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P5

  ..續本文上一頁闊及輕松的狀態中。不要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只是安住在當下。在這種情形之下,禅修會變成很單純、很簡單。

  禅修者將會發現,在每一座禅修之前念誦一段祈文、咒語調(4)或點燈,會很有幫助。尤其是在金剛乘(Vajrayana)(5),認爲向上師祈請是有益于開展禅定的方法。

  問與答

  問:爲來世禅修的意義是什麼?

  答:若我們經由禅修,在這一生就得到正覺,我們將可藉由佛行事業而廣利衆生(6)。若沒有得到正覺,這一生所養成的禅修習慣,將使我們在未來世的禅修比較容易,而且進步比較快。

  問: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答:我們能夠達到的最高目標,是斷離輪回(7)。

  問:業力是什麼?轉世再來的到底是什麼?

  答: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心是如何運作的。當別人對我們說些甜言蜜語時,我們多少會感到快樂。相反的,當別人告訴我們不愉快的事情時,不快樂就産生了。覺受到快樂或不快樂的,是我們所謂的心。然而,如果審察一下這些覺受的本質,我們會發現它們沒有顔色、沒有形狀,完全沒有任何實質。就這一點而言,我們的心是空性的。雖然如此,但心有感覺到快樂及痛苦的能力。因此,我們無法說心存在,因爲它是空性的;我們也無法說心不存在,因爲它有覺受。

  讓我們考量另一項事實。假設你的心專注于面前的那個玻璃杯。此時,你的心中就只是關于那個玻璃杯的念頭。然後,你又專心地想到另一個物體,以致于前一個念頭不複存在。從一個念頭轉移到另一個念頭,並未牽涉到任何實質的接續或傳遞動作。然而,念頭出現及消失的過程建立在一種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可以觀察到,思維過程被沈睡打斷之後,仍然能在早晨繼續前一天的運作,從這之中也可以了解心的連續性。

  從過去世轉移到未來世的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覺受今天的心和覺受明天的心之間有一種連續性。同樣的連續性,存在于覺受這一世的心和覺受未來世的心之間。

  關于業力,我們也必須了解它和心有關,而且它全然不是實質可具體的。業力實質上就是銘刻在心中的印象,被心的連續性攜帶著。例如,我們今天做了某件事;接著,夜晚來臨了,無夢的覺睡期以及心中盤踞各種顯現的作夢期相互交替。然而,天明醒來時,我們仍然記得今天所做的事,這種記憶就像是我們心中的印痕或印象,能夠在第二天再度展現。同樣的原則控製著業力的運作。

  然而,業力印痕的過程並不是究竟的。一旦得到正覺或開悟,我們就不受製于業力了。

  問:您認爲西方人可以通曉咒語的技巧嗎?

  答:東、西方外在的習慣及風格不同,但是在心的方面並沒有真正的差異。或許,你認爲咒語難以修持,是因爲你還不全然了解咒語到底是什麼。這只不過是知識不足。實際上,持誦咒語的技巧對每個人都很容易。

  問:佛教有沒有上帝的觀念?

  答:在佛教裏,我們可由不同的層次來考量神或上帝的觀念。在最初的層次上,我們認爲自身之外有一位至高無上的上帝,他是天堂的創造者,我們帶著信心向他祈禱。對心的本性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契入較高的層次之後,我們發覺上帝及天堂的觀念都是心的化現。但是,在究竟的層次上,上帝及我們的心是沒有差別的。

  問:您說心是非實質的;然而,頭腦顯然是一種實質的物體。

  答:西方人實際上認爲心是在腦裏,東方人則認爲心是在心髒裏。根據佛法,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髒。事實上,它哪裏也不在。佛法告訴我們,實質的身體實際上只是心造作出來的;腦或心髒只是“心的作用”的助緣,既不是心本身,也不是心的創造者。

  問:在修習禅定的路上,上師的引導似乎是必要的。可是,我們也許無法時時有一位上師在身旁。

  答:的確,我們的上師不是時時都在身旁,但是,這並非必要的。上師給予你指導,你可以利用這些指導做參考,禅修一段時間。然後,當你有機會再和上師見面時,向他說明你禅修的結果或根本毫無成果。你的上師可以根據你的報告給你進一步的指導。

  就西藏傳承而言,許多地位崇高的喇嘛定期訪問西方。在西方也有許多佛學中心有常駐喇嘛。

  問:在西藏,有多少人經常禅修?

  答:在西藏,很多人經常禅修,不僅是僧衆,在家衆也是如此。當地物質開發非常緩慢,人們也不太在乎這一點。最重要的是,他們把心轉向修行。

  問:您如何去談論超越心識的東西?還有,由于譯者尚未達到和您所說的悟境對等的成就,透過翻譯之後,您所說的還能保留多少?

