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
波卡仁波切著
吳嘉貞譯
目錄
第一部 了解禅修
第一章 禅修簡介
第二章 進一步的思維
第叁章 豐饒的根基
第四章 叁種障礙
第二部 實修禅定
第五章 心的靜定——止
第六章 再談心的定靜——止
第七章 觀
第八章 再談觀
第十章 大手印五要
辭彙解釋
第一章 禅修簡介
大部分的人都認爲禅修就是阻斷一切念頭,
並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
這是錯誤的看法。
禅修時,我們並不試圖阻斷念頭,
而是讓心保持開放、輕松,
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
禅修時,心應該是放松的、自在的、廣闊的,
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擔憂。
爲什麼要禅修?
在人們遭受到各種無法避免的痛苦、煩惱和恐懼時,禅修可以消除這些苦痛。
我們都認爲快樂和痛苦是來自外在的環境或境遇(外境)。我們不爲斷地以各種方式將精力投注于改造世界,試圖在這兒消除一些痛苦,在那兒累積一些快樂,但是,從來無法如願以償。從佛學及禅修的觀點來看,快樂或痛苦根本不取決于外境,而是來自心的本身:正面積極的心態醞釀快樂,負面消極的心態製造痛苦。
我們要如何才能了解,只能在內心找到的東西卻向外尋求,是錯誤的?一個人的臉若是幹淨、明朗的,他在鏡子裏會看到幹淨、明朗的臉。一個人的臉若是肮髒的、沾滿了汙泥,那麼他在鏡子裏看到的就是肮髒、沾滿了汙泥的臉。鏡子中的影像不真實存在,存在的是臉本身。但我們把臉遺忘了,反而把臉的影像當做是真實的。心的正面或負面特質,反映在外相中,成爲我們的自我形象。這種外顯的形象和內心的物質相呼應。改造周圍的世界並不能帶來我們所期望的快樂,唯有改善內在的世界才能奏效。
唯有我們的心不被惡業汙染,那種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才會終止。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快樂與痛苦都起于自心,也不知道如何分辨什麼對我們的心性有益或有害,任由我們的心繼續陷在不健康的狀態中,我們就沒有力量避免痛苦再重顯。因此不論我們冀求的是什麼,都必定會淪于失望之中。
如果我們從鏡子中的形象發覺臉是肮髒的,然後開始清洗鏡子,我們可能使勁擦洗了好幾年,都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成效。這是因爲我們努力的對象沒有弄對,所以,即使再大的努力也是徒然無益。這是佛學及禅修的第一個原則:了解快樂與痛苦的根本並非取決于外在的世界,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我們永遠都不會向內求,只會繼續徒勞無功地把精力及希望投入外在的訴求。一旦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開始清洗自己的臉,出現在鏡子中的影像就會幹淨如洗。
禅修的有利條件
禅修和心有關。然而,有效的禅修必須具足有利有條件,若缺乏這些條件,我們的努力不會帶來任何成果。
首先,在了解快樂與痛苦的根本是自心之後,我們必須具有強烈意願,並歡喜地期待禅修。
第二,我們必須有一位禅修的導師。當我們決定要前往一個地圖上並未載明的地方,若沒有向導的幫助,我們可能無法抵達目的地。我們只能憑靠運氣,就很可能會迷路,或走很多的冤枉路。同樣的,若沒有上師指導我們禅修,我們極可能會在錯綜複雜的道路上迷失。
第叁,禅修的地方很重要——尤其對初學者而言。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實際上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影響,很容易讓我們産生各種不想禅修的念頭。因此,在一個多少和世俗活動隔離的地點進行禅修,是必要的。棲息在高山森林裏的野生動物,無法忍受城市的喧囂。同理,禅修的心無法在外界幹擾及誘惑連綿不斷的狀況下開展。
如何禅修
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僻靜的地方之後,我們必須使身體與各種外在的活動隔離,使心免于落入關于過去或未來的念頭,言語也要避免無義的談話。如此,我們的身、語、意才能安住于自然的安適狀態之中。
身體的姿勢很重要。我們的身體布滿了“精微的脈絡”(梵文nadis),“精微的風”(梵文prana)循環于其中。念頭的産生和“風”的循環有關。身體的動蕩會導致“脈絡”及“風”的動蕩,“脈絡”及“風”的動蕩則會造成心緒的動蕩。
說話、聲音的形成也和“風”的活動有關。說話過多會擾亂“風”,增加念頭的産生。反之,保持沈默有助于禅修。
因此,言語及身體的甯靜能避免産生過多的念頭,而製造開展出內心平靜的條件。如同騎士駕禦良駒能夠悠然自在一樣,當身體和言語都控製得當時,心就能安住。
有一些關于禅修的錯誤觀念存在。對某些人而言,禅修是回顧及分析日常生活與過去數天、數月或數年中的往事。對另外一些人而言,禅修意味著考量未來,思考如何作爲,或做長期、短期的計劃。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即使身體及語言保持靜態,對過去或未來所産生的念頭本身,就與建立心的平靜相抵觸,無法導致內在安甯,不是禅修。
不追逐過去或未來的人,也可能會陷入一種近于無知覺的迷糊狀態,並引發極大的疲憊感。住于這種狀態的心,或許看起來很不錯,因爲這樣顯得很滿足、很自在。可是,這種狀態完全缺乏明性,很容易使人陷入擊沈,然後轉變爲念頭潮湧的情形。
