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阔及轻松的状态中。不要刻意去做任何事情,只是安住在当下。在这种情形之下,禅修会变成很单纯、很简单。
禅修者将会发现,在每一座禅修之前念诵一段祈文、咒语调(4)或点灯,会很有帮助。尤其是在金刚乘(Vajrayana)(5),认为向上师祈请是有益于开展禅定的方法。
问与答
问:为来世禅修的意义是什么?
答:若我们经由禅修,在这一生就得到正觉,我们将可藉由佛行事业而广利众生(6)。若没有得到正觉,这一生所养成的禅修习惯,将使我们在未来世的禅修比较容易,而且进步比较快。
问: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答: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目标,是断离轮回(7)。
问:业力是什么?转世再来的到底是什么?
答: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心是如何运作的。当别人对我们说些甜言蜜语时,我们多少会感到快乐。相反的,当别人告诉我们不愉快的事情时,不快乐就产生了。觉受到快乐或不快乐的,是我们所谓的心。然而,如果审察一下这些觉受的本质,我们会发现它们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完全没有任何实质。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心是空性的。虽然如此,但心有感觉到快乐及痛苦的能力。因此,我们无法说心存在,因为它是空性的;我们也无法说心不存在,因为它有觉受。
让我们考量另一项事实。假设你的心专注于面前的那个玻璃杯。此时,你的心中就只是关于那个玻璃杯的念头。然后,你又专心地想到另一个物体,以致于前一个念头不复存在。从一个念头转移到另一个念头,并未牵涉到任何实质的接续或传递动作。然而,念头出现及消失的过程建立在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可以观察到,思维过程被沉睡打断之后,仍然能在早晨继续前一天的运作,从这之中也可以了解心的连续性。
从过去世转移到未来世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觉受今天的心和觉受明天的心之间有一种连续性。同样的连续性,存在于觉受这一世的心和觉受未来世的心之间。
关于业力,我们也必须了解它和心有关,而且它全然不是实质可具体的。业力实质上就是铭刻在心中的印象,被心的连续性携带着。例如,我们今天做了某件事;接着,夜晚来临了,无梦的觉睡期以及心中盘踞各种显现的作梦期相互交替。然而,天明醒来时,我们仍然记得今天所做的事,这种记忆就像是我们心中的印痕或印象,能够在第二天再度展现。同样的原则控制着业力的运作。
然而,业力印痕的过程并不是究竟的。一旦得到正觉或开悟,我们就不受制于业力了。
问:您认为西方人可以通晓咒语的技巧吗?
答:东、西方外在的习惯及风格不同,但是在心的方面并没有真正的差异。或许,你认为咒语难以修持,是因为你还不全然了解咒语到底是什么。这只不过是知识不足。实际上,持诵咒语的技巧对每个人都很容易。
问:佛教有没有上帝的观念?
答:在佛教里,我们可由不同的层次来考量神或上帝的观念。在最初的层次上,我们认为自身之外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上帝,他是天堂的创造者,我们带着信心向他祈祷。对心的本性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契入较高的层次之后,我们发觉上帝及天堂的观念都是心的化现。但是,在究竟的层次上,上帝及我们的心是没有差别的。
问:您说心是非实质的;然而,头脑显然是一种实质的物体。
答:西方人实际上认为心是在脑里,东方人则认为心是在心脏里。根据佛法,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脏。事实上,它哪里也不在。佛法告诉我们,实质的身体实际上只是心造作出来的;脑或心脏只是“心的作用”的助缘,既不是心本身,也不是心的创造者。
问:在修习禅定的路上,上师的引导似乎是必要的。可是,我们也许无法时时有一位上师在身旁。
答:的确,我们的上师不是时时都在身旁,但是,这并非必要的。上师给予你指导,你可以利用这些指导做参考,禅修一段时间。然后,当你有机会再和上师见面时,向他说明你禅修的结果或根本毫无成果。你的上师可以根据你的报告给你进一步的指导。
就西藏传承而言,许多地位崇高的喇嘛定期访问西方。在西方也有许多佛学中心有常驻喇嘛。
问:在西藏,有多少人经常禅修?
答:在西藏,很多人经常禅修,不仅是僧众,在家众也是如此。当地物质开发非常缓慢,人们也不太在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心转向修行。
问:您如何去谈论超越心识的东西?还有,由于译者尚未达到和您所说的悟境对等的成就,透过翻译之后,您所说的还能保留多少?
