因爲此心正是我期盼他人所能予我的。”

  叁、無明

  于心靈層面而言,無明是不知什麼是有利、什麼是有害。對治無明的法門,是學習法教了解因果,明白心的本質。

  四、驕傲我慢

  驕傲我慢能于心生,是藉附于許多理由:美貌、氣力、財富、文化教養、智力或在某些領域的才能。實際上貢高我慢是立于缺乏自省的基礎上。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自省,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存在著比我們更美貌、更有力氣、更富有、更有教養、更聰明或更有才華的人。如此我們便明了:自以爲高高在上,只是愚蠢。

  從前有一只住在井裏的青蛙,他視他所住的地方是一片廣大無垠的水域,沒有其他任何地方能與之相比。

  另一只青蛙住在海邊,有一天他經過井邊,爲了看看井裏有著些什麼,他一躍跳上了井欄邊。

  “你是從哪兒來的?”井底之蛙仰著頭問道。

  “我是打海邊來著。”另一只青蛙回答道。

  “大海?大海有多大呢?”

  “哦!好大好大哦!”

  “有我的井四分之一那麼大嗎?”井底之蛙驕傲在問道,因爲他無法體會海邊青蛙所形容的好大好大!

  “不!還要大呢!”

  “那麼,有這井的一半大嗎?”井底之蛙懷疑地詢問道。

  “不!更大呢!”

  “不然,它跟我這個井一樣大了?”

  “不!比你的井還大著呢!”井底之蛙認爲他的客人在戲弄他。一個水塘會大過他的井?多愚蠢!總之他心裏有數,他問道是否可以去看看。

  海邊之蛙未覺有何不便,于是兩個朋友便朝著海邊跳去。

  可憐的井底之蛙!大海如此地廣大,大到他狹小的心靈承受不起:因爲他一見到大海便暈了過去!而這正是他的自大之心,使他無法接受在世上居然存在著大過于井的世界這項事實。

  “大海?大海有多大?”

  “哦!好大好大哦!”

  自大我慢會令我們自身痛苦,也會令他人痛苦。如果,我們具有某些長處,自大我慢不會對這些優點有所幫助。如果,我們不具有這些長處,自大我慢亦不會予我們這些長處。

  五、嫉妒

  在我們對某人心懷嫉妒,或懷有某種怨恨不滿,只因此人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或者此人遇到某些幸運快樂之事,這時當思量我們的不滿沒有任何意義。

  反之當以他人的立場設想:

  “若我是此人,遇到某些好事,我是否會覺得別人在嫉妒我?不會的。那麼,于此同理,我的嫉妒只是一種愚蠢。”

  “別人有好事,並不是從我身上拿去的,若我能使他人喪失他所擁有的,這對我卻一點好處也沒有。”

  “嫉妒只是內心沖突的思想表征。”

  總之,我們認爲針對每一種毒藥都存有一種解毒劑:

  ● 愛欲:認知歡樂是痛苦的本質。

  ● 嗔恨:當以慈悲對治。

  ● 無明:當以智識克服。

  ● 貢高我慢:當思惟他人皆優越于我。

  ● 嫉妒:當歡喜別人的好。

  注一:這裏及下一節所引用的,皆是佛陀所言。請參閱華嚴經淨行品。

  注二:一切衆生,皆曾爲我們過去生之父母。

  第四章 正確的引導

  一切現象乃至于我們的心皆包含于兩種真實:相對的真實與究竟的真實。對于我們尚未證悟“心的存在型式”的人而言,是難以真正地了解到底什麼是“兩種真實相”。

  爲了證悟心的存在形式,首先必須在相對實相中修行,特別是調整正確的修行方向,以理解:幸福源于善業,苦痛源于惡業。

  善業、惡業是屬于相對實相中的,于究竟實相中,善、惡皆不具自我的存在性。然而,我們此時尚未證悟究竟實相,只要我們尚未達到,諸行爲及其業果的鏈系,仍是無法抗拒的。

  這便是爲什麼我們必須無誤地認識:什麼應當接受,及什麼應當揚棄。如此,在相對實相中(世俗谛中),我們會避免受苦,並感受幸福。身、口、意的正確引導,必定産生幸福;身、口、意的錯誤引導,必定導向苦難。

  一般而言,我們所稱之“善業”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一切行爲,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能利益他人,饒益衆生。