  答:究竟本質的確是超越語言及心智的。然而,佛陀本身爲了引領衆生了悟這個究竟本質,使用了許多話語。這些語言只是指出究竟本質的指示。它們並不佯裝能表達究竟本質,因爲究竟本質是無法表達的。

  那些法教現在以藏文記錄下來,懂得藏文的譯者正確地用法文(或其他語言)表達出來。在藏文、法文或其他語言裏,語言都只是指示超乎智識之境界的工具。相信語言本身即能傳達超語言的境界,是有所矛盾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既不了解藏文也不了解法文或其他語言,你將毫無希望。但是,現在至少你懂中文(或英文)。

  注釋

  1、佛教理論爲除了及畜牲之外,輪回衆生還有其他許多存在的形式,例如:餓鬼、阿修羅。某些衆生,例如後面會提及的天道衆生,享有更甚于人道衆生的快樂。有些衆生所遭受的痛苦;則是人道衆生的無法想像的。這些存在形式的總體就是“依因緣和合而存在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輪回”——存在的回轉之輪。脫離一再出生及受苦的回轉之輪,就是“解脫”。

  2、梵文中的“達摩”或“達爾瑪”(dharma),泛指修心的道路(法),或特指佛陀所開示的法道(佛法),視前後文而定。

  3、“皈依”是依止佛、法、僧叁寶。第一次皈依有簡短的儀式,然後在每一座禅修之前,要依照傳統重申皈依的意願。

  4、咒語是神聖的簡短吟誦語句。覆誦咒語有助于清淨門心,並開展了悟的心性潛能。

  5、金剛乘指的是記載于密傳性質的“密續”典籍中的佛陀法教。

  6、得到正覺時,衆生就成佛了。這並不表示他陷入一種無知覺或無情感、無思想的狀態。相反的,他會示現無限的事業活動來利益衆生。這種事業活動是自生的,是無私的。不過這並非我們現在就可以了解的,因爲它完全沒有主體及客體的觀念。

  7、輪回是循環性的存在,其特質爲痛苦。

  

  第四章  叁種障礙

  貪戀世俗、缺乏信心及渙散,

  這叁種障礙的背後,

  包括所有的禅修要點及精義。

  禅定是覺知心(1)的本性,這種覺知是我們必須達成的最重要課業。

  一般人把一切化現形式分爲兩部分:“內”——身,及“外”——現象。但是,一切事物都受心的支配。俗話說,身的本質是人。這表示身不是心的本質,心才是身的本質,身只是心的支持物。就一輛汽車而言,諸如顔色、形狀、大小等外在的元素,並不是精髓元素。汽車的精髓元素是引擎。同樣的,人的“引擎”是心。這就是爲何了解心到底是什麼,是如此的重要,而且唯有透過禅修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在禅修道路上,我們會發現叁種必須克服的障礙:

  ·貪戀世俗。這是由于我們相信現象——我們的身體、實質物品等——是恒常的、真實的、令人滿足的。

  ·對佛法及傳法上師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知識的方法。

  ·渙散。我們的心因而不斷地被感官的對象物所攫獲,不往內求。

  若不克服這叁種障礙,我們就不可能禅定。

  貪戀俗世

  要克服對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及物質)的貪戀與執著,首先必須去除“外物具有真實性及獨立存在性”的信念。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切現象不但沒有恒常不變的真實性,而且每一刹那都在改變。它們的本性是虛幻、無常的。

  讓我們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身體。從我們受胎的那一個時刻起到現在,它沒有一刹那不在改變。從任何一秒鍾到另一秒鍾,它從未保持完全一樣。起初,胚胎在母親的子宮裏發育成形。出生之後,我們的身體逐漸由嬰兒成長爲幼童,由幼童變爲青少年,由青少年變爲成年,不斷依成長過程而轉變。轉變爲成人之後,身體變得強壯而穩健;接著,步入老年期之後,身體就衰退了。當活力完全耗盡時,身體就死亡了。這個老化過程以出生和死亡爲界線,它的進展不是突然的。而是經由日、月、年相續累積而逐漸改變。它是受到連續不斷的改變過程所控製的一種現象;在過程中,每一刹那都造成不同于前一刹那的改變。

  外在世界的物體也受到同樣法則的支配。以房子爲例:由于沒有意識到無常極其微細的層面,在我們印象中,房子數年如一;它和昨天一樣,和上個月也一樣。然而如果仔細加以審察,我們會發覺它的構成分子從未停止改變;事實上,這個房子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現在,從這一刹那到另一刹那,這種改變都在發生之中。自建造的那一天起,這棟房子從未停止老化。當變得完全無用的那一天來臨時,它就會倒塌爲廢墟或被摧毀。它的毀滅是由每一刹那都在發生的一系列改變所導致的。

  外在世界的一切現象,都同樣受到這種過程的支配。開展對外相及身體之無常的覺知,可以減低我們對此生、此世的貪執。

  從其他方面來說,我們深信現象能夠給予我們真正的快樂,不論那是美麗的造型、和諧的聲音、愉悅的氣味或甘美的味道。這種信念是我們領執的根源之一,但它並沒有根基。只要仔細審察如此獲得的快樂,我們就可以知道它並不是真正的快樂。由于自性如此,它不時在改變。即使最初顯現的是快樂,它遲早都會轉變爲痛苦;這種威脅性是永遠存在的。

  譬如現代科技才剛起步時,住在鄉村的西方人家中並沒有任何舒適的設備。由于城市的物質發展進步較早,許多人甯可遷移到城市,逃離鄉村的…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