答:究竟本质的确是超越语言及心智的。然而,佛陀本身为了引领众生了悟这个究竟本质,使用了许多话语。这些语言只是指出究竟本质的指示。它们并不佯装能表达究竟本质,因为究竟本质是无法表达的。
那些法教现在以藏文记录下来,懂得藏文的译者正确地用法文(或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在藏文、法文或其他语言里,语言都只是指示超乎智识之境界的工具。相信语言本身即能传达超语言的境界,是有所矛盾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既不了解藏文也不了解法文或其他语言,你将毫无希望。但是,现在至少你懂中文(或英文)。
注释
1、佛教理论为除了及畜牲之外,轮回众生还有其他许多存在的形式,例如:饿鬼、阿修罗。某些众生,例如后面会提及的天道众生,享有更甚于人道众生的快乐。有些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则是人道众生的无法想像的。这些存在形式的总体就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轮回”——存在的回转之轮。脱离一再出生及受苦的回转之轮,就是“解脱”。
2、梵文中的“达摩”或“达尔玛”(dharma),泛指修心的道路(法),或特指佛陀所开示的法道(佛法),视前后文而定。
3、“皈依”是依止佛、法、僧三宝。第一次皈依有简短的仪式,然后在每一座禅修之前,要依照传统重申皈依的意愿。
4、咒语是神圣的简短吟诵语句。覆诵咒语有助于清净门心,并开展了悟的心性潜能。
5、金刚乘指的是记载于密传性质的“密续”典籍中的佛陀法教。
6、得到正觉时,众生就成佛了。这并不表示他陷入一种无知觉或无情感、无思想的状态。相反的,他会示现无限的事业活动来利益众生。这种事业活动是自生的,是无私的。不过这并非我们现在就可以了解的,因为它完全没有主体及客体的观念。
7、轮回是循环性的存在,其特质为痛苦。
第四章 三种障碍
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
这三种障碍的背后,
包括所有的禅修要点及精义。
禅定是觉知心(1)的本性,这种觉知是我们必须达成的最重要课业。
一般人把一切化现形式分为两部分:“内”——身,及“外”——现象。但是,一切事物都受心的支配。俗话说,身的本质是人。这表示身不是心的本质,心才是身的本质,身只是心的支持物。就一辆汽车而言,诸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外在的元素,并不是精髓元素。汽车的精髓元素是引擎。同样的,人的“引擎”是心。这就是为何了解心到底是什么,是如此的重要,而且唯有透过禅修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在禅修道路上,我们会发现三种必须克服的障碍:
·贪恋世俗。这是由于我们相信现象——我们的身体、实质物品等——是恒常的、真实的、令人满足的。
·对佛法及传法上师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知识的方法。
·涣散。我们的心因而不断地被感官的对象物所攫获,不往内求。
若不克服这三种障碍,我们就不可能禅定。
贪恋俗世
要克服对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及物质)的贪恋与执着,首先必须去除“外物具有真实性及独立存在性”的信念。我们必须意识到,一切现象不但没有恒常不变的真实性,而且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它们的本性是虚幻、无常的。
让我们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身体。从我们受胎的那一个时刻起到现在,它没有一刹那不在改变。从任何一秒钟到另一秒钟,它从未保持完全一样。起初,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形。出生之后,我们的身体逐渐由婴儿成长为幼童,由幼童变为青少年,由青少年变为成年,不断依成长过程而转变。转变为成人之后,身体变得强壮而稳健;接着,步入老年期之后,身体就衰退了。当活力完全耗尽时,身体就死亡了。这个老化过程以出生和死亡为界线,它的进展不是突然的。而是经由日、月、年相续累积而逐渐改变。它是受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所控制的一种现象;在过程中,每一刹那都造成不同于前一刹那的改变。
外在世界的物体也受到同样法则的支配。以房子为例:由于没有意识到无常极其微细的层面,在我们印象中,房子数年如一;它和昨天一样,和上个月也一样。然而如果仔细加以审察,我们会发觉它的构成分子从未停止改变;事实上,这个房子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现在,从这一刹那到另一刹那,这种改变都在发生之中。自建造的那一天起,这栋房子从未停止老化。当变得完全无用的那一天来临时,它就会倒塌为废墟或被摧毁。它的毁灭是由每一刹那都在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所导致的。
外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同样受到这种过程的支配。开展对外相及身体之无常的觉知,可以减低我们对此生、此世的贪执。
从其他方面来说,我们深信现象能够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不论那是美丽的造型、和谐的声音、愉悦的气味或甘美的味道。这种信念是我们领执的根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根基。只要仔细审察如此获得的快乐,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由于自性如此,它不时在改变。即使最初显现的是快乐,它迟早都会转变为痛苦;这种威胁性是永远存在的。
譬如现代科技才刚起步时,住在乡村的西方人家中并没有任何舒适的设备。由于城市的物质发展进步较早,许多人宁可迁移到城市,逃离乡村的…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