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者的一日▪P5

  ..续本文上一页美丽事物,思维将此美景供养三宝及精神上师。

  悲心:

  当我们观赏到苦难的节目:战争、疾病、争吵、死亡,我们思维:“众生正受各种苦,愿彼一切众生皆能自苦中解脱,速成醒悟。”

  无常:

  电视向我们传达了发生于世上的种种变动,种种情况的转好或恶化,我们思维于轮回中一切现象皆是短暂及善变的,不论好或坏,一切事物皆于变迁中。

  毕竟,真正的我,正是这世界本身,电视给我们的只是一缩小的模型,一个缩影的复制。这世界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我们必须了解并回应于全世界,思考这些启示会利于我们了解一切现象的普遍性。

  诸相非真:

  在电视节目上所示现的各种影象皆表现某种程度的真实性:我们见到了事物的多样性,于行、走、言、思中的人们。事实上,这仅是真实的外貌;在电视影像之外,并没有人,没有这一些行为、言语、思想。一切的现象皆是一样的本质,皆是缺乏自性真实的影象,仿若南柯一梦。

  看自己的心:

  时而,我们会注意到,电视是由“心”这个主体所认知的客体,然而把我们的心朝向他,将心放松并维持宁静。

  只要少看电视,并利用上述这些方法,将不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但仅在此条件下。

  第七节 面对各种情绪时的处理

  每天,这五种毒素,也就是五个主要的情绪,或多或少,反复地于我们心中生起。为了面对它们,有许多的方法,于下所列是一些反思性的建议:

  一、欲望与执著[系缚]

  [欲望]和[执著]这两个词汇,并不只用在男女关系上,它们也指金钱、食物、衣饰、物质的便利,愉悦的声音、芬芳的香味等,对我们所产生的吸引力。撇开男女之间的吸引,我们似乎不太习惯重视其他方面的欲望。然而,一切的行动皆是将我们导向以感觉为目标:形色、声、香、味及触感的追求,同样是一种欲望。

  当欲望于我们心中生起时,首先必须要对它有所认知,接着要了解虽然此所欲之物能带来某些快乐,但此乐将有转苦的一日。佛陀言:“沉缅于欢乐,就像舔食剃刀片上的蜜一样,一阵甜蜜之后,痛苦很快随之而来。”

  这并非意味着这世上诸乐皆不能为我们所利用。但假若系缚太强的话,所受之苦便一样强烈,若系缚微弱,则苦便随之较轻。假若我们很贪婪地舔食剃刀上的蜜,则会在自己的舌头上造成很严重的伤口;又假若我们非常谨慎地舔食剃刀上的蜜,并知道在蜜糖之下隐藏着锋利的刀刃,那么受到割伤就较轻微。同理,必须晓得以谨慎及节制的心态来运用世上诸乐。一般而言,我们并不知道要谨守分寸,因为我们皆没有意识到藏在蜜糖下的刀锋,太着迷于蜜糖的美味,便毫无节制地舔食,于是便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嗔心与怨恨

  当我们陷入嗔恨时,当如此寻思:

  “我们回想一切众生皆为我父、我母,我当发忍辱心及慈悲心。”(注二)

  “当某人怒向于我时,我当忍之。”

  “当我怒向于人时,将造成同样的痛苦;反之,当人和悦于我时,则令我心喜欢。为令他人喜欢故,我必须对他人以相同之和悦及善心,因为此心正是我期盼他人所能予我的。”

  三、无明

  于心灵层面而言,无明是不知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对治无明的法门,是学习法教了解因果,明白心的本质。

  四、骄傲我慢

  骄傲我慢能于心生,是藉附于许多理由:美貌、气力、财富、文化教养、智力或在某些领域的才能。实际上贡高我慢是立于缺乏自省的基础上。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我们自省,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存在着比我们更美貌、更有力气、更富有、更有教养、更聪明或更有才华的人。如此我们便明了:自以为高高在上,只是愚蠢。

  从前有一只住在井里的青蛙,他视他所住的地方是一片广大无垠的水域,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与之相比。

  另一只青蛙住在海边,有一天他经过井边,为了看看井里有着些什么,他一跃跳上了井栏边。

  “你是从哪儿来的?”井底之蛙仰着头问道。

  “我是打海边来着。”另一只青蛙回答道。

  “大海?大海有多大呢?”

  “哦!好大好大哦!”

  “有我的井四分之一那么大吗?”井底之蛙骄傲在问道,因为他无法体会海边青蛙所形容的好大好大!

  “不!还要大呢!”

  “那么,有这井的一半大吗?”井底之蛙怀疑地询问道。

  “不!更大呢!”

  “不然,它跟我这个井一样大了?”

  “不!比你的井还大着呢!”井底之蛙认为他的客人在戏弄他。一个水塘会大过他的井?多愚蠢!总之他心里有数,他问道是否可以去看看。

  海边之蛙未觉有何不便,于是两个朋友便朝着海边跳去。

  可怜的井底之蛙!大海如此地广大,大到他狭小的心灵承受不起:因为他一见到大海便晕了过去!而这正是他的自大之心,使他无法接受在世上居然存在着大过于井的世界这项事实。

  “大海?大海有多大?”

  “哦!好大好大哦!”

  自大我慢会令我们自身痛苦,也会令他人痛苦。如果,我们具有某些长处,自大我慢不会对这些优点有所帮助。如果,我们不具有这些长处,自大我慢亦不会予我们这些长处。

  五、嫉妒

  在我们对某人心怀嫉妒,或怀有某种怨恨不满,只因此人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或者此人遇到某些幸运快乐之事,这时当思量我们的不满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当以他人的立场设想:

  “若我是此人,遇到某些好事,我是否会觉得别人在嫉妒我?不会的。那么,于此同理,我的嫉妒只是一种愚蠢。”

  “别人有好事,并不是从我身上拿去的,若我能使他人丧失他所拥有的,这对我却一点好处也没有。”

  “嫉妒只是内心冲突的思想表征。”

  总之,我们认为针对每一种毒药都存有一种解毒剂:

  ● 爱欲:认知欢乐是痛苦的本质。

  ● 嗔恨:当以慈悲对治。

  ● 无明:当以智识克服。

  ● 贡高我慢:当思惟他人皆优越于我。

  ● 嫉妒:当欢喜别人的好。

  注一:这里及下一节所引用的,皆是佛陀所言。请参阅华严经净行品。

  注二:一切众生,皆曾为我们过去生之父母。

  第四章 正确的引导

  一切现象乃至于我们的心皆包含于两种真实:相对的真实与究竟的真实。对于我们尚未证悟“心的存在型式”的人而言,是难以真正地了解到底什么是“两种真实相”。

  为了证悟心的存在形式,首先必须在相对实相中修行,特别是调整正确的修行方向,以理解:幸福源于善业,苦痛源于恶业。

  善业、恶业是属于相对实相中的,于究竟实相中,善、恶皆不具自我的存在性。然而,我们此时尚未证悟究竟实相,只要我们尚未达到,诸行为及其业果的链系,仍是无法抗拒的。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无误地认识:什么应当接受,及什么应当扬弃。如此,在相对实相中(世俗谛中),我们会避免受苦,并感受幸福。身、口、意的正确引导,必定产生幸福;身、口、意的错误引导,必定导向苦难。

  一般而言,我们所称之“善业”是指我们的身、口、意一切行为,以其作用,从现在乃至未来能利益他人,饶益众生。

  至于我们所称之“恶业”则是指我们身、口、意一切行为,以其作用,从现在乃至未来,令他人招致苦难。这些行为若要细分,则会很复杂,但大体而言,是十分简单的,我们以十善业及十不善业的分类来说明:

  十种善业:

  三种身善业:

  一、保护生命。例如在市场上购买尚存活着的鱼、贝、虾、蟹等,将它们放回海中。

  二、行持善业。施食予饥饿者,即使是一条狗或一尾鱼皆相等。

  三、对妻子或丈夫忠诚。忠诚是生命内在和平的因素。不忠诚则招致许多麻烦及许多苦难。

  四种语善业:

  一、正语,说老实话。

  二、亲近善语,不作挑拨事。

  三、慈语,以温和的方式与他人交谈。

  四、法语,特别是以持咒或祈祷来作为语业的正确使用(以正确的方法来导引语业,特别是指持咒或祈祷)。

  三种意善业:

  一、知足:

  满足目前处境及所有。思维:

  “很好,这对我已经足够了。”

  “这一样可以。”

  知足是幸福的根本,不知足,我们一定会痛苦。

  二、仁慈:

  衷心祝福他人幸福。

  三、正知:

  发展对法教、因果律、觉醒的品质,及对心的本质之理解。仅管目前我们的智识尚不足以奠定一分完整的坚信,但必须寻思“这些教法一定是对的,真实不虚的;现在我无法完全理解,但这完全是我自心局限所造成的。我愿于未来得到明白无误的理解。”

  十不善业:

  三项身不善业:

  一、杀生:不仅指人类,也泛指一切动物、昆虫。大多数的人皆未意识到他人也同样地能感受到苦乐;或虽意识到人类的苦乐,但无法理解即使是动物,乃至昆虫,皆同样具有感觉,希望与害怕的本能。因此对一切有情,能善察苦乐一如:对人类、牛、马、羊、绵羊、苍蝇乃至极小的昆虫,杀害这些有情,便是恶业。

  二、未经允许,恣意盗取他人物品为己有。

  三、对配偶与同伴不忠实。

  四项口不善业:

  一、以谎言欺骗他人。

  二、漫谈空言引人失和。

  三、恶语伤人。

  四、进行无用的谈论,没有精神上帮助的言谈,及无助于日常生活的谈话。喋喋不休的空谈大论,只是浪费我们的时间,更会挑起欲望、愤怒、嫉妒,最终总以不和收场。

  三项意不善业:

  一、贪婪:一方面妄想拥有他人之物,另一方面紧紧系缚于已所拥有。

  二、恶意:有着与众人为恶之心(有着不顾他人利益之心)。

  三、谬见:认为因果律是错误的,不相信觉醒的各种好及不相信万物依缘起存在的缺陷。严格说来,并不是对事理的无知,而是在知道时摒弃其所知之效用。

  依佛陀的法教来看,世上的喜乐及苦难,不是恰巧“就这样”生成。也不是由天上的神所造,更不是我们对生活的能力够或不够。事实上,幸福与苦难源自我们的“业”,其意是苦与乐皆是我们身、口、意所作行为的结果。首先由心中产生意念,接着于身体或语言上付诸行动,一样都是在造业。业的积聚一定要经由“三门”中的一门或数门:身门、语门或意门。这是为什么行为的分类,要遵照这三项来划分。

  几个常用咒语:

  [观世音菩萨心咒]用以发展悲心及爱心:

  嗡 玛尼 悲美 吽

  [金刚萨垛咒]用以净化业障:

  嗡 边杂 萨垛 吽

  [无量寿佛心咒]用以长寿:

  嗡 阿玛 惹尼 吉温 滴耶 梭哈

  [药师佛心咒]对抗疾病:

  喋阿他 嗡 贝堪则呀 贝堪则呀 玛哈 贝堪则呀 惹杂 撒穆 嘎喋 梭哈

  [文殊菩萨心咒]用以开发心智:

  嗡 阿惹 巴杂 那滴 滴 滴

  [绿度母咒]用以消除危障及恐惧:

  嗡 达咧 都达咧 都咧 梭哈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