  至于我們所稱之“惡業”則是指我們身、口、意一切行爲,以其作用,從現在乃至未來,令他人招致苦難。這些行爲若要細分,則會很複雜,但大體而言,是十分簡單的,我們以十善業及十不善業的分類來說明:

  十種善業:

  叁種身善業:

  一、保護生命。例如在市場上購買尚存活著的魚、貝、蝦、蟹等,將它們放回海中。

  二、行持善業。施食予饑餓者,即使是一條狗或一尾魚皆相等。

  叁、對妻子或丈夫忠誠。忠誠是生命內在和平的因素。不忠誠則招致許多麻煩及許多苦難。

  四種語善業:

  一、正語,說老實話。

  二、親近善語,不作挑撥事。

  叁、慈語,以溫和的方式與他人交談。

  四、法語,特別是以持咒或祈禱來作爲語業的正確使用(以正確的方法來導引語業,特別是指持咒或祈禱)。

  叁種意善業:

  一、知足:

  滿足目前處境及所有。思維:

  “很好,這對我已經足夠了。”

  “這一樣可以。”

  知足是幸福的根本,不知足,我們一定會痛苦。

  二、仁慈:

  衷心祝福他人幸福。

  叁、正知:

  發展對法教、因果律、覺醒的品質,及對心的本質之理解。僅管目前我們的智識尚不足以奠定一分完整的堅信,但必須尋思“這些教法一定是對的,真實不虛的;現在我無法完全理解,但這完全是我自心局限所造成的。我願于未來得到明白無誤的理解。”

  十不善業:

  叁項身不善業:

  一、殺生:不僅指人類,也泛指一切動物、昆蟲。大多數的人皆未意識到他人也同樣地能感受到苦樂;或雖意識到人類的苦樂,但無法理解即使是動物,乃至昆蟲,皆同樣具有感覺,希望與害怕的本能。因此對一切有情,能善察苦樂一如:對人類、牛、馬、羊、綿羊、蒼蠅乃至極小的昆蟲,殺害這些有情,便是惡業。

  二、未經允許,恣意盜取他人物品爲己有。

  叁、對配偶與同伴不忠實。

  四項口不善業:

  一、以謊言欺騙他人。

  二、漫談空言引人失和。

  叁、惡語傷人。

  四、進行無用的談論,沒有精神上幫助的言談,及無助于日常生活的談話。喋喋不休的空談大論,只是浪費我們的時間,更會挑起欲望、憤怒、嫉妒,最終總以不和收場。

  叁項意不善業:

  一、貪婪:一方面妄想擁有他人之物,另一方面緊緊系縛于已所擁有。

  二、惡意:有著與衆人爲惡之心(有著不顧他人利益之心)。

  叁、謬見:認爲因果律是錯誤的,不相信覺醒的各種好及不相信萬物依緣起存在的缺陷。嚴格說來,並不是對事理的無知,而是在知道時摒棄其所知之效用。

  依佛陀的法教來看,世上的喜樂及苦難,不是恰巧“就這樣”生成。也不是由天上的神所造,更不是我們對生活的能力夠或不夠。事實上,幸福與苦難源自我們的“業”,其意是苦與樂皆是我們身、口、意所作行爲的結果。首先由心中産生意念,接著于身體或語言上付諸行動,一樣都是在造業。業的積聚一定要經由“叁門”中的一門或數門:身門、語門或意門。這是爲什麼行爲的分類,要遵照這叁項來劃分。

  幾個常用咒語:

  [觀世音菩薩心咒]用以發展悲心及愛心:

  嗡 瑪尼 悲美 吽

  [金剛薩垛咒]用以淨化業障:

  嗡 邊雜 薩垛 吽

  [無量壽佛心咒]用以長壽:

  嗡 阿瑪 惹尼 吉溫 滴耶 梭哈

  [藥師佛心咒]對抗疾病:

  喋阿他 嗡 貝堪則呀 貝堪則呀 瑪哈 貝堪則呀 惹雜 撒穆 嘎喋 梭哈

  [文殊菩薩心咒]用以開發心智:

  嗡 阿惹 巴雜 那滴 滴 滴

  [綠度母咒]用以消除危障及恐懼:

  嗡 達咧 都達咧 都咧 梭哈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