真正的禅修是要避開這些陷阱。心既不沈迷于過去,也不關切未來;它是以一種光明、清晰及平靜的狀態,安住于現在或當下。
我們的心好比海洋一樣。在夜晚,我們只能隱隱約約地看到海洋。但是,在白天,我們能夠非常精確、清晰的看到海的顔色、波浪、泡沫、岩石及深淺等每一個細節。我們應該要能清楚地覺知自己的內在狀態,正如同白天時明察秋毫地觀察海洋一般。如果我們容許心放松,它會像海浪一樣,自然地平靜一下來。這就是內在的平靜,藏文稱之爲“息內”(shinay),意爲心的定靜,也就是所謂的“止”。
開展“止”的方式很多。例如,初學者可以觀想在前額高度的地方有一個白色的小光球,並盡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光球上。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氣息的出入,或是不利用任何專注物,把心安住在一種不渙散的狀態中。使用這叁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對學習禅修都很有幫助。
此外,以寬廣、開闊的心修持每一座禅修,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應該期望禅修會進行得很好,或擔憂它會不好。禅修時,心應該是放松的、自在的、廣闊的。禅修者應不抱持期望或擔憂。
在禅修過程中,有時我們會産生快樂及平和的體驗,並因爲有了一次美好的禅修而感到欣喜及滿足。相對的,有時我們的心在禅修時受到許多雜念幹擾,我們便因此悲傷地斷定自己是庸劣的禅修者。爲一座美好的禅修而欣喜並依戀愉悅的經驗,就如同對一座不佳的禅修感到難過一樣,都是不恰當的態度。禅修是好是壞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去禅修。
初學禅定時,有些人可能會有美好的覺受,並眷念這種覺受,期待它會不斷地重覆出現。當這種期待沒有成真時,他們會變得很失望,甚至可能因此放棄禅修。在一趟漫長的旅途中,我們會時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時而走錯路途。如果我們因爲旅途中某個路段的怡人美景而不時地停下來享受風光,或是因爲誤入歧途而放棄繼續前行,我們就永遠達不到目的地。不論路途是否正確,我們都必須堅忍不拔,不要一味地擔憂其中的困難,或眷戀愉悅的時光。
初學者應該限定自己較短的禅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鍾就好。一座禅修縱使進行得很順利,也應該停下來。然後,如果我時間足夠的話,可以在休息之後做第二座。一連串短的禅修,比一次冗長的禅修要好。一座較短的禅修即使起頭很好,初學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難或感到疲乏。
禅修之果
開始時,我們的心態無法長時間保持穩定及安然。然而,只要持之以恒、精進不懈,平靜及定性會逐漸開展。我們也會感覺到身體及內心都愈來愈自在。此外,外境——不論好壞——它的影響力都會開始減弱;雖然這種影響力起初非常強大,但我們會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受其左右;實際上,加深對自心本性的覺受,能削減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影響力,並使我們更加強韌。
禅修的究竟成果,是達到正覺或圓滿的佛果。此時,我們完全解脫了依因緣而存在的輪回及苦因。同時,我們也會擁有能實際幫助其他衆生的力量。
禅修的次第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爲“息內”(“止”,使心平靜);在這個階段中,我們逐漸平息內心的紛擾。第二個階段稱爲“拉格通”(lhatong),即“觀”、“慧觀”,逐漸去除輪回的根本——我執。唯有修心能導向證悟,沒有任何物質或外在的方法具有這種力量。
結論
想禅修的人必須先了解禅修的目的、方法及能獲得的結果,亦即:
·了解所有的快樂及痛苦都起源于心,因此之故,唯有修心能讓我們去除痛苦,並確立真正的、恒久的快樂。
·掌握必備有有利條件:禅修的意願、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及一個僻靜的場所。
·知道如何把心安置禅修之中:不追隨過去或未來的念頭,把心放置在選定的專注物上,讓它安住于當下,保持一種開放、輕松自在及光明的境界。
·了解禅修的暫時及究竟結果:平和、沈穩、不被外境所牽製,最後,成就佛果。
問與答
問: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禅修嗎?
答:如果我們專注地工作,有覺性地做事,那也是禅修。
問: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應該禅修多久?多常禅修?可以閉著眼睛禅修嗎?
答:如果時間不多的話,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五分鍾,也可以立即受益。如果時間比較多的話,修兩座十五分鍾的禅定比較好。眼睛是開或閉,取決于哪一種情形對你個人比較有幫助。當心受到許多念頭的幹擾而焦躁不安時,閉著眼睛可能會有所助益的。如果不是這種情形的話,可以一直把眼睛張開。除非影響到我們的念頭,否則眼睛的開阖並不重要。
問:禅修有沒有